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银行家》杂志、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产品中心、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共同主办的中国金融创新论坛暨“2015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于2015年5月30日在北京福朋喜来登大酒店举行。
2015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适应新常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经济转型期,遭遇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业以创新应对挑战,以改革应对变化,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成绩离不开创新。在这个创新的时代,“互联网+金融”浪潮也席卷而来。无论是互联网企业所主导的“互联网金融”,还是银行所主导的“金融互联网”,在近年来成为中国金融创新的主旋律。
基于此背景下,“2015中国金融创新奖高峰论坛”将主题关注于“互联网金融与银行创新”,以期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与互联网革命时代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如何应对,探索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如何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主旨发言
欧明刚:实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
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形势、新问题,而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面临着我所称之为的五期叠加:
1、以经济新常态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期;
2、以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市场准入放松为主的金融改革深化期;
3、实现巴塞尔协议Ⅲ为主要内容的监管变革期;
4、资本市场大发展带来的金融脱媒期;
5、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全面挑战期。
五期叠加相当于商业银行面临的五大挑战,前四方面我们都有历史的或国际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唯独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可能是中国银行业所独一无二的,需要自己苦苦地去探索。
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金融创新、金融业态的创新、突破金融管制的创新、突破互联网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兴起之迅速,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也超出了银行的想象,也超出了互联网金融从业者的想象。
它在支付结算、在信贷、在理财、在存款等领域,全面直接冲击银行业。当然它有自己的理由,有中国具体的国情,因为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了大数据,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也充分利用了中国金融抑制的现实,利用了中国金融监管分离的现实。
从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来看,先是冷眼旁段,到后来悄悄地准备,再到现在热情的拥抱。这直接反映出了银行家们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心路历程。
对商业银行来说,银行业总体有好的IT基础,有大量的数据支持,如果能够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思维,保持良好的合作精神,银行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毕竟它是新生的行业,还没有被纳入监管,或者较少的监管,仍然在野蛮生长、自然生长,处于鱼龙混杂、自由竞争的阶段,已经暴露出来一些风险隐患。这说明互联网金融也处在一个发展的十字路口,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样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也需要向传统银行业来学习,来吸收营养。
在这样一个强调合作共赢的时代,我们试图建立起一个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对话、加强交流的这样一个平台,这也就是我们决定此次论坛以此为主题的初衷。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的思维方式本身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两方面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我想一定可以非常精彩,能够碰出不少思想火花,也能够碰出许多合作的机会。
(作者系本刊副主编)
谷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创新
创新是推动金融向前发展的动力,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金融发展的动力,但我们关注更多的是“互联网”这个部分,那后面这个“+”是什么呢?怎么“+”?大家对于“+”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并没有像“互联网”部分那么多。
前不久工商银行发布了“E-ICBC”的战略品牌,提出要搭建起一个电商、及时通讯、直销银行的三大平台,支付、结算、投融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工行用努力为“互联网+”赋予更多的含义做更多的贡献,目前取得的成果以及市场反响都令人满意。
工商银行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所在
品牌声誉优势。银行作为经营性企业,始终把信誉作为生命线,工商银行经过长期的祭奠,已经树立起“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的品牌信誉,背后品牌和信誉是工行最为宝贵的无形资产,在跨界经营的“融e购”当中,按照信誉原则,工行确定了“名商、名品、名店”的定位,对商品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对商品有较高的要求,做到客户安全购、放心购。
技术领先优势。作为我国乃至国际银行业中的引领者,工行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前就紧跟信息技术的革命浪潮,持续推进网络信息技术与银行金融管理的创新融合。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后面蕴藏着强大的技术支持。技术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努力建设的。工行的技术一直是业界领先的,技术是工商银行的优势。
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服务的优势。客户的金融服务和交易加速向线上移动金融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现在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是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的。在越来越多的业务向电子渠道迁移的同时,线下网点中的一些业务,特别是高端的、复杂的业务,总量并没有减少,这说明银行网点在办理复杂业务以及支持客户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方面,仍然有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工商银行庞大的网点并不是包袱,而是区别于其他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优势。
用互联网思维对工商银行网店进行改造
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工行需要对这些物理网点进行改造、进行提升,这种改造和提升有两点是特别值得关注的:
集成化。工商银行的这些网点,要用互联网把它们连起来、集成起来,从总体上构建“任意一点接入,线上线下互通全程享用”的一体化的商业银行的渠道服务体系。工商银行以后将不会再有线上线下的概念,工商银行是一张网,这个网存在接口,客户手里的手机可以对接,物理网点也可以对接。
智慧化。集成应不仅仅是简单的连接,还要智能化。如果讲连接,实际上20年前这些物理网点就已经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了。但是,新的集成和过去的连接还是有区别的,要使这些物理网点更加智慧化,让客户用起来更方便。这就好比智能手机与传统的功能机一样。未来,银行的物理网点连接起来,不单纯是20年前那种通过网络简单的连接,而是要通过这种连接,在物理网点的前台终端做大量的智能化的改造,让客户在这些网点享受银行服务的时候感觉更舒服。
商业银行应利用好自身具有的客户数据优势
