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杰
新教材《品德与生活(社会)》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少了很多说教,少了高大空的理论。在新教材中,教师和学生更多感受到的不再是伟人的丰功伟绩,不再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崇高形象,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生活的环境。所以,教师和学生都更喜欢现在的教材,在平实、真切、和谐的氛围中渐渐地让学生健康成长。
教材变了,变得人性化了,我们教师在执教《品德与生活(社会)》时,也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让我们的教学更具有人性化。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儿童的视角设计活动
人们常把教师比作“学生王”。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一起,从他们的视角观察生活,用他们的方式探究生活,帮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认识生活。使我们的教学走进学生的经验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和理想世界。这一点教师是能做到的,而又是极容易忽视的。记得去年我在教学《家乡面貌新》时,我布置了让学生调查以往爸爸、妈妈以前的衣食住行情况的作业,并让学生对镇上美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变化很大。可是上课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有点生气,我问:“你们的作业完成了吗?”看学生写的资料,写得不少,那学生为什么不说呢?我一问才知道:他们说这些资料是爸爸、妈妈告诉他们的,有的学生连镇上的超市、三星广场都没去过。这让我意识到我所提的问题没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没能走进他们的生活,所以没激起他们的探究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又重新上了这节课,我先带领学生去了“三星广场”及“小王驼”“三星超市”。回家后,又让他们对自己村里和家里的变化做了调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交流家乡出现了哪些新面貌。学生说出了印象最深的面貌。当我给他们播放家乡面貌的录像后,他们说:家乡太美了!我们的家乡太富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这节课激起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当儿童真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社会,当儿童的思想认识真正来自自我的感悟和体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文化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历程。同时,在和学生一起调查、参观中,我也和他们一起走进了爱家乡的情感世界。是学生,是课程,是生活为我补上了早该上的一课,使教学课程也成为我成长和提高的过程。
二、震撼学生的心灵,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以往的教学,我们注重了“德知”的问题,而难以解决学生的“德识”和“德行”。所以我们作为《品德与生活(社会)》的任课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的盲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地体验、领悟、反思。在培养学生“德知”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德识”,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小小的真善美的殿堂,这样才可能让学生有“德行”的形成。以往的品德课只注重说教,而忽视了少年儿童个体生命体的体验。品德课缺少了活动,缺少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导致了他们往往只说不做,都变成了“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我是一位品德教师,也是一位班主任。学生在校就餐的很多,浪费严重,学校让班主任教师教育学生饭菜来之不易。我给学生说了饭菜的来历,让他们珍惜,可是我去检查收效甚微。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口饭菜哪里来》时,我一想:学校餐厅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资源吗?我带领学生去参观了餐厅馒头房工人的劳动,又去参观了炒菜师傅的劳动,从柔面、择菜、切菜到炒菜,让他们数一数有多少人为这一顿饭忙碌。参观完后,到了分饭时,我把学生分成六组,让他们帮工人师傅为学校一千九百多名学生舀菜、分馒头。当学生忙完,满头大汗。我问:“你们觉得我们的饭菜来得容易吗?”他们摇摇头说:“不容易,我们只是干了一顿饭的一部分,才干了一次就感觉这么累,工人师傅们天天干,就更累了。”从那以后,学生的浪费现象不见了。
我通过真真切切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别人的辛苦。在品德课上,我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感悟,学会了思考,获得了心灵的体验和震撼。这样才有可能转化为“德行”。我相信,经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长期熏陶和感染,学生一定会渐渐形成他们的“德性”。
三、走进学生的生活,与他们一起构建课程
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震撼他们的心灵,必须走入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一起共同构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依据课本上的活动内容,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他们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尝试。例如,在教学《寻找春天》时,我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充满生机,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然后在以后的几节课中,我让学生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春天玩,在玩中体会到春天带来的快乐,让他们的内心产生一种保护自然的意识。
我们教师设计活动时,首先要想到學生的生活,用学生的生活资源作为我们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学生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学生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的生活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