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应当注重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通过开展“宝贝做客”的家园共育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情境和机会,观察幼儿在游戏与真实的做客情境中的行为和表现,梳理其中有利于同伴交往的行为,并及时予以指导,总结归纳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积累交往经验,提高交往能力。
关键词:中班;做客活动;家园共育;交往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同伴的陪伴,而幼儿园最吸引孩子的就是有许多玩伴。因此,常常可以见到孩子们围在一起快乐地玩着玩具,也会听到孩子之间发出邀约:“你到我家来玩吧,我家里有……”可见,孩子们对适龄玩伴的渴望、对人际交往的需求。
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交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研究内容及目的
在中班第一学期开展“宝贝做客”的活动,从家园两方面着手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环境,增加幼儿之间互动交往的机会,观察指导幼儿的交往行为。通过好朋友调查、娃娃家游戏、串门做客三阶段的活动,幼儿在模拟与真实的情境中学做小主人、小客人,积累交往的经验,养成友好礼貌的交往习惯。
3.研究方法
(1)访谈法
与幼儿个别访谈,调查其同伴关系,了解幼儿对同伴交往行为的基本认知。
(2)调查法
收集做客中的照片、视频,分析幼儿在做客中的交往情况,如礼貌用语、分享等情况。
(3)观察法
观察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拟做客的情况,如何用语言、动作与同伴进行交往。
二、活动的开展及幼儿行为分析
1.访谈:好朋友调查
对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情况进行了访谈和调查,通过提问说说自己的好朋友:
你的好朋友是谁?
你为什么喜欢她?
结果分析:在与孩子们分别谈话中,能够感受到幼儿的阐述真实地反应了亲密的同伴关系,而对其中的理由进行统计后得出:幼儿在选择玩伴时有一定的标准,更愿意和热情友好、有礼貌、乐意分享、乐于助人的同伴做朋友。可见,幼儿对交往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受人欢迎的、是友好善良的具有一定的意识,能够感受到怎样才能更容易获得同伴的喜爱和认可。
2.角色游戏:娃娃家里来做客
利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模拟做客的情节。游戏前老师和孩子展开话题讨论:“什么叫做客?”“你去哪里做过客?”引发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对做客的游戏情节感兴趣。游戏中,老师观察有意义的点,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进行介入,在讲评中集体讨论,推动幼儿做客游戏的发展,积累良好的交往技能。
案例:小宝做客
小宝到娃娃家,结果引发了娃娃家爸爸妈妈的强烈反应:“小宝抢我们东西!”原来小宝随意进入娃娃家厨房摆弄玩具,还从妈妈手里抢夺蔬菜。询问之下,小宝却说自己是来做客的。
可见,小宝与同伴游戏时缺少了必要的语言交流,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大家讨论了“客人应该怎么做客”的问题让幼儿意识到“主人”和“客人”的身份是不同的,客人做客要用敲门或自我介绍告诉主人“我是来做客的”,在主人同意之后才能进门,才能使用家里的东西。这是在交往中基本的礼貌。
案例:请你吃……
金金在娃娃家里扮演妈妈,淼淼来做客,金金请淼淼进来后,只见她拿起玉米装在盘子里,又拿出寿司装在盘子里,一起端到桌上,又把胡萝卜、青椒、茄子放在锅子里,忙忙碌碌地摆了整桌的菜。淼淼看着金金忙碌的样子,说了句:“谢谢!”