商业银行比起互联网企业来说,实际上数据规模并不少,甚至可以说更大、历史更长、忠诚度更高,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客户的金融行为、消费模式和风险偏好,是一座蕴藏无限价值的富矿。工商银行从2007年开始建设数据仓库和集团的信息库,实现了对全部客户账户交易信息的集中管理,工行不断增强数据分析,对海量数据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应用,把客户资源和数据优势变成生产力。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经营理念和商业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融入“互联网+”是时代的选择、发展的所需。工商银行作为联通工商百业、服务国计民生的金融机构,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各行各业共同实现“互联网+”,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升级。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黄志凌: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几点看法
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变”与“不变”
从国际到国内,类似“银行要消亡”,或者“传统银行业务要消亡”,或者“银行不改变,我们就要改变银行”的观点非常多,我觉得每一个演讲者讲到上述观点时都有他当时的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有他自己思考的逻辑体系,我最近看了一下他们前前后后发言所想表达的意思,我觉得我是能够理解他们的看法,也非常尊重他们的观点。对于这一点,我想跟大家表明这样一个看法,其实金融业的变化是一直在发生着的,从银行产生到现在,金融业一直在发展和变化,而且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变”是常态。但是在金融业发生急剧变化的同时,又有很多方面是基本不变的东西,那这基本不变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虽然金融的形态、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方式一直在变化,但客户对金融的需求是不变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看金融服务的形式、产品变化很快,但是金融需求本质上没有改变,比如支付方面的需求,汇兑方面的需求,资金增值方面的需求,借贷方面的需求,清算方面的需求,这些金融需求始终都是存在的,而变的只是我们提供这些金融服务的方式,承载金融服务的载体,以及提供不同细分客户的金融产品。
如何以“万变”应“不变”
这就需要进行创新。针对不变的需求,银行要不断通过创新来提升需求满足的程度。金融需求的本质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金融行业要进行不断的创新。在金融创新的过程当中,一般的来讲有三个主要驱动因素:一个是盈利的驱动,一个是同业竞争的驱动,再一个就是需求的驱动。而这个需求的驱动正是由于客户对于金融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产生的。与一般的商业、企业的创新相比,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方面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商业银行对于盈利和同业竞争的考虑比较多,但对于金融需求不断提高的要求,重视不够。简单来看,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多体现在“随时”和“随地”这样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方面。实际上,对金融服务方面的这种“随时”、“随地”的需求,一开始就存在,只不过随着技术方面的进步,这种“随时”、“随地”的要求不断被满足,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未来的金融创新中,如何更好地响应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更高要求,而不要过度的追求所谓盈利和同业竞争去创新,是商业银行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关键是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互联网金融从提出到现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社会上得到了积极的反响。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金融的价值就在于它努力的发现了互联网环境中客户的金融需求,并最大限度的尊重这种金融需求,努力运用现代的金融工具、技术手段去满足这种金融需求。这是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发展比较快,之所以得到社会广泛追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商业银行也在一直努力去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新的金融需求
在满足金融需求方面,银行一直在努力。从商业银行开始不断提升网点的覆盖面,这就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随地”的金融需求。接下来24小时ATM机的出现也是为了进一步解决“随时”的金融需求。再到后来的网络银行开始介入到金融服务,应该说网络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那么移动金融应该是最接近于“随时、随地”的满足了金融服务需求。移动金融已经成为现代进行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跨界将会成为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随时、随地”地享受金融服务需求是永恒的、无止境的,那么“跨界”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于满足“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需求。因此,未来“跨界”将是不可避免的。未来金融不仅要在跨界当中发展,还会在跨界当中不断形成新的金融结构。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赵继臣:互联网金融的新思考
互联网金融的新形态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生活的一个金融生态圈。金融无非是包括结算、支付、信贷、投资、保险、理财这些内容,传统的金融业都是独立于整个生态圈而作为一种中介为这些领域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那么互联网形势下的金融,是把这些金融手段与整个经济生活的生态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
银行不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一种“行为”。银行所有的业务,将来将是一种行为,生活中的一个交易行为,同时也把银行的业务涵盖了。如众筹、支付、理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这样的平台会越来越多,对银行资金的分流会越来越大。如果银行不去加入这个互联网时代的新的生态圈,那么银行的渠道、信贷、支付将会被淘汰。最终结果是要不就是进入这个生态圈继续生存,要不就是被互联网时代所淘汰。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形态它是整个经济生活生态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经济生活是一体的。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风险管理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要求金融的反应是时时的,在操作的同时就要决定“是”或者“不是”。而不像银行贷款一样,审贷周期甚至长达两个月。在互联网上,融资需求一出现,平台就要决定是或者不是,它一定是基于一定算法下的风险管理模型的支撑。互联网金融需要一个广泛分布领域的金融服务,每一个金融服务都需要海量的数据,通过一定的算法,建立的模型来支撑及时、快速的风险判断。
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管理,如果风险管理跟不上,那么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将会被淘汰。
互联网金融让银行由“关系型融资”变为“交易型融资”
过去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基本上是“关系型融资”,即客户若需要贷款,银行信贷人员要上门去调查,要了解行业、了解客户、了解资产分布等等,很多的数据,然后写调查报告、内部信贷审批、放款部门放款,这样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而且也会因调查人员素质的高低不同,对客户的判断存在偏差。
