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月”结缘,浅谈“月情境”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2015-06-17 02:17:43高羽佳
新课程·小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内涵创设笔者

高羽佳

一、从“月”中思,确立“月”情境教学模式

在苏教版中高段语文教材中,许多篇与“月”有关的课文都是在写月寄怀,中高段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等因素制约,很难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月”的真正内涵。

因此,“月”情境教学也就油然而生。所谓“月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月”文本所描绘的情境,创设出形象鲜明的“共融场”,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表象,使学生置身其间。师生在此情此境之中进行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已有的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创设“月情境”教学呢?

二、失败中有收获——“共融场”需充分预设,感性刺激,引生入境

刚开始研究“月情境”教学时,对它的理解仅局限于给学生营造课本呈现的氛围,从而丧失了对文本内容的仔细研读的过程,教学问题的创设和回应也缺乏情境性包装。

例如,笔者在执教《但愿人长久》体悟兄弟情深环节时,闹了一个笑话:

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的?找出关键的字词,做相应的批注。

生:我从辗转反侧中,感觉到苏轼睡也睡不着。

师:中秋之夜,你为什么会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呢?

生:我在思念弟弟苏辙。

众生:哈哈(爆笑)……

从这个案例反思情境创设,唯独教师在“境”中是不够的,让学生也在“境”中才真正需要花功夫。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建设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场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主动地探究、感悟、内化“月”的真正内涵。

三、探索路有幸福——“月情境”实施策略需关照整体,一气呵成,有效提升

情境本身是一个“场”,也是串联整堂课的一条“线”,需要教师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组合,让学生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

在教学《望月》这篇散文时,笔者就营造一个“望月”的情境,观“江中月”、品“诗中月”、悟“心中月”。

1.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月情境”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堂上随老师创设的情境同感共生,因此学生在课前需要做足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搜集含有月亮的诗句,体会不同诗句中蕴含的那一轮明月背后的情感。

2.课堂导入需形成“引人入境”的“抓手”。月情境教学的语言需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在导入时就需要抓住学生的心,营造月情境的氛围。在导入时,笔者动用第一课时学生对江中月的理解,伴随着音乐与多媒体图片,引入新课教学。

师:上一节课,秦锐萱(化名)说,月光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奶奶,她在向我们轻轻地诉说着动人的故事。我们也来动情地讲一讲这故事。

学生动情地读相关句。

学生的朗读或优美、或调皮,读书入情入境,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3.情境的组块需实现合理的衔接。教学板块的推进应该始终贯穿与“月情境”这条主线之下。课堂上学生的角色,何时要感性的“在境中”,何时要理性的“在境外”,需要教师进行周全的规划与设计。“月情境”的教学语言、推进的策略都应该在整堂课的教学环境中从一而终地贯穿到底,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的核心价值。例如,笔者在过渡到第二板块“诗中月”时,小心斟酌了问法,关注了学生的角色本位:

师:正当我沉醉在这样美妙的江中月时,甲板上多了一个小外甥,我来采访你,你怎么出来了呀?

生:我被月亮吸引了。

师:哦,你怎么会被月亮吸引呢?

生:因为甲板上的月亮实在太美了,我迫不及待的想出来看一看。

师:那你出来见到了谁?与他做了什么?

生:我见到了舅舅,我与他对诗呢。

此时此刻,教师出示对诗的相关语句,学生体会与舅舅所对的诗中月就有了层次的递升。

4.月情境的串联离不开月文化适时介入。在体会“诗中月”时,笔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时地渗透“月文化”,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提升课堂丰富的内涵。

笔者根据不同的诗句,归纳出在这些诗句中的三种月,“童趣之月”“思乡之月”“愁绪之月”,并相继渗透“思乡、相思是古人望月的主旋律”。学生始终在“月情境”中悟月、读月,在“月文化”的渗透中感受“月”的丰富内涵显得水到渠成了。

5.“月情境”的营造和深入离不开多媒体铺垫与辅佐。在朗读环节和对诗环节,笔者通过一曲《春江花月夜》《小夜曲》让学生沉下心来,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思索心中的那一輪轮明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明月照片的欣赏,直观、具体地引领学生进一步去畅想明月。整体关照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月的内涵,在丰富的图片前停留,在文本语言中留下了更多自己的思考。

综上所述,“月”情境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前必须精心设计和策划,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预设,以一个无懈可击的“共融场”防备案例中尴尬的局面。(2)“月情境”的创设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的介入激发起学生的感性细胞。(3)“月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情”“思”“活动”以及“周围世界”有机地整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参考文献:

王仁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

猜你喜欢
内涵创设笔者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20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挖掘习题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