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型政府建设视角下的网络问政研究

2015-06-19 08:02尧雪莲
传媒 2015年15期
关键词:问政服务型公众

文/尧雪莲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和电子政务的创新形式,网络问政由于互动性、开放性、及时性、便捷性等特征,激发着网民参政议政和监督的热情,并逐步赢得广大网民的认可。2008年“网络问政元年”至今,我国各级政府纷纷积极介入和推进网络问政。其中,奥一网的“网络问政”、胶东在线的“网上民声”等网络问政平台不断加强建设和创新,形成较完善的运作体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借助网络问政平台,构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网络问政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积极作用

网络问政既是政府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也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形象的抓手。一方面,政府向公众问政,及时主动察民情、汇民意、聚民智,更好地为民服务;另一方面,公众向政府问政,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对政府形成外部的监督、促进的作用。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网络问政是建立于政府与公众之间快捷便利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其“双向互动”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以往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缺乏互动的传播模式,对政府的行政生态和行政管理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问政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政府职能再造,为政府行政职能转变和优化工作流程,以及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也使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更加平等,使政府办公更加公开透明,政务工作变得更高效、更精简、更便捷,从而为公众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目前,我国仍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势在必行。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新时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服务型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主要是向公众和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向其投入政府财政资源,为市场主体和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体现着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通过网络问政以及电子政务,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矛盾。这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要,是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改善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不断重视网络,研究网络,运用网络与广大网民交流。一方面,通过各种网络问政平台,民众能够第一时间直接反映呼声;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它能及时倾听和了解民意,有利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更好地服务民众。网络问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扬了民主。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政府和广大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双向沟通和平等对话,进一步拉近了民众和政府间的距离。

树立和提升政府的良好形象。网络问政是当前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监督政府最现实、最有效、最便利的形式。从政府角度来说,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对社会公众进行政府信息公开。通过各种网络问政平台,各级政府对社会公众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根据职业操守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感,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工作、创新服务,传播塑造以民主、高效、阳光透明、诚信负责等为特征的现代服务型政府新形象。

网络问政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积极通过网络问政进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奥一网的“网络问政”高度重视网络对建设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独特作用,在全国带头推动了网络问政的展开。还有一些网络问政平台,如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胶东在线“网上民声”、瑞安网的“瑞网议事厅”等网络问政平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并开始逐渐发挥效力,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积极促进政府工作职能转变,极大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但是,各级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是观念偏差。在网络问政过程中,一些政府官员“官本位”“官大于民”的思想仍然存在,这些人往往从“官本位”的角度来看待手中的权力,导致服务和责任意识淡漠,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热情;也有一些官员,认为做好政府工作就是搞经济建设,政府网站建设位于次要,只当是应付上级的任务;还有的官员,为了避免“言多必失”,所以选择“沉默是金”。虽然建立了“网上政务大厅”,但不乏“政府缺位”和相互推诿现象。一些问政平台信息发布量少,信息公开不够全面,内容更新不及时,与社会公众互动性不强,甚至出现了一些“僵尸网”。2015年3月,国务院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对媒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睡眠”“僵尸”网站进行清理问责。其中,北京市16区县各委办局的官方网站,普遍存在内容久不更新等问题。2014年12月9日,网友打开四川泸州市江阳区民政局官网并点击“联系我们”一栏时,发现该局电话和邮箱的关键部分均以X代替,且该页一共三行字。这样不仅没有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反而增加了服务成本,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二是对行政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近年来,我国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力度日益加大,监督主体、机构、方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但制约监督体系、监督组织机构目前仍不够健全,监督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公开程度还不够,监督程序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监督主体也缺乏合力,导致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些监督主体如民众、媒体等仍然依附于行政部门,失去了其独立性,无法真正行使实体监督权力,社会监督难以发挥应有作用。且监督力量缺乏整合,监督的合力较弱,致使部分行政权力的运行偏离为民服务的正确轨道,出现了一些政府部门要么相互推诿、“踢皮球”,长期拖延不办,要么撒手不管的现象。