交易型融资”是把很多软的、定性的信息转换成硬的、定量的信息,然后计算、用模型来进行判断,这样就极大地节约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而且标准统一不会出现偏差。平安银行的“信贷工厂”项目,只有一百名左右的员工,却有12000万的客户、贷款额度达到1000亿元,但每一笔业务基本上24小时内处理完。这种业务,不用担保、不用抵押,客户用款就及时自提,有了闲置资金就自主还款,这就解决了客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所以说,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解决不了,是传统的操作模式控制不住运营成本、风险成本,所以就很难为小企业服务。 因此,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大数据、有了数据分析整合,为银行提供了一个技术的支持,传统的“关系型融资”模式,有可能被“交易型融资”模式所替代,解决了非互联网行为下的那个金融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新高点是“物联网金融”
互联网即将消失,物联网将无处不在。互联网只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物联网是解决了人、机、物互动的问题。有了物联网技术的支撑,过去的批量化生产变为个性化生产,每个人的消费,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私人定制。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扫描、打印、印刷的成本大幅降低,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在这种形态下,金融生态也要进行改变,要适应这种科技发展变化。平安银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探讨,比如最头痛的就是钢贸集中违约,有了物联网技术,通过一种感知,所有的动产的编码是唯一的,这样信息就是透明的、对称的了。
这种新的物联网技术遍布我们的生产、交易、生活的时候,我们的金融业一定是在物联网模式下而创造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物联网金融。
平安银行的互联网金融
平安银行在大公司服务领域有“橙E网”,把核心客户的上下游,把客户的交易、支付、物流全部连在一起。一个客户卖了商品,平安银行可以对经销商进行线上融资,时时的将交易款打给经销商;经销商卖给个人消费者的时候,个人消费者只要付个首付,通过分期来完成消费行为。这种嵌入式的金融服务,平安银行已经嵌入了整个交易生产的生态圈。
在小企业领域,平安银行完全实现了线上交易,下载手机APP,所有支行的功能在上面都有实现,所有的消费、信贷、支付、结算全部能够实现,是移动的银行。
在零售方面,平安银行有两个产品:口袋银行和直通银行,这些都不需要我们任何一个金融消费者到网点去消费、交易,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实现交易。
(作者系平安银行副行长)
魏德勇:“互联网+”成为新引擎
“互联网+”开启了创新创业的新时代。互联网为未来提供无限可能,激发了亿万群众,尤其是青年人创业的热情。“互联网+”催生转型升级新状态,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互联网+”构建了充满活力的新金融,互联网+金融将有效提高金融资源的高效配制,推动普惠发展,推动充满现代服务的金融技术。
“互联网+”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新模式。互联网已经由外而内地渗透到商业银行各个环节,加速商业银行模式转型升级。那么,“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呢?互联网+渠道,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网络;互联网+产品明确需求导向创新路径;互联网+服务创造极致便利的客户体验;互联网+组织形成高效便民的管理架构;互联网+趋势打造一体化的恩创新机制。
北京银行在“互联网+”时代的探索。首先,运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北京银行开辟了“互联网+”时代中小银行创新发展的新道路,打造国内一流的直销银行。北京银行依托与荷兰ING银行战略合作得天独厚的优势,2013年率先推出国内首家直销银行,目前已构建了网站、手机、微信、电话四位一体的线上渠道,我行还推出了惠存类、惠贷类、惠付类等体系,涵盖产品研发、营销策划、客户体验、风险管理等架构,北京银行深化双方合作层次,实现了人才,技术,知识等多方面的智力交流。
其次,加强与互联网的跨界合作。北京银行与国内三大互联网企业小米公司、360公司、腾讯公司分别建立了战略合作。
第三,推出国内首家智能新网点,全方位整合在线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以及数频设备终端等全频道设备,在中观村启动首家智能银行,开创业内多个第一。
第四,丰富立体多元的服务渠道。如推出业内首家营销型网上银行,在线上服务更加突出营销能力、产品叠贷、客户体验。推出官方微信银行,一站式的购物服务、营销服务、支付服务。
最后,夯实科技引领的发展支持。多年来,北京银行坚持加大对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构建起两地三中心的科技发展格局。目前北京银行再次实施科技引领战略:构建资源和数据一体化共享平台;加快顺义研发中心的建设。面对未来,金融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必将掀起金融史册的崭新一页,北京银行将积极打造更加高效、普惠的融模式,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注入更多的活力。
(作者系北京银行副行长)
赵志宏:商业银行创新新趋势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目前消费互联网正向产业互联网升级,使得价值链更容易被解构和重组,从单个价值链的关联形成生态圈,由关联的生态圈关联形成生态系统,使得创新机遇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市场参与者若想抓住生态系统新时代中类似于“荷塘效应”的价值爆发奇点,就需要关注四个创新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创新的客户化。现在服装、手机、家电的个性化定制已经广泛应用,包括冰箱和空气清新机的个性化定制,Burberry客制化风衣,耐克鞋的个性化定制,在捷豹汽车网站上可以选择定制喜欢的汽车外饰、内饰、发动机型号,同时可以选择配套的保险、汽车消费贷款等金融服务,一旦定制好了自己的车以及配套金融服务,一整套价格也实时显示出来供客户网上签约,这背后需要嵌入实时智能的金融服务支持。在金融支持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升级过程的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原来很昂贵场所和人员提供的客户财务需求分析以及产品配置服务,使更多的人受益,包括存款、借记卡、贷记卡、现金管理等产品都可以进行大众客户化定制,显然适应个性化定制这是互联网生态系统新时代的一种创新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创新的协同化。在满足年轻人连贯的消费体验需求过程中,需要例如消费生态圈企业的跨界协同。银行零售业务的灵魂是积分管理和交叉销售,在消费积分线上交易市场和数字钱包领域,很多银行都整合打通了内部各部门的消费积分兑换规则,像京东的京豆、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也在这样做,同时一些银行与电商在积分兑换上也产生跨界合作。在生态系统里创新的主导者要跨界协调资源,譬如,我们看到美国USAA银行把网上选房、网上洽谈价格、按揭贷款、签约、搬家服务整合到银行的网站门户上。生态系统里的企业不仅可以直接、间接创造价值,如果商业银行对于旅游、教育、养老、健康医疗等细分市场领域建立整个的生态系统创新的话,作为协调者可以整合各种资源联合创造价值。
第三个趋势是创新的智能化。中国最近已经吹响了向中国制造2025进军的号角,我们面对包括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在内的国际竞争,国际领先制造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已经基于组件化业务模型、SOA和云架构,是整个产业链、价值链精益制造水平的竞争。在这个过程当中,因为消费者的个性化定制导致的制造企业柔性生产,不仅要减少从毛坯到制成品过程中的浪费,还必须提高供应链的效率,这个能力提升需要银行的介入,譬如供应商及时备货需要银行备货融资,货物何时应该搁倒仓库里需要仓单融资,制造企业提货需要以应收账款融资替换掉仓单融资,这个过程以前是零散的,如果银行在云架构上可以跟制造、物流等企业合作,在整个供应链上能够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实时智能化程度提升,银行需要在智能分析基础上实时感知和响应客户需求。不仅仅是供应链,包括依托于全球供应链的跨国企业,它在外汇风险对冲方面、套期保值方面,需要金融服务实时智能嵌入,需要在云架构上整合各种各样的资讯提供商、财务软件商,为企业提供现金流预测,提前预测客户资金缺口或冗余的时间段和金额,定向、定频、定量的满足企业资产负债动态平衡、风险回报平衡的财务需求。
第四个趋势是创新的敏捷化。敏捷化创新最近成为互联网最时髦的词汇,真正搞过敏捷开发的人知道,敏捷开发最大的成本是什么?在于流程场景、需求条目的梳理,以及单个迭代需求挡板的设立,以便同步或迭代开发的项目团队间能够敏捷协同。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对自己的客户、产品、渠道,以及流程和数据标准的梳理,在很多竖井式系统里很难快速创新和灵活组合。如果企业基于组件化业务模型建立了产品工厂,就可以像汽车生产流水线一样灵活快速装配产品,这个流水线是稳定的,根据不同的客户个性化定制需要,它的产品零配件可以适时的装配到流水线上的恰当位置。同时,在创新过程中可以大量复用原有零部件,少量IT开发,例如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人民币利率互换产品创新,无非是复用资金交易约束、利率标的、互换交易等同一套零部件,支撑多币种间的利率及本金互换,支持多种计息方式的全额或差额交割。这就是“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的道理,相关的风险管控规则已经嵌入流程标准体系之中,使创新的风险得以过程控制,提前缓释风险,避免风险遗传到上市以后,使敏捷开发可以守正出新。
