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妙英
摘 要:农村学生社会交往活动较少,生活视野比较封闭,个性心理较内向、害羞,而且校园文化生活不太丰富,再加上教师观念普遍较为落后,这都给新课程综合性和活动性的设计与实施带来了实际的不利。提出了农村品德课要独辟蹊径,在教学上要立足本土,有机选择当地农村资源,找到相应的实施策略,归还农村品德教学生活化,让品德课的人文性得到真正体现!
关键词:农村品德;生活化;地方資源;回归;人文性
一、利用农村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以利于课程性质“开放性、实效性”的实现。为此,我觉得要打开农村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困惑,首先就是要利用农村当地的资源,利用起许多活生生的教育题材,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针对实际,选择教材
品德是一门有情感性、生活性、实用性的课程。新课改后的教材,内容版块丰富,教学活动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教师可以针对实际有选择地使用教材。我们在教学《网络世界》时,讲到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可是在我们农村绝大多数学生较少接触电脑,他们就不可能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同样也不可能明白那些上网成瘾者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教师针对教材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正确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再有必要地介绍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需要的知识,开阔我们的思维视野。
2.抓住情感,转换教材
充分利用山区地方优势资源服务于我们的品德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中性质的体现与要求。农村品德教学中,在农村或许有更好的话题组成教材内容,对于这一些本土资源,我们的品德教师就要及时采纳,甚至在目标的指引下可以转换教材的实例,让学生体验真切。一位农村教师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访问。他了解到本班学生中有许多父母长年在外,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与家人们团聚。孩子们虽然生在农村,但却看不到父母的艰辛,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于是,教师把教材转换成了真实事例,拿出课前就和许多家长共同准备的,一张张辛苦工作的照片和他们孩子讲自己工作的辛苦和目的的录音。当孩子们看着照片,听着录音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努力及关爱!因此,他们会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二、衔接性开展活动,丰富农村孩子的内心体验
在我们农村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如人文、地理、特产等,有自己的地区特色。内容选择应因地制宜,开放式的,根据教学目标,如何合理利用有效资源,衔接性地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实践,丰富农村孩子的内心体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这也是打开农村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必要途径。
1.弥补缺陷,模拟情境
由于农村受经济、地区和条件的限制,有些活动去校外实践是不现实的。但农村品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中进行体验、感悟,同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教学《走进超市》时,老师以模拟超市购物的手段给孩子们提供体验购物的机会。让一些优秀学生扮演超市的部门经理、营业员,让另一部分的学生扮演顾客,真实再现孩子们在购物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完后让“营业员”对这些“顾客”购物的表现进行评议。接着,老师再次让学生体验模拟购物,并且评比“谁是最佳消费者”。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体验了怎样才能做到文明、合理、安全地购物,并认识了合格的产品所具备的条件。
2.激发情感,体验生活
品德教学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课堂教学是儿童生活的再现,农村品德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教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前,我布置了让学生做一小时的盲人的家庭实践作业:上街、做饭、扫地等一切家务劳动。一个星期后正式进行教学,课堂上学生用自己大量的真切体会谈到了残疾人痛苦的生活,探究残疾人的心理。当大家明确了为什么要关心照顾残疾人这一道德认识后,进一步探究应怎样关心帮助他们,从而产生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举动。
3.引导启迪,探究深入
品德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于用科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自主实践。农村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特有资源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引导探究的主体。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教师在教材的引导下,选择了当地的进化溪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在课堂上,教师重点让学生展示了课前就调查到的受污染的进化溪照片和出示溪里的水,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也严重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还请来了村里孩子们熟悉的老人介绍曾经的环境状况,爷爷奶奶们嘴里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茂密的树林、清清的小河,让孩子们无限神往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