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虹
运用审美直觉指导儿童绘画
李剑虹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活动中呈现审美直觉作用于绘画创造力的原理,探索在审美直觉影响下,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审美直觉;创造力;教学策略
儿童时期的绘画具有稚嫩、朴素的自发性,儿童乐于用画笔记录着自己的生活和梦想世界。儿童是如何获得这种不容置疑的、创造有意义形象的能力的?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里提出视觉是一种思维过程,审美直觉思维会直接作用于创造力。什么是审美直觉呢?审美直觉是指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间暂时忘却一切,聚精会神地观赏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之中。学前儿童的审美直觉的结果是他们将所看、所听、所闻和所思考的,以一种单纯的图示和纯真的色彩的表现方式呈现,在表现中透露出他们的新颖、奇特、独一无二的创造才能。 美感萌发于儿童的无意识中,他们对美的形式具有直接的感受力。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力甚至要远远超过成人。因此,教师要小心地呵护幼儿内心世界中美的萌芽,并精心浇灌。但当前我们美术活动指导最大的问题仍是忽略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某幼儿园中班的美术活动《蜗牛》中,教师首先出示蜗牛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和习性,但很遗憾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绘画,并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画,在这节课中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使幼儿失去了对事物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的可能。幼儿在这种模仿式的教育模式下,幼儿情感的主观体验没能充分展开,压抑了幼儿的直觉表现能力。另外现在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很不错,但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作画的工具比较单一,没有给孩子提供多种直观体验的环境和条件,时间长了幼儿就会对绘画兴趣减弱。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了大量的研究,他们大致将幼儿绘画分为涂鸦期(1.5—3.5岁左右)、象征期(3.5—5岁左右)、图式期(5-7岁左右)。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必须依据不同阶段的美术心理发展特征,结合幼儿的审美主观体验来展开指导。
涂鸦期的幼儿把绘画当成是一种游戏,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事物,是三至四岁绘画的显著特征。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小班的绘画初期我们从引导幼儿观察线条,表现线条,到留住线条的美等设计一系列课程。如:课程“铅笔宝宝跳舞”:通过舞动扎在铅笔一端的彩带,形象的展示各种线条,让幼儿来直接观察线条,然后通过添画“我的花裙子”、“美丽的花蝴蝶”等课程让幼儿表现线条,运用线条。孩子给这些毫无意义的线条、圆圈赋予意义,这些线条、圆圈就成了能够表达、象征孩子感受的东西。
象征期也叫“主观写实期”,4-5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绘画开始有了简单的构思,能较以前更自主自由地使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主观化的客观。这时期幼儿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想法的画,即使在技艺上还未成熟,但这是他对物象瞬间地捕捉与自由地表达。我们可以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通过让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例如: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把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夸张地描述出来,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丰富其画面的内容。例如《我爱洗澡》的主题,可引导幼儿描述浴室环境(浴室里有喷头、浴盆、收纳柜等)。小动物们也爱洗澡:小青蛙、小鸭、小鱼在池塘里洗澡,池塘里的荷花、大山、大树在风雨中洗澡;老虎、狮子、大象在森林中洗澡等。幼儿的描述构成了他们头脑中的一幅幅画面,这样再去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画出来,画面的丰富性就可以水到渠成。
通过了之前的两个时期,幼儿就能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的描绘周围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式期,这个时期孩子画起画来最没有顾虑,创造性最强,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此时的画面形象丰富,开始注意事物大小的比例,但他们还不具备空间定向的能力。所以针对这一时期的幼儿,要引导他们感受事物的大小和疏密关系,如到公园活动时,引导幼儿观察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有的放风筝,有的捉迷藏,有的踢足球,感觉谁和谁近,近处的人和远处的人大小有什么区别等,让幼儿直观的感受的疏密关系。
陈鹤琴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的绘画教学不是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而是让幼儿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极为重要。幼儿只有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听、去看、去想、去积极探索,才能在绘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最新鲜的、最感兴趣的用画笔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在选择绘画素材时要充分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眼睛里的世界”“我爱游泳”“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上学路上”“爸爸的小汽车”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的题材。
美感是一种心灵体验,大自然优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心旷神怡,心情愉悦,这对幼儿的审美趣味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多带孩子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体会大地孕育万物之美,触摸万物休憩的沉寂之美。同时向孩子们提供优秀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趣味,让幼儿形成敏锐的审美直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9).
[2]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科学普及出版社(第1版),1996(1).
注:此论文为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学前儿童审美直觉与创造力协同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1CTM019。
作者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