在生态系统新时代,我们是否可以找到爱因斯坦E=MC2那样神奇的能量公式呢,也许可以这样表述:“生态系统时代创新型企业的市值空间=单位连接品所创造互联价值×价值生态系统的连接数2”。我们也许会找到很多印证,但其中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创新的客户化、协同化、智能化和敏捷化四个趋势,以便迎接生态系统新时代带来的流量经济向价值经济转型的商机。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产品创新与管理部副总经理)
陈世涌:当金融市场业务遇到互联网
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怎么跟互联网衔接?近一两年的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中,提及互联网金融基本上都是跟零售金融业务、金融产品、个人体验有关的各种互联网概念等等,互联网金融有很广阔的前景。
金融市场与互联网
结合兴业银行的实践,兴业银行这两年推了一个产品,品牌叫做钱大掌柜。钱大掌柜从酝酿、诞生到运营,历时一年多。兴业银行始终深耕金融市场业务。它是从金融市场调节到金融市场业务诞生发展出来的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是一个概念、一个门户、一个网站、一个系列,当然它最终还是通向了市场,通向了客户、通向了企业客户,但是它的发源是来自于市场,既不在对公也不在零售业务领域,而是在金融市场,所以这也反过来说明了金融市场跟互联网有很多的结合点。
第一,金融市场业务范围广阔,不仅仅限于商业银行,各类金融经营机构,都在金融市场大舞台上寻求合作,从事竞争、交易、互动,进而形成一个从产品端到债券、股票、衍生品等市场的庞大体系,这个是所谓的金融市场业务,是在金融领域全覆盖的。
第二,银证保所参与的金融市场始终是一个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商业银行所参与的金融市场业务,以在1997年人民币债券市场从交易市场中分离出来开始,这是发展人民币金融市场业务的起点,从那个时候开始,银证保所参与金融市场业务始终是市场化的,也是从那时起,市场中就没有价格保护,也没有利益保护,既没有利率上限也没有利率下限。所以这是金融市场化的基因,其市场化的程度也是最深的。
这也是金融机构要去求发展、求创新的动力之一,因为一开始就没有保护,不像传统业务、主体业务、存贷业务。自从利率市场“狼来了”伊始,十几年间银行就在遍布着“狼”的市场当中发展,市场化程度可见一斑。
当前金融市场中的产品特点
金融市场跟金融同业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竞争是最密切的,在金融市场业务上的同业,都互相认识。例如市场债券保有量20多万亿元,汇率的交易量都已经上百万亿元,各种各样衍生品的交易都达到几百万亿元,但是其有几个特点。
第一,它几乎都是机构参与,都是金融机构跟金融机构参与,它是天生的通过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产生出来的。
第二,其主体是在OTC的市场当中。这种OTC是有别于交易所,同时有别于证券、期货、易所市场的OTC市场。因为OTC大家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不像交易所透明公开有统一的规则——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等等,所以其天然需要金融机构之间的互相了解、合作,以及基于风险管理要求的相互的业务隔离,所以需要金融机构之间有一个密切的联系。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兴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打造,形成了一个业务网络,同时也是同业间合作的网络,叫“银银平台”——就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平台,这个平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打造成为覆盖三万多个银行业营业网点,以机构之间,支付结算、贷款清算、互联互通开放为基础的一个合作网络,这个合作网络的建设也是在金融市场和金融同业领域诞生和发展壮大的。
所以在银银平台的基础上,兴业银行在2013年推出了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品牌,这也是一个业务、一个系统,就是“钱大掌柜”,经过钱大掌柜一年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一定的起点,在拥有三万多个银行营业网点和覆盖两百多家法人机构资源的同时,其也通向零售客户及个人客户,目前积累超过一百万个零售客户,这都是在银行已有的对公零售条件之外,通过同业的合作发展崭新的业务模式,在钱大掌柜上,通过了四千多亿的金融产品交易量以及与基金公司的合作也推了一个互联网金融“T+0”的产品——掌柜钱包。在这个钱大掌柜上操作,每个人可以配一个钱包,叫掌柜钱包,这个掌柜钱包也成为国内前十名的货币市场基金,实际上它跟余额宝一样,是实在的货币资金。以兴业银行的金融领域、同业领域的互联网金融为例,不是只有兴业银行内部有金融市场业务的互联网平台,在兴业的零售业以及对公企业经营领域也有各自的互联网金融,在互相联系的格局下也在不断地推进。所以互联网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天地广阔,今后合作的可能还是很多的。
商业银行取经于互联网企业
商业银行做互联网业务怎么向互联网企业学习?当前的银行规模太过庞大,其从事互联网金融也各具特色。从目前跨界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有以下几点值得传统的商业银行学习。第一是共享互动的互联网基础。比如说BAT,它是互联网企业出身的一个有触动的度;第二是其关注用户体验。关注到非常细致的用户体验,这个实际上就是在新的互联网技术之下真正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这是银行亟需汲取的地方;第三是其快速高效的叠贷开发模式,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从事互联网金融并不追求“大而全”和“一步到位”,而是先把产品开发出来,把主要的功能展示出来,在确保安全不出事的前提下不断开放、不断提升,这个也是银行常规产品开发所不具备的;第四是薪酬和人才引进培养的机制,从用人到共同参与,再到团队展示出来的创新精神,这套共同参与、共同担当的用人机制,也是商业银行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作者系兴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裁)
朱白矾:创新+大数据模式前景广阔
创新支付手段
移动互联使用量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高,百度一季度财报中,在移动上的营收已经超过了PC端,PC端与移动端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于工作后者侧重于生活,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手机移动的搜索更多的是基于所谓的LPS,基于地理位置的搜索,这样的一个场景对的金融来说支付来说是一个完全的新的挑战。
移动支付、移动搜索大多是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创新就是要满足最短路径的支付工作,把娱乐的需求、网上购物的需求、生活服务的需求完全体现出来,在这些方面百度有比较好的创新。目前有包括安全助手、打车软件等等在内的14款APP,这就是为了把整个的支付纳入到整个金融生态圈中,背后离不开的就是银行,银行是最重要的通道,这就是对支付新的创新。现在银行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远程开户,在这个问题上会为大家提供一些非常好的方案和合作,这就是提供得更便捷的,比如您洗澡的时候有一个外卖,您通过声音就可以解决,这就是在支付方面的一些创新的应用。
大数据应用于金融
大数据是干什么用的,其实百度在大数据的应用,对资金的效率提供了非常好的应用场景。例如百度与中证基金、广发证券开发的理财产品在2014年募集了30亿元,2015年就已经超过了60亿元,其收益达到了100%,
背后及时通过量化基金和指数基金根据百度搜索指数的股票池排名,对这些股票池进行调整,所以大数据在金融上的应用未来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互联网企业也想和银行合作,一起来找到更多的突破点,提升金融资金利用效率以及开拓各方面创新。
(作者系百度钱包金融发展部总经理)
易欢欢:互联网金融与资本市场
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
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从2013年的6月到2015年的4月涨幅接近40倍,“互联网+”的指数整体增长600%。二级市场的议价更高地推动一级市场,进一步在反向引导更多的企业以及更多的创业者进入这个领域。同时整个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带来的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景象。
体制逐步健全,融资成本逐步下降
