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瑜
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而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行孝源,百善孝先”,孝为诸德之本,孝为教化之基。林语堂先生对“教”的解释就是“使孝”,即“孝”字加一表示使役的偏旁“攵”,意思是“使……孝”。以“孝德”为始德,以“使孝”为学校教育之首。
有国内学者的问卷调查显示,38%的小学生和31%的中学生从来没有听过有关孝亲敬老的传统故事。周玲以问卷的形式对湖南省师大附中、湖南省雅礼中学等五所中学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孝道的认知特点:倡导“平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肖群忠教授提出,孝道是源于生命崇拜和延续以及代际生命呵护和群体互养。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生物进化和社会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对当今社会家庭和谐、自然和谐以及和谐中国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国内对孝道教育的研究多见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具体做法泛泛而谈,缺乏实证研究和可操作性;研究对象较少关注中学生;研究范围仅局限在孝顺亲人,内涵狭隘,与时代脱节。因此,大力开展青少年的新孝道教育实践活动,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一、新解孝道——移孝为爱
中国传统孝道历经数千年,深深打上了各朝各代的烙印。为此要正本清源,挖掘出“孝”的本真意义和现代价值。“孝”的本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在奉养、诚敬、立身等方面应尽的义务。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孝是“仁之本”,由近及远,由亲及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被泛化为“大孝”。以崔圣奎会长为代表的韩国孝运动团体总联合会提出现代孝道的“七大理念”:实践敬天爱人思想;孝敬父母和师长;关爱儿童、青少年学生;爱家;爱国;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爱近邻,服务全人类。这“七大理念”既与我国传统的“泛孝”有类似,又增加了新时代的元素,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我们重新解读现代的孝:外延可以扩大至“移孝为爱”,孝的对象由父母、长辈、特殊人群到全人类、大自然,孝的方式由爱亲、敬亲、光亲、仁民到爱惜众生。
二、开发课程——弘孝砺行
自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校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类的课程开发。其实,作为德育工作的开展,依托课程建设更能提高实效性。孝道教育既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应包含在各科课程的教学和学校的校园文化等隐性课程之中,从课程的角度系统地有主题地进行。开发孝道校本课程,可以整合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心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等学科内容。以广东番禺中学的孝道课程为例,该校开发的特色课程名称为“弘孝砺行”,取名的缘由有三层意思。
第一,弘,光大;弘孝,弘扬孝道,推广孝道。依托学校核心文化,施行“移孝为爱”的“泛孝”教育,敦厚品德,激扬正气,先学为人。
第二,砺,磨练;砺行,践行孝道,提升孝行能力。孝,不仅是心德,更是行德。孝心为始,孝行为末,孝行是孝心的载体。学生除了学习高中必修课程,提高全面素质以外,还可以实践孝行,和谐关系,健心尽孝,发展特长,和谐交往,服务社群,最终实现“人皆有才,人人成才”的教育理想。
第三,弘孝砺行,不仅重视转变观念,丰富情感,探究知识,还重视培养技能,创新实践,服务社会,奉献社群,努力达到孝感、孝知和孝行的统一。该校本课程目前开发了6门普修课和2门专修课(图1)。
目前所开发的8门课程,都有具体的课程目标。每学年开设2门普修课,高一下学期开始开设2门专修课。由专人专时进行教学。随着时代和学校的发展,专修课还可以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该课程以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为主,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家校互评等方式。学习普修课程并完成《“弘孝砺行”行动本》上的相关课程作业,学生每学期则获得选修二学分2分;学习专修课程的学生每学期可得学分2分。
三、构建模式——四步兴孝
孝道在心理学中被细分为孝的认知(孝知)、孝的感情(孝感)、孝的意志(孝意)三个层次或成分。孝知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认识、知识及信念。孝感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情感、情绪、感受好恶及接受与否。孝意是对孝道本身及其相关人事物的行为意向;孝意另一方面是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的良好社会行为,也就是中国人习称的孝行。孝行是孝的可见体现。1974年,Lee就提出有关个体孝道认知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从Lee的五阶段模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发展规律:孝首先是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的奉养;孝更是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与给予、以及一切对父母有益的行为;孝是以亲子之间的情感和爱为基础;孝不仅是小家的内在和谐,更可以延伸到整个社会、国家。
广东番禺中学经过11年的教育实践探索,根据“知情意行”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强化养成教育,最终构建了“爱亲—敬亲—成才—服务”的四步新孝道学校教育模式(图2)。
图2 “四步兴孝”的新孝道教育模式
这四个层面的具体内容指:第一,珍爱亲人。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尊重父母的人生经验,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体会父母的情感需求,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第二,尊敬师长。激发学生对师长的感激之情,引导学生尊敬长辈,尊敬和热爱为社会尽职尽责的普通劳动者。引导学生爱护家园,爱护生态环境。第三,成为人才。更新学生对孝的认识,着力引导学生领悟“孝”在社会感、责任感等方面的升华,而不仅仅将“孝道”局限于亲情方面。把尽孝落实在勤奋学习、努力成才的行动上,在社会分工坐标体系中找准位置,对自己负责。第四,服务社群。引导学生由良好的习惯、动机出发,反复实践,最终达到观念的形成。回馈家人,服务社会,奉献社群,努力达到孝感、孝知和孝行的统一。
在实施“新孝道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按照“贴近学生生活,拨动学生心弦,融及学生灵魂”的工作原则,除了组织学生学习“弘孝砺行”校本课程以外,还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人人愿意做、人人能够做”的孝道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形式有:提炼传统岭南文化、番禺人文中孝道文化的精华,利用雕塑、板报、橱窗、展板、标语、对联等,精心打造物态校园文化;每学年开展孝道小品朗诵会、专题征文、评选校园“孝道之星”、完成“成人宣誓”仪式;每学期学生要完成“弘孝砺行”校本课程的实践作业,还邀请学生家长评价孩子的孝道作业完成情况和孝道行为;与综合实践活动、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相结合,从“孝敬小家”到“服务大家”;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如到养老院、培智学校慰问,担任大型文体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爱心义卖和捐款。让学生走向社群,从家庭走向社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专题网站、微信、微课等正面教育的媒体信息渠道;学校与家长、社会紧密合作,全方位、立体化开展新孝道教育。
(作者单位:广东省番禺中学)
责任编辑/肖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