思乡说柳

2015-06-19 16:22王维德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村人柳树爷爷

王维德

故乡有个不算富有诗意,却名副其实的名字——柳岔。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形似簸箕,是标准的岔。岔内多树,种类繁多,但数柳为最。岔因柳而得名,柳因岔而繁茂,千秋万代,盛而不衰。

柳岔人对柳有一种特殊感情,这与柳的来源不无关系。《王氏家谱》载,爷爷的爷爷曾为官于浙江,因一颗忠心,两袖清风,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离任归田时,百姓挥泪送别,以柳相赠。柳为“留”之谐音,以表人们对他依依不舍之情。爷爷的爷爷归乡后,栽柳于村头,以后一代接一代地栽植,是以柳茂。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柳自然成了春的使者,也是村人安排农时的参照物。但这时去看柳,只宜远观,不可近视。远观果然是青翠欲滴,绿意醉人,但近视不免使人失望,它还没有脱去冬装,枝条干枯,皮色斑斓。“诗家新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这让人不得不叹服古人的观察力。

柳树最动人的时间还是在夏季,郁郁葱葱,葳葳蕤蕤,站在村外向里望去,只见森林,不见村庄,数声狗吠鸡鸣,几缕袅袅炊烟,明确告诉人们,这是一处“烟柳人家”。

小时候最爱过的节日是端午节。这不仅是因为一年四季被红薯面汤灌得软塌塌的肚皮,能在这一天撑饱胀圆,吃了粉炒肉吃凉粉,吃了凉粉吃甜醅,更重要的是能煞有介事地当一回男子汉,尽一种男子汉的神圣义务,在女孩子面前神气几天。这天早上,鸡叫三遍,便由村中长老敲响比他岁数还大的铜锣,王氏家族的每一个男性公民备上香表,端上献食,来到村头大柳树下。在香烟缭绕中,在酒肉飘香中,在长老叽里呱啦祈祷声中,三跪地九叩头。然后便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攀树折枝,分予大家,各自插在门上,以纪念古人。是屈原?是介子推?是爷爷的爷爷?谁也说不清。村人向来不多考究,不求结果,他们注重的是形式,注重的是肃穆神圣的过程。我们这些准家族男子汉更无须过问,只想着今后如何添油加醋地卖弄一番,以引起女孩子的羡慕,因为她们是无权参加这样的族中圣事的。

女孩不仅无权参加族中圣事,而且也没有资格上柳树,但柳笛对她们的诱惑力却不小。每当此时,平时骄傲得跟公主似的姐妹们,也会脸笑得像一朵花,一改往日对我们的直呼其名,哥哥长,弟弟短,叫得人心里像灌了蜂蜜。于是乎,我们便大献殷勤,制作柳笛,博得欢心。粗长的声如牛哞,细短的音似黄鹂,柳笛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给宁静的山村带来了几分欢乐,几分生机。

村头的大柳树,是一种神圣的象征。大人路过此树总多留一个心眼儿。免不了动动嘴皮,心中默祝祖宗保佑,或发财、或增丁、或体安。而我们除了在祭祀那天毕恭毕敬外,其余的时间里全成了我们的乐园。柳树因年老,树桩粗糙,留下了一个个突起的疤痕,这恰好是我们登天的梯子。树桩顶上腐朽为洞,可容五童,能避雨,能防暑,能做游戏。有时也帮助我们搞些恶作剧。村中有一年少,名曰“二鬼”,其貌不扬,其行不端,很得村人厌恶,论排房、我们称之为二哥。不知何时,他相中了村中最美貌的一个张姓女子,名叫灵巧的。可他有贼心,没贼胆,不敢当面表白,于是定了计谋,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使命。他让我们五个愣头小子藏于树洞,等待灵巧上田出工,经过此树时,各人掏出小鸡鸡,大发温雨,淋湿灵巧,有功者奖,无劳者罚。二鬼平时待我们不薄,这正是知恩图报之时,我们严阵以待两小时后,灵巧出现了。当其他四人淋漓尽致时,我急得浑身冒汗也滴不出一滴尿来,情急之下,脱口而出“鸡儿不尿尿,二鬼爱灵巧”。正是有了这句话,被淋得呆若木鸡的灵巧回过了神,涨红了脸,骂哭了二鬼,也爱上了二鬼,以后成为我们的二嫂。自然我也得到了二鬼的奖赏,饱尝了他偷摘的三个苹果。直至进了高等学府,教授大讲特讲赋比兴时,我才明白混混沌沌的5岁的我,在那时就能娴熟地运用这一文学表达方式了,很为自己骄傲自豪了一番。

柳树对村人的恩赐在秋天。每当仲秋,落叶缤纷,满山遍野铺一层金黄的地毯,人行于上软绵绵的,富有弹性,好像喝醉了酒。不知村人从什么时候传下的规矩,不等树叶落完绝不动扫帚。谁家扫哪一块地段,也是约定俗成了的,井水不犯河水,偶尔有新过门的媳妇,不知底细扫了别人家的树叶,主人倒无所谓,村中长老总会先通过其公公,再通过其婆婆,把百载不变的王氏家训含糊其辞、隐隐约约地传到新媳妇的耳朵里,让人诚惶诚恐,像做了贼似的,以后自然谨慎行事。这柳树叶是村人的财富,能烧锅,能煨炕,能养羊,还能当枕芯。据村人考证,用树叶装的枕头,长期使用,能清心明目,降低血压。姑娘出嫁总要带上几服药枕,一方面孝敬公婆,一方面显示娘家的富有。

最令村人骄傲的是村人能编得一手好活:背斗、筐子、门板等。每年柳条泛青之际,也是韧性最好之时,村人便拿上铲刀,一条条地割,一个个地编,把希望编进筐里,把审美观编进筐里。村人编出的筐,既轻巧玲珑,又结实耐用,享誉四方。村人编筐,除了自己用,更多的是赠送亲朋好友。每当正月,在大包背、小包带的串亲戚行列中,您总会看到数个挑两只柳条筐的人,他们就是柳岔人,筐子便是最好的拜节礼物。村人偶尔也到集市上去卖筐,但大多是冬天,选一处偏僻地,狗坐式一蹲,不哼不哈,大衣领往上翻,帽檐往下拉,几乎遮住了脸。他们羞于经商,怕有损“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祖宗遗风。“好酒不怕巷子深”,人们看到好筐,争相购买。村人一般不讲价钱,他们的口头禅是“自己的柳,自己的手,摊本不多,一元是卖,五元是卖”。顾客中自有一些心眼活,嘴皮薄的,他们总会见机行事:“这筐是柳岔人编的,绝活!”于是村人大喜,挑两个最好的筐一文不收送给顾客,还要搭两句“您好眼力,您好眼力”的由衷语。村人要的就是这种承认,至于赚钱多少,他们并不计较。

忙于公务,极少回家。听侄说,百年老树,叶枯枝干,乌鸦成群结队栖息于上,二鬼哥担水路过,乌鸦粪便浇于头上,他一气之下,瞒着村人,连夜锯掉老树,今年春又栽上了杏树,可望以后结果。感伤之余,我决计抽空回家看看去了……

责任编辑:子非

猜你喜欢
村人柳树爷爷
毛春山:让韶山村人过上更美好生活
岳流波
冬爷爷
站着吃
柳树
爷爷说
会治病的柳树
柳树的春天
称谓的变迁
虚静则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