美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在于大批的美国西部的中小企业服务业以及科技类企业。而当前中国主要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力增长点,如果把美国制造业成本指数按照100来算,中国现在的制造业成本指数相当于94,未来几年里面可以看到老龄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等资源要素价格上升、资金成本的高企,美国西部的企业获得的资金成本只有3%~4%,但是中关村的科技创新企业现在获得的资金成本接近15%~20%,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2014年中国增加了1500家中小企业,这是互联网服务的主力军,另外包括新三板以及新战略信息板不断地推出,包括看到未来的众筹的鼓励,这都增大了融资的渠道。随着2015年1月5日央行发了三张征信牌照,可以看到中国跟美国社会的最大差别是不透明的金融成本,随着征信体系的透明、互联网建设的充分,互联网上当前这么高的成本随着信用体系的完善有所降低。
另外,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称之为“供给创造需求”,因为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大需求层面的变化。从2008年的物联网到2009年的云到2010年的大数据到现在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围绕着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数据的应用、再到数据的并价和边线风控,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如果没有制度上的创新,互联网金融就无从谈起,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企业传统业务的萎缩,其他直接跨入到互联网,在跨界的过程中就是“烧钱”的过程,围绕这个链条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它离客户更近。看到滴滴打车我们就会明白只要做好支付、做好服务,后面就是融资,对融资的替代是重筹,未来,围绕数据的定价和风控的方式,就是这件事情的最大意义,所以数据和金融会很重要。
一个行业的最高点处在什么时候?——行业里面最大的公司IPO上市。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当前最高的热潮来临,从历史的趋势来看,应该是蚂蚁金服等等这样大公司的上市。在这之前每一个互联网创新企业一定要抓住时机,全球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企业未来需要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是一些大公司的未来趋势。
针对于此,个人提出几点建议。互联网经过了2013年的抢眼球,2014年的拼融资,再到现在怎么快速登陆市场。稀缺是重要的,同时企业还要有一点定价权,可以预期未来几年A股的高议价会帮助一大批企业进行快速增长,“产业+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如何更好发展,单向赛跑2016年肯定结束了,一个客户的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P2P,可能需要互联网证券、保险、支付、征信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应抓住时机,加快发展。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互联网金融千人会俱乐部秘书长)
圆桌论坛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合作共赢
除了邀请专家进行主旨发言外,本次中国金融创新高峰论坛还组织了一次圆桌论坛,主要邀请了互联网金融界和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部的典型代表,共同讨论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及跨界合作共赢。邀请参加圆桌论坛讨论的嘉宾包括: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腾讯-微信支付副总经理耿志军、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副总经理贾凤军、平安银行零售网络金融事业部首席产品构架师张磊、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CEO唐彬、网信金融集团总裁盛佳、北京玖富时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孙雷、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总监祖国明、爱投资副总裁阎志恒。
回顾金融创新发展的历史,每一次历史变革都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此当金融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也必将发生新的变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在科技与金融不断深入融合的时代,商业银行必须不断通过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以及与互联网企业建立正常良好的合作竞争关系,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社会融资需求。银行业必须利用竞争对手的优势,利用新的科技和新的思路重新武装,通过实现物流与资金流的高效融合将其庞大的银行卡用户群转换成电商客户;利用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顺利转变盈利模式,最终打造整合供应链金融业务各个环节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的技术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增强金融业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普惠金融时代,需要互联网金融来满足小额、分散、大量的客户支付、理财和投融资需求。尤其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过程中,迫切需要创新驱动。但是,互联网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混乱性、规模扩张的盲目性还面临很大的调整空间,需要和金融界的老大哥——商业银行好好学习。
因此,本次圆桌论坛将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聚在一起、直接对话,进行一场思维的“碰撞”,以期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与互联网革命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如何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在本次圆桌论坛上,耿志军提到:“从2015年开始,以微信红包为代表的支付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因为互联网的一些属性在支付方面发挥的比较好,比如社交、便捷的属性。现在整个支付的条线,包括支付和结算都能够在线上完成了,这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支付公司的大发展。微信红包在2015年的爆发式发展,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的,每天有大批的人还在使用这个东西,这个数据一直在往上升,可能逐渐逐渐出现了非节日化但是大家还在使用的一种金融产品。
“互联网和银行业、金融业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目前我们与几大行的合作都已经比较深入了,我们希望把每一个银行卡都变成我们的一个入口,我们愿意把流量以及入口都给商业银行等金融企业。我们希望微信甚至能做成一个连接器,一个沟通的平台,能够和银行一起来探讨和摸索一些新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这是我们看好的。”
祖国明谈到:“蚂蚁金融集团是从支付宝开始的,至今已做了十多年的支付业务,前期与银行有广泛深入的合作,包括跟国内所有的银行,都进行了技术上、支付上的连接。但从支付的角度来看,下一步更多的是把支付作为最底层的服务。
“接下来我们会和金融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在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清算也好,支付也好,金融服务体系是靠大数据技术支撑的,基于大数据技术,我们能够给用户更好的服务、更多的低成本、更多的金融自由化。在大数据的分析、利用、拓展方面,蚂蚁金服通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基础,接下来我们会银行合作,在客户体验方面做一些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大数据以及信用体系结合起来,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用户提供完善的金融解决方案。”
盛佳说道:“网信理财所有的交易都是在自己的支付平台完成上,通过支付给我们的客户,特别是给中小微企业,提供从支付到金融全套的解决方案,我们的客户在企业上能实现跟供应链、跟生态系统紧密整合的支付方案,包括授信、投资、理财等一系列服务。现在网信理财已经跟不少家企业进行了深度的合作,未来希望不光是支付,把融资投资等不同的产品结合在一起,对用户来说可以通过一个账户随时随地的享受到多种金融服务。