三是无序网络问政制约了服务型政府建设。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新工具有全新的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和低门槛使得发言者众多,良莠不齐共存,语言暴力等现象充斥着网络,部分网民崇尚网络暴力,加上当前我国法律对网络问政规范较少,导致网络问政发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现实问题,如网民问政的无序参与,网络舆论的片面性、非理性、放大性等。例如,2012年—2013年出现的“表哥”“房叔”“不雅书记”等危机事件中,部分网民以此为契机,在网络问政平台上发布了大量的非理性言论,肆无忌惮地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监督”,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导致政府形象严重受损,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这些都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完善网络问政、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措施

积极发展网络问政,既是顺应网络时代发展潮流的需要,又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在需求。因此,必须多措并举完善网络问政,进一步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政府“接地气”亲善民众,提高网络问政语言艺术。避免“官腔官调”,亲善民众,是网络时代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新要求。过去,一提起我国官员形象,常常会使人联想到“官腔官调”,往往假、大、空,毫无实际意义,与普通老百姓格格不入,“过强”“过硬”的表达方式也易“刺伤”公众,导致抵触和隔阂,公众会对相关信息“敬而远之”或“拒之门外”,从而拉大了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与民众的距离。而时下,网络问政架起了官民双方畅通沟通的桥梁。在网络问政工作中,越来越多的官员在与网民交流互动中逐渐打破了“文件语言”、“太极”作风,纷纷使用“网言网语”,如“手握鼠标、胸怀天下”“拍砖使人进步、灌水使人落后”等“网言网语”的使用无形中拉近了官民距离,顺应了民情、民心,深受民众欢迎。网络语言不是政府官员的装饰性语言,而是政府官员沟通社情民意所应具备的一种意识、方法和能力,标志着官员放下架子,开始以平等姿态对待网民群体。近年来,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上网,关注网络舆情,越来越熟练地使用幽默、形象、活跃的网络语言拉近与网民的距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问政的发展,更好地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今后,官员还需进一步熟练网络技术,熟悉网络语言,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交流,使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进一步提升了服务型政府的形象。

加快立法,规范网络问政参与机制。加快网络问政立法,建立网络问政的法律保障机制,有利于实现网络问政平台科学有效运作和网民有序参与问政,保证问政的质量。同时,要把网络问政作为制度来建设,保证其长期化和常态化。要不断地完善网络回应与问责机制,体现以民为本和服务导向,做好网络问政的引导工作和对网民的引导。网络问政平台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要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管理、维护。这些都有利于积极促成政府的良政善治。

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当今世界,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构建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可以学习借鉴他国优秀的实践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电子政府,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电子化,通过政府网站进行政务公开,提供网上服务,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使公众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新加坡的电子公民中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发展最为成熟的模式,其目的是将政府机构所有能以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整合在一起,并以一揽子服务的方式轻松便捷地提供给全体公民。电子政务是政府提供给公民的依法服务。目前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推出相关政策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除美国之外,英国、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以市场力量改造政府绩效的成功经验,也为中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共管共治,加强网络监督。作为一个漫长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自身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作为服务对象的公众参与,共管共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结构模式和发展形态,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新变化:公众知情范围不断扩大,公众表达空间不断拓展,公众参与机会不断增多,公共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公众监督权利不断加强。特别是随着网络问政的发展,网络监督也风生水起,网民通过网络问政平台对政府行为、政府形象的关注与监督大大增强。早在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因此,还需继续通过网络问政平台积极加大对政府的监督,促使其更好地为民服务。

加大力度普及互联网,消除“数字鸿沟”。普及互联网是实现广泛的网络问政的最基本条件。基于互联网在我国所有地区并非全部覆盖,我国政府还需加大对网络信息化薄弱地区、环节的投入力度,推进公民网络素质、信息技术知识教育,提高公众的理解和使用网络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扩大电子政府服务对象的覆盖面。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保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持续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目前,我国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作为不太让民众满意,且提供环境公共产品的职能还有待于加强。因此,还需借助网络问政渠道,建构起一种动态均衡、“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生态行政,并以此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发展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问政服务型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