请客吃饭是娃娃家里做客时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一有客人来,主人就会热情地端出各种各样的水果、饭菜摆满整整一桌,小客人们也愉快地享用大餐。但可以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小主人只是把东西端出来,与客人之间并没有对话,客人也只是根据情节“自动地被请客”。可见,幼儿在游戏中多操作摆弄,缺少必要的语言交往,这时老师应把握契机加入到做客的行列,引导主人用“请吃……”来和客人交往,小客人则要表示感谢。
案例:爸爸妈妈来做客
作为家园共育的活动,家长也参与到了娃娃家游戏中来做客。有的孩子在招待同伴时比较自然,但面对家长时会表现出胆怯,比如旸旸招待小宝和爸爸,原本说得很好、声音也很响亮的旸旸却什么都说不出了。可见,幼儿在面对陌生家长时还是会产生害羞、害怕、抗拒的情绪,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孩子,这时老师、家长的适时介入尤其重要,鼓励、支持幼儿能够大胆地尝试与陌生的同伴家长打招呼、进行简单的交流。
案例小结:
幼儿在游戏中一件件小事逐渐积累和丰富做客的经验。在交往过程中主要关注幼儿语言的表达(如打招呼、询问、礼貌用语的使用等)、友好的交往行为(如送礼物、分享玩具、分享食物等),也从主人和客人两种角度,梳理了做客过程中表示友好的交往方式:
表1 做客过程中的友好交往内容
■
3.宝贝做客
为了帮助家长对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更为明确,更好地发挥家长对幼儿的鼓励和指导作用,做客之前通过班级网站、育儿栏对家长在做客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指导的内容进行了沟通,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指导能力,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交往的经验。
利用双休日,孩子们组成了2~3人的小组,与好朋友开展串门做客的活动。幼儿十分喜欢这次做客的经历,过程是非常愉快的。在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下,在真实的情境中,幼儿通过招待朋友、分享玩具、做游戏更多地感受朋友之间交往的快乐。不少孩子在做客结束后相约下一次的活动,在幼儿园里也意犹未尽地和老师同伴分享:“我昨天到沄沄家里做客,我姐姐也去了,我们一起吹泡泡。”“我去过凯文姐姐家了,凯文姐姐给我吃薯片。”即便是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也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做客经历,可见在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交往带来的愉悦情感,同伴关系更为密切。
活动小结:
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所有小组都开展了活动,活动参与度达到100%,家长拍摄了照片,做成了PPT和小书带来园一同分享。经过前期的沟通,家长在做客的过程中也有意识地对孩子的礼貌、交往进行指导,在照片、PPT上都有提到孩子打招呼的情况、分享零食玩具的情况等等。
可见,经过娃娃家的经验积累以及家长的及时指导,幼儿在做客过程中友好的交往行为比率高,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有效有益,提供给幼儿更多接触外部环境、接触同伴和家长的体验和锻炼机会。
表2 做客中交往行为统计
■
三、研究结论
1.教育指导策略
(1)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更多互动机会
幼儿的交往技能需要通过感受、体验、实践获得,成人应多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在“宝贝做客”的活动中,老师在园引导幼儿表演做客情节,孩子们从自顾自摆弄逐步模仿成人招呼客人,再发展出送礼物、过生日等丰富的情节,这是幼儿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呈现,也是在游戏中体验生活、学习交往。而后家长陪伴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做客,支持幼儿学做小主人、小客人,更多地接触他人,激发幼儿大胆、主动地用语言和行动进行交往,体会交往的乐趣。
(2)及时的观察指导,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交往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需要成人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的提醒、鼓励、示范、指导,幼儿则在模仿、强化中学习友好交往。例如,在娃娃家的做客游戏中,老师观察到幼儿语言表达方面的缺失,及时地进行介入提醒幼儿说“请……”;在做客活动中,家长对幼儿“互赠礼物”的支持,引导幼儿制作欢迎牌、帮助同伴打伞等等,都是很好地把握住了幼儿交往中小而有意义的教育契机,逐步帮助幼儿积累、提高交往能力。
(3)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园共育保持一致性
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日常生活中长期地培养与提示,必须家园密切配合。在整个“宝贝做客”的活动中,老师与家长始终保持一致,在活动前相互沟通活动的方案、探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和指导要点,获得一致同意。包括娃娃家游戏的参与、在做客过程中为幼儿做的准备、引导幼儿招待客人的行为等等,都体现出家长对活动的重视。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良好的配合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也是这次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一大原因。
2.存在的问题: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有包办代替的情况
在活动后的分享中,孩子们介绍了做客的情况,有的孩子说:“我不知道呀,我妈妈帮我招待的。”我们发现有的家长在招待客人的过程中有较多的包办代替行为,一些家长还是比较着急地帮幼儿把事情都做好了,剥夺了幼儿自主参与、尝试体验的机会,没有给幼儿留下学习的空间。因此,在沟通中要把情况及时地和家长做反馈,进一步理解活动的价值,引导家长面对幼儿能多等待一下,以鼓励、提醒为主,但不包办代替,让幼儿更为自主地感受如何做客请客。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志.在做客中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J].宁夏教育,2012(10).
作者简介:陶楠,女,1986年3月出生,本科,上海市宛南实验幼儿园教师。
?誗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