“目前网信理财在做的不管是数据采集、应用以及分析的框架,已经初具雏形,我们希望这些数据能够跟业界领先的企业一起使用、分享,把我们掌握的数据向更多的人开放。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产品和技术,结合金融的本质,结合多年积累的风险控制和对企业服务的经验,把互联网金融真正推向新的一个高度。”
孙雷讲到了三点创新:“第一,粉丝创新。玖富自2013年开始将客户定位调整为‘移动的战略。未来的制高点是移动互联网,因为它有社交化、场景化、大数据化,无论是成本、效益、展业方式时间效率都会大幅度提升。
“第二,场景化的金融。场景化的金融,寻求借款人在各个场景的应用,我们瞄准了衣食住行等生活的一些场景,对于一些线上线下渠道的伙伴进行协作。搭建的生态线平台,连接更多的合作伙伴,贷前、贷中、贷后更多地合办,而不是全部自己做。互联网是开放的精神,不能打造成封闭的生态。
“第三,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最后根源还是在风控,如何结合互联网的特性做大数据风控是业界的课题。移动互联网通过社交数据、互联网行为轨迹数据对消费者进行判断。大数据评估确实提高了效率,但是做大数据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建立联盟,跟大家一起整合大数据,连接更多伙伴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住风控。”
阎志恒:“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爱投资的规模将近70亿元,注册客户突破60万人。总结经验就是要创新。第一,产品创新。我们从最早的只有一个担保类产品,到后来保理类、投资类、典当类、债权转让类等。第二,服务创新。我们的平台是透明、公开的,投资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他的资金投在哪个企业、哪个领域。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始终要保持创新的意识。市场变化非常大,只要把握著‘以客户为中心,一切想着客户,那么我们就能把服务做好,产品做好。”
唐彬:“社会进步始于科技创新,而成于金融创新。今天,‘互联网+的热潮到来推动了一大批技术创新,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尤其在中国,正和传统金融结合,形成了一个全金融支持体系,这样企业无论处在成长的什么阶段,多大的规模,都能找到对应的金融支持产品。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于拥有7000万中小微企业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
侯本旗:“20年前,在欧美出现了网络银行,很多人像现在一样,都在关注新的技术应用对银行的冲击。现在回过头去看,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起来了,工行的电子银行业务从2000年开始实战,至今交易额占整个银行业的38%。所以新技术的出现,对于有准备、有实力的银行而言可能是好事。这一次面对互联网金融出现的一些新的情况我们提出来,工行有提出了‘E-ICBC的战略,我们要做三大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即时通讯平台和直销平台,工行推出了线上的三大产品线:快捷支付、线上融资和线上理财。
“工行现在在做大数据分析,将工行的业务从流程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所以互联网公司做金融,对于传统的机构来讲,在某种意义上是件好事,它突破了一些管制,如电子账户,而且帮助传统的金融机构看到了新的业务的做法。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界的冲击,我认为被有意无意的夸大了,如在支付领域,2014年所有的互联网支付加起来是8万亿元左右,而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就是456万亿元。当然新技术的应用对全社会是一个好的事情,在金融服务方面,互联网公司的突破使工行看到了新的业务做法、新的获客方式、新的业务边境。”
贾凤军:“大数据背后的根本是云计算,大数据只是云计算在数据领域的一个分支而已,带来根本变化的是云计算。在国际上,说起华为,别人都会高看一眼,但是我们互联网的大佬,外国人并没有听过。因为我们的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实力跟国外的领先企业来说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抄袭,不能算作技术创新。其实商业银行的技术开发能力还是很强的,只是由于机制体制上的一些限制,这个能力没有发挥出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借着监管空白发展出了一片天地,只能算是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是在银行“躺着都赚钱”的年代过去之后,银行的观点要变。现在各家银行业在找方向,把技术因素、工业革命看成一个器物层面的东西,看成是一个用的东西,发自内心的向他们学习,按照互联网思维模式做金融。”
张磊:“平安银行已经有了线下服务的客户,更加需要线上服务渠道甚至是全渠道的服务补充,平安银行致力于给每一位客户一个更加完美的客户旅程和体验。‘平安橙子是平安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结出的又一颗果实,与传统银行不同,‘平安橙子作为直通银行意味着个人客户可实现在线开立账户和在线投资、交易,各项金融服务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得,力求在开户、产品、功能方面给客户带来新的体验,借助互联网优势弥补物理网点上的局限性,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直通银行来吸引公司尤其是非平安银行的客户,大大提升效益。
“不仅于此,秉承‘对外以客户为中心,对内以人为本的理念,平安银行还构建了‘行E通、‘金橙俱乐部等面向同业、投行等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未来,平安银行将不断变革、创新、发展,稳步推进战略转型,持续优化架构机制,以公司、零售、同业、投行四轮驱动业务发展,在产品、渠道、营销、IT技术应用等方面继续创新,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大飞跃。”
2015中国金融创新奖颁奖典礼
主办方致辞
欧明刚:金融创新须理清的几个基本关系
时下,金融创新已成为全国各界所广泛讨论的话题,而与之相互辉映的则是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的,较之更为热烈的金融创新实践。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有一些因素是对一个成功的金融创新所不可或缺的,例如,须具备健康的创新文化、优秀的创新机制、一流的创新人才和良好的IT基础等。同时,银行的创新须与其发展战略相适应,因此,还需要基于银行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传统优势。
为此,金融创新还须处理如下六个基本的关系:
一是金融创新与监管套利的关系。金融创新理论告诉我们,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矛盾,有不少创新就是规避管制的创新。中国金融监管较严,但同时又处于分业监管的状态,监管套利更是许多机构愿意做的事情,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监管套利的产物。对于监管套利,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基于监管套利的创新永远存在,而且收益的可能性很大。但须注意的是,监管套利的创新很容易被模仿。因此,我建议,如果银行想长期规范地将基于监管套利的创新做下去,使之成为自己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站在社会公平正义、站在宏观经济稳定和金融体系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高度去认识和完善,使自身的创新能够很好地解决监管部门关心的安全性和对实体经济服务多方面的需求。
二是金融创新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长期以来,流行的观点总是认为银行是为富人服务的,总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现如今,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以前被认为是尽社会责任的工作,已经变得有利可图了。比如,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小微融资、小微理财和证券的良好模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邯郸银行推出的夜市银行,看上去是履行社会责任,但同时也是差异化竞争的服务创新,实际上也会提升自身的声誉并实现实际收益。
三是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是矛盾的。这实质上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只是在一些情况下成立。金融创新并不必然带来风险的增加,有些金融创新恰好能有效地解决风险管理存在的难题。当然,有些金融创新可能会带来法律与合规风险、放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IT风险,此外还有声誉风险。有的时候,创新不成功可能带来的声誉风险更大,因此,银行应当做好金融风险管理的预案。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应先行。
