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芹
摘 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学;有效性;小学生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变化与需求,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成了“纸上谈兵”。为了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焕发新的活力,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下几条途径。
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和交流,不断分享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各种表现,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用的建议。举个例子,教师发现×××最近上课走神,并且在课后不愿意与其他同学玩耍,一个人总是闷闷不乐的,这时教师便可以将情况反映到家长那里,家长说:“我总是拿他和我家邻居的孩子比,这次考试他又输给了邻居家孩子,我骂了他一顿。”这时,教师便要积极地开导学生,让学生明白父母这样做的初衷,使得学生能够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同时也要告知家长,这种做法不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解决,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提高学生能力,促使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下,教师只是簡单地讲授课本知识,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感到厌倦,甚至抵制学习。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增加一些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创小游戏,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能够在游戏当中自主、自发地成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记录学生的外在表现和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科学评价,有效激励
很多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很强,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地评价和激励学生,那么小学生很容易在内心产生埋怨,这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评价手段,通过合理的激励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生生互评、家长评价、自我评价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同时教师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激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摆脱落后、消极的心理状态。
总的来说,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切不可忽略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变化,逐渐建立学校家庭合作机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塑造良好的人格,从而真正地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菊.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实践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