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琴
摘 要:借助不同形式的板书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巧用简笔画,呈现思考过程,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直观的视觉形象下引起;善用对比,加深情感体验,传授知识,活跃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善用语言布白,释放学生灵性,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
关键词:板书形式;简笔画;对比;布白
借助不同形式的板书辅助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在直观的视觉形象下引起;传授知识,活跃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
一、巧用简笔画,呈现思考过程
执教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大荷叶,荷叶之间保留了一定的距离。
师问:画这么多荷叶行了吗?
生答:太稀了,要挨挨挤挤!
师问:挨挨挤挤,出出主意?
生:画靠在一起。两片荷叶之间不能留有空隙。一个挨着一个画。
执教者按照学生的意见一片又一片地补上了荷叶。
在画花骨朵时,执教者故意把花骨朵画得又瘦又尖。
学生举手了:“我觉得荷花应该画得饱满一些,因为它饱胀得要破裂了。”有些不太自信。
执教者抓住这一机会:你很用心,能说说里面到底包着什么,才使荷花饱胀得要破裂似的?
生:饱胀得要破裂,是因为荷花里包着花蕊,花蕊要开放。
师:有道理,仅仅是花蕊要开放吗?
生:我觉得还有荷花的清香要散发。
师:说得多好呀,我已经感觉到荷花里的花蕊在努力地绽放,一阵阵的清香扑鼻而来,还有吗?
生:我感觉里面还有藏不住的生命力。
师:体会得多好哟。还因为它里面包藏着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呀!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容易在直观的视觉形象下引起,执教者抓住关键词语“挨挨挤挤”“饱胀”,巧用简笔画,让学生参与修改,理解文本,尤其是对“饱胀”的情感体验,彰显了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感悟到了生命的活力。
二、善用对比,加深情感体验
对《狼和鹿》的教学,我抓住课文最后一段中的两句话:“它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学生一边读,我一边板书两个大大的“功臣”“祸首”,每个词上画了一个大圈。学生读完后我问:“这是一对反义词,你知道谁是祸首,谁是功臣吗?”学生几乎众口一词:“鹿是祸首,狼是功臣。”
“是吗?”我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在“功臣”“祸首”之后打了个问号,开始了课文的学习。我让学生先读第一自然段,用一个词来形容狼和鹿。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鹿 活泼美丽 狼 贪婪凶残。
追问:“你喜欢狼还是鹿?”学生没有犹豫,都说喜欢鹿。
我也没有追究:“此时的森林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板书:“生机勃勃”。
学习第二段:“谁是功臣?谁又是祸首?”学生没有犹豫:“人是功臣,因为他们捕杀了狼,而狼是祸首,因为狼的贪婪,狼群减少了。”
如此差异的结论,我又打了个更大的问号。
学习第三段:“此时的森林是什么样的?鹿的命运呢?”随后板书:森林 枯黄蔓延 鹿 饥荒疾病。
“这是人们想要的结果吗?关于‘功臣和‘祸首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热闹起来了:“鹿是毁灭森林的祸首,狼是功臣,因为它吃了鹿会减少鹿对森林的破坏。”“人是祸首,狼被人杀光了,鹿有了生存的机会,大量繁殖,森林被破坏。”“人是祸首,狼是
功臣。”……
我又在这对反义词后加上一个大感叹号:“到此为止,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人类要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不能因为狼的贪婪凶残就杀掉它,狼能吃掉鹿,保持生态平衡。”“狼和鹿都是森林里不可缺少的一员,缺了谁都维持不了生态的平衡。”……
善用对比板书,学生通过对比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在对比中,活跃了学生思维,既传授了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三、善用語言布白,释放学生灵性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狼向小羊扑去……”执教者板书:??……
师:小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掉呢?
生:狼非常凶猛,当然把小羊吃掉了。
生:书上又没说,你咋知道的?我说小羊跑掉了。
教室一下子热闹起来,各持己见。有的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逃脱了,虽然小羊善良,但它很睿智。
一阵争论后,执教者布置了任务:课文中没有直接写小羊的命运,值得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写一写。教室里安静下来,各自悄悄地做着准备。
“小羊在狼扑向它的时候,勇敢地跳过小溪,狼看着哗哗流动的溪水,摇摇头走开了。”
“小羊勇猛地向狼一头撞去,狼没有防备,跌进了溪水里,小羊乘机逃走了。”
“小羊见恶狼扑来,掉头就跑,一边大声呼喊。羊群闻声赶来,赶走了狼,小羊得救了。”
“小羊大声呼喊,附近的牛、马、猪、狗急忙跑了过来,一哄而上,狼夹着尾巴逃走了。”
……
巧用文本布白,两个问号,一个省略号的板书设计,匠心独运,既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又启迪了学生智慧,大部分学生让小羊安然脱险的戏剧性结尾,是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同结局的设计,正是释放学生灵性、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的创举。
参考文献:
[1]刘显国.板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王世臻.小学语文课堂板书设计及应用[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