四是金融创新与IT建设的关系。在大数据时代,金融创新更多的是基于IT系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IT系统,创新能力就会显著下降,目前我国银行的金融创新的实践就充分体现出了金融创新与IT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由于其本来就是建立在良好的IT系统上的,因此其创新能力反而较少受到“硬件”架构的限制。
五是金融创新与跨界发展的关系。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跨界的产物,也是成功跨界的代表,那么银行业能否成功跨界呢?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是商业模式的转换,那么银行业的跨界又当如何推进呢?目前,可能更多的是大资管,获取更多金融牌照,实现综合经营。
六是金融创新与发展战略的关系。如何达到一个不易被模仿,或者说,一个虽然总是被模仿但却无法被超越的境地呢?这就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战略。只有金融创新的方向是基于本企业的独特资源优势、基于长期发展战略的创新,才可能有IT、人才以及财务等资源的长期大手笔投入,才有可能打造出同业机构难以模仿、也就更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本刊副主编)
专家点评
荆林波: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的本质
第一点是关于大和小。如果我们翻开历史,15年前比尔·盖茨曾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大意是银行是21世纪最后的恐龙。但是15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传统的大银行,特别是中国的银行,纷纷登上了全球最高的所谓的资产最大、网络最广,甚至营收最高的银行。在规模方面,我们都在追求“大”,但另一方面,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最值得推崇的却是“小的才是最美好的”,尤其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大”和“小”之间有一个权衡,即如何使产品更加精细化。
第二点是创新。什么是创新?创新实质上就是发明加商业化,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其独一无二的、别人没有办法简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有多少。纵观互联网的发展史以及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这短短二十年之间,其运作模式不断翻新,然而这些所谓的“创新”中真正行之有效的却少之又少。反观许多金融界的机构,都打着创新的旗号彼此抄袭,彼此模仿,然而这其中真正投入的力量是多少,我觉得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第三点是IT硬件设施。2003年,哈佛评论发表了一篇美国某知名教授的文章,大意是IT根本与创新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能感受到的却是,互联网已经渗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因此,在IT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需品”的当下,最重要的是转变思路,应当把IT的硬件当作一个基础的设施,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银行所有的投入都是水平化的。真正重要的是在此之上的人员的创新能力、研发的投入、风控的水平等等,这才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今天真正应该关注的东西。
最后,我希望在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企业和银行能更加地关注核心客户群体,我觉得只有更加关注核心客户群体,我们的企业和银行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社科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
杨洪丰:如何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更“接地气”
首先,我觉得《银行家》杂志社能够提供一个平台,用一个奖项或者活动把大家的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连接起来,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其次,对于企业以及银行来说,创新的着力点并不在技术上,而是其所能提供服务。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对于银行来说,技术的更新是可以通过投入来达成的。因此,银行创新的着力点就是在服务上,就是要能提供新的、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概而言之,“新的服务”就是“新的创新”。
第三,在银行的创新点方面,除了互联网银行、小微企业、网贷平台等,我们还应关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须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银行业于此至关重要;其二是应关注市场主体。这两方面与银行业都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企业的创新应该更加“接地气”,须将之落到实处。在这方面,首先是“了解你的客户”;其次,应能提供其所需的服务,能吸引客户,“以供给创造需求”。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都大有改观,其中还是有很大空间可兹改进。
最后,创新还须讲究实效。在目前经济形势下,金融机构应具有实效营销的概念,并切实贯彻该理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才能更“接地气”。
(作者系中国广告协会秘书长)
张立钧:未来我国银行的创新模式
零售银行的发展以及创新对于我们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上,中国的银行主要以发展对公业务为主,而国外的银行则恰恰相反,零售业务占比远超其对公业务。目前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大概只占20%~30%的份额,随着中国经济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的推进,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未来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具备广阔的空间。举例来说,“一带一路”战略里所涉及的潜在的零售客户将超过全球50%的人口,其中商机无限。因此,对于这一板块的创新的重要性也彰显无遗。
创新的模式多种多样,依照国外分类,创新有颠覆性与渐进式之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很多比如说针对业务模式、产品、渠道的创新,以及针对客户群的细分,客户的体验,以及银行业务流程的创新等等,总体来讲还是以渐进式的创新为主,而不是颠覆性的创新。
综上,我觉得,我国银行业在未来的创新模式上面,应多引入一些颠覆性的思维,例如,工业4.0的概念,即F2C(产品直接从生产商流至最终用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融最终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在工业4.0时代下,金融机构应当思考如何去适应这样一种模式,配合去做F到C,而不只是B到C。这里需要的即是所谓的跨界思维以及整合思维,其实,互联网以及如“互联网+”的各林林总总的概念本质上所强调的也就是跨界与整合。因此,如何将商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特别是如何将商品流和信息流融入资金流中,对我国银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系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主管)
郭田勇:提升客户效用是创新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滑,我国银行业整体盈利也在不断的降低。今年第一季度银行的季报中,工农中建四大行的增速都降至2%以下,中小银行基本上也只有10%左右。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可以预期银行未来的净息差将进一步缩小。由于我国银行前期形成的盈利总量较大,加之来自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冲击,未来两年我国的银行出现利润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将可能不是个别现象。
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银行业应如何应对上述可能出现的情况呢?我想,首先应强调的是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我国银行业从高盈利性产业向充分竞争性行业过渡的趋势大约已不可逆。因此,在此背景下,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即使在充分竞争中,仍然不能排除会有一批创新能力非常强的银行会在我国银行业立于不败之地,这个也是必然的。
论及创新,我们需要思考的有二,一是为什么创新?二是创新之后有什么好处?
