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儿童多快乐》案例剖析

2015-06-17 16:27:31郭连凤
新课程·小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侗寨侗族声部

郭连凤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把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启动多种感官、理解、表现、创造音乐,参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使音乐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大舞台,激发学生的表现,并突出他们的个性。以下针对自己的一堂音乐课进行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课在于开发艺术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与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了解侗族独具特色的村落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学唱《侗家儿童多快乐》,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案例描述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片段一:感受侗寨

在导入中采用带学生旅游的方式,引领学生欣赏各个民族风景的同时配上各民族的音樂,最后画面停在侗寨鼓楼上。引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

这易于调动学生的热情参与,又可以从此导入课题,又扩展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大了课堂的信息容量。导入课堂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步骤。

片段二:走进侗寨

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材料的信息,并无规律地出示服饰、抢花炮、踩堂歌、拦路歌等侗族传统文化,通过欣赏服饰,让学生了解那些图案及线条的象征;介绍抢花炮是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跟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有节奏地踏步绕行感受踩堂歌的魅力;让学生尝试一问一答的拦路歌。借助《侗家儿童多快乐》里的旋律。

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在欣赏侗族风景、歌舞的精彩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侗族歌舞,充分感受侗族人民特有的人文风情,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和感受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片段三:歌唱侗寨

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思考“这首歌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欢快、活泼);并提出疑问“有没有同学发现了这首歌中间部分用了什么演唱形式”,(齐唱—合唱—齐唱);训练二声部合唱要求分声部训练,把班级分成两个声部,女生为高声部,男生为低声部,合唱训练时力求学生声音统一、和谐;最后让学生随着伴奏哼唱全曲。

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在听觉中,接触音乐的同时,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在唱之前应先让学生聆听歌曲,初步感知音乐所将表达的情感,这也是为学好歌曲时适当给予铺垫。在唱合唱部分时,虽说班级里没经过严格的训练,不能达到完美的合唱效果,但起码在音准、节奏上达到要求。

片段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中国国土上生活着不同的民族,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引导学生谈谈对各个民族的了解;并总结出各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呼唤——爱我中华(齐唱)。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问题讨论

问题一:在小组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中,忽视了让学生合作对资料的整理,使学生盲目地汇报资料,课堂气氛不浓厚。

问题二:在歌曲二声部的教学上,没有让学生深入探究对音乐的好奇心,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弱,导致事倍功半。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首先要吃透歌曲的情感,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所蕴涵的文化。音乐有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用。在课堂中,我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表现机会;对歌曲的艺术处理过于仓促,学生的演唱情感表达不够,在音强弱上没能很好地引导,导致音准上有所欠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主张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进行自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系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自主性,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其次,合唱学习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前让学生欣赏一些短小、优美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让他们细心聆听各声部的旋律,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提高合唱的听觉能力,让他们从音乐本身的旋律中体会合唱艺术的美。

再次,课前让小组收集资料的同时没有要求学生整理资料,导致课堂在汇报时出现混乱状态。因此在课堂中汇报时大多以我为主,顺藤摸瓜地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似乎不合乎新课改的要求,在开放性的现实情景中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今后课堂中,还需进一步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的引导,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使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音乐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在处理好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两者的关系,而没有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学生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领悟、体验学习,并参与音乐活动之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及身心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匪浅,也更加体会到课后反思的重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侗寨侗族声部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乐府新声(2023年1期)2023-06-29 06:45:18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黄河之声(2021年6期)2021-06-18 13:57:18
肇兴侗寨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34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3:50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黄河之声(2018年20期)2018-01-24 12:04:48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侗寨里的斗牛舞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11-10 06:07:16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