对于以上问题,就银行业来说,流行的答案有二,其一是规避监管,例如,为规避存贷比的限制,银行推出一些产品用来替代贷款,这些业务可以规避监管;其二是分散或转移风险。银行作为金融风险机构具有把风险从自身转移出去的需求,其有冲动去创新出一些对冲类、套期保值性的产品,或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将风险转移掉。
就以上的“流行”观点,我想,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首先要思考进行哪些创新,或者说,进行什么样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对于银行来说,能够更好地真正服务客户,提高客户所得的效用是最重要的。比如,资金池类的产品、票据通等创新之于对公业务,银行管理账户利用资产的效率变得更高,同时能提供给客户更高的效率。美国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曾经说过一句话,说这几十年来,银行领域的金融创新林林总总,但是在他看来唯一有价值的创新是ATM机,其他都不叫创新。原因何在?举例来说,监管套利是创新的动机,但如此的创新将导致监管政策的失效,因此监管机构对于这样的创新是不认可的。此外,转移风险类的创新的结果是机构将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转移给社会了,这点只要看看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因此,为什么沃尔克会认为最有价值的创新是ATM机呢?我想,因为它是真正针对提高客户效用的,所以监管机构应鼓励这种创新。作为一个学者,我也认为这样的创新才是最值得推崇的。因此,我希望,互联网金融能够为我们的银行在比如说客户分析和精准营销上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这样的创新我觉得是最好的。
对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微观个体而言,商业银行对于监管套利和风险转移的创新和规避监管的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同时这样的创新能推进我们监管水平的提高,而这样也能推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吴松汉:我国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理念的实践
近年来,我国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理念已有不少实践,银行积极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研发理念,并结合其在金融领域多年的钻研经验,在综合平台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比如说招商银行的手机银行,民生银行的绩效银行,平安的直通银行,在功能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关注客户需求和体验,积极地采用敏感开发、快速低贷的先进的研发模式,实现应用的快速落地。这是场景而非产品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把产品嵌入到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户的使用体验更加顺畅。
第二,互联网的技术的应用有了飞速的提升。例如,对NFC(近距离的无线通讯协议)的支付、RBS顶点的定位以及对大数据的挖掘,银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同时广泛借助与移动运营商,电商等平台的合作,实现金融产品的快速推广。
,对互联网营销的方式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例如对微信,微博,公众号网络营销渠道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线上到线下(O2O)的整合的多种多样的方式,真正实现了从社会化传播直到业务开通的这个闭环,是一种很有效的引导客户从传播者向业务用户的无缝衔接。
第四,传统对公业务的转型可以利用互联网理念做很好的切入点。例如,建行的E单通创新了网络的订单融资等产品和服务模式,实现了网上申贷、网上签约、网上使用、网上还款等前生命周期的产品;浦东发展的产品搭建了小微客户开放式的网络信贷平台,形成全流程再现,全金融审批,全数据化管理的互联网新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技术将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三流融合,打造产业生态圈,这也是银行未来在对公业务,以及在互联网的发展方面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也希望在明年,或者后年,我们能看到更多的银行在对公的业务当中有更好的互联网的应用。 (作者系德勤管理咨询金融行业服务主管)
赵学峰:技术创新驱动互联网金融创新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走到今天,已经从自由竞争发展到了垄断性竞争的阶段。纵观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佼佼者的经营之道,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共性,其一是具备非常明确的清晰的战略定位,其二是拥有金融和互联网技术人才的专业团队,其三是具有独创的、有旺盛生命力的商业模式。
此外,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都有基于大数据征信和风控的技术,在此基础之上,这些企业才得以将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渗入到互联网金融的各个层面。
在这里面我特别想强调一下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质上就是由技术来驱动的产品创新。它对于模式创新、对最终的客户服务、甚或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项新的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一些行业发生一些巨大的变化。以今天的互联网金融为例,实际上它就是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与金融行业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可以预见,未来其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系金融时报社副总编辑)
邓建鹏:互联网金融创新引领金融领域创新潮流
2013年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当其时,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促成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曾几何时,一些传统的金融巨无霸对这些创新不为所动。然而,当余额宝提出1元起购、随时取现、现时查收益这些一个个小小的创新叠加在一起后,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革新力量,互联网金融的能量开始渐渐显现。
如今,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业革新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数以亿计的长尾客户人群以及小微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有限的金融服务等困境。然而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这几年,从网络债权融资(典型表现是P2P)、到网络股权融资(典型表现是股权众筹)、再到随时随地便捷地、跨行、跨地域、小额免费转账支付(典型表现是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给上述人群(但不局限于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P2P网贷领域,网络借贷高效满足了合适的个人以及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并且针对中国国情,已然出现适合中国经济的各种创新型网络借贷平台。有的机构将产业金融融入到网络借贷中,或者基于交易场景嵌入网络借贷服务,增加客户的黏性。如某大型生产企业,其产业链条上基本为经销商、供应商、运输商等小微企业,都长期缺少流动周转资金。鉴于此,该大型企业与P2P网贷机构进行合作,成立了一个专门为此产业链条相关小微企业融资的机构,并以其产业链条间的互相支付来作为融资保障。该企业作为核心企业掌握着各种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这既是对产业链上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产业链上企业还款意愿的一种制约和督促,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产风险。
在第三方支付领域,有的创新产品突破性地解决了移动支付后台运营的流畅性,创造性地解决了使用移动支付面临的安全性和中、低端机的兼容性问题,扩展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用户覆盖率。打破了行业壁垒,形成了开放的社会协作模式,带动了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引导了社会资源投入方向,大大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产业的整体发展。
此外,也有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开展合作,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行业解决方案,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解决资金流转效率问题,降低企业资金风险,并且助力产业链上的企业闲置资金保值增值。此项创新服务的推出,使支付企业与实体产品链经济的结合愈加紧密,大大拓展了支付企业的发展空间。
在众筹领域,有的众筹机构创造性地转换客户、股东、生产商的身份,或者直接连结商家与客户。比如,采取农场直连消费者的众筹模式,通过其网络平台,农场得以直接发起众筹项目,筹集消费者订单,获得了农场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有一些股权众筹机构针对创业企业从想法到上市的不同融资阶段的特征,提供线上到线下模式下的一站式融资服务及增值服务,大大提高了股权融资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几年前传统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有着显著差异。互联网金融始终如一地贯彻着从产品思维到用户思维、从企业本位到用户本位、从PC到移动终端等战略。互联网金融一直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期待它成为中国金融领域创新的新潮流。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