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宇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文化馆 江西 宜春 336000)
探索舞蹈教学中情感的培养
简 宇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文化馆 江西 宜春 336000)
舞蹈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情感流露表现的艺术形式。舞蹈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动”是舞蹈的核心,因此舞蹈教学也更偏重于舞蹈技艺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本文对此进行初步的探讨。
舞蹈教学;情感培养
舞蹈的肢体动作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而情感才是表演的本质。舞蹈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才能提高舞蹈的情感张力﹑吸引力,才能抓住舞蹈的艺术灵魂。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肢体动作达到标准以及技术难度,而且更要要求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达到标准,创造出可让观众产生共鸣的舞蹈形象。舞蹈不仅是一种肢体动作,更是美的艺术,属于抒情的艺术,可反映人的内在情感和社会现实。在近年的许多舞蹈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舞者只注重舞蹈技术技巧的表现,在表演过程中缺乏情感,难与观众产生共鸣。这与舞蹈技巧的难度往往会被视为衡量舞蹈质量及水平高低的标准有关,这种表演给观众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画面很美但不完美。作为舞蹈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将肢体动作和情感内容相结合,使他们细致地体会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从而提高舞蹈的情感吸引力。
舞蹈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定时间﹑某一地方的文化﹑历史的载体。舞蹈源自生活,其动作和情感反映出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创作动机﹑风土人情和风格特征等。学生只有在了解舞蹈的背景文化,深刻理解舞蹈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才能更好地将感情灌注到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中去,分析出每个舞蹈动作的起落点。为此,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社科类的文化知识﹑参加各种社会艺术实践活动。用心领悟作品,总结出其情感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拟定表演主题,设计创作属于自己的舞蹈。
舞蹈和音乐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给观众留下的印象的。舞蹈和音乐有密切的关系,音乐协助舞蹈丰富和确立核心形象,让舞蹈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音乐情感培养的初始阶段是培养节奏感,让学生的肢体动作更好地跟上音乐节奏,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数拍子。利用音乐控制节奏,音乐的旋律线条和节奏类型对身体动作的位置﹑情绪的变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高﹑低,强﹑弱旋律的变化都可提示学生变换动作,音乐节奏的变化决定了舞蹈节奏的变化,不同的音乐节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风格,是舞蹈艺术不可缺少的主要元素。另一方面,舞蹈本身在控制动作节奏和表达情绪时也需要舞蹈音乐的配合,舞蹈不可以离开的只有音乐。在训练中,让学生先从了解音乐﹑体会音乐开始,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修养,强化学生对于音乐内涵的全面准确认识能力和领悟能力。学生在解析音乐作品的信息时,不能单从理论知识对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而要将音乐作品放在其产生的历史和文化大背景中解读。学生毕竟与社会接触较少,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经历和情感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尽量搜集舞蹈和音乐背后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所要反映的人物﹑事情﹑历史和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出他们无限的热情,进而逐步把握舞蹈的节奏感﹑韵律和韵味。
舞蹈的艺术情感源自于人的内心,通过舞蹈或音乐等外在形式表现的真善美等能够打动人们。舞者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通过适当的脸部表情可以将部分情感传递出来,也可让观众感受到真善美。
学生手臂的动作变化﹑身体的摆动,甚至呼吸等都可以表达情感,舞者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但脸部表情的准确表达并不简单。准确的脸部表情可表现出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对于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眼睛是心灵之窗,反映舞者的内心,在舞蹈训练中要注重眼神训练。
脸部表情能表现舞蹈者内在情感,而这种情感单靠脸部某一个简单的表情是难以展现出来的,还需要与头部﹑眼部,甚至与整个身体配合。这样配合的舞蹈才能够做到形神兼备,才能达到舞蹈的美学效果。观众可以不听音乐,但不会忽视舞者的神情。从“观其舞,看其功,查其色,鉴其貌”这句话可以看出,舞者表情始终贯穿于表演之中,有画龙点睛之效。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能影响整个舞蹈表演。
舞蹈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开拓学生的想象力,拓宽其思维空间,对舞蹈表演﹑情感表达和动作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思想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教授蒙古族舞蹈《草原汉子》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感受蒙族长调的悠扬与连绵,之后,适当地营造气氛,让学生幻想自己是草原蒙古族汉子,体会马背民族的热情与奔放。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其更好地将感情因素灌注到舞蹈作品中去。在对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和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方能将作品内容通过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进行展现。舞蹈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必须帮助学生把音乐内容﹑舞蹈表情﹑教师想象力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地展现作品内容,达到舞蹈创作的最高境界。
好的舞蹈是建立在标准的舞蹈动作上的,要培养情感,离不开扎实的舞蹈基础。舞者动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是当前衡量舞蹈技术水平的前提,通过规范专业的训练不断强化肌肉组织﹑协调关节韧带,可以逐步增强高度敏感力和协调性,发展舞蹈技术技巧,提高身体素质。规范的基础训练可不断地增进敏锐度﹑准确度和协调性,例如,常规的舞蹈训练中的“擦地”动作,学生在长期练习“擦地”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绷脚﹑外开﹑延伸等腿的形态的准确感觉,而且增加了对脚底﹑脚尖和地面相互关系的敏感程度。科学﹑系统﹑量化的练习,让学生能对自己的动作迅速地作出准确反应和预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位学生都需要一个全面的训练过程:训练技能和情感培养,这也正是对舞蹈学习者的要求,及提高舞者自身感官反应敏锐力的方法。赋予动作感情,舞蹈的感染力也就随即增强。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一个好的舞者必须练好基本功。
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感活动的动作体现,人们对于舞蹈的审美要求已上升到艺术层面,这也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运动的主要特征。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舞蹈情感,指导学生开拓思维﹑丰富肢体语言﹑提高文化修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舞蹈必须满足文化市场对舞蹈艺术不断增长的审美要求,但这并非一朝一日能够完成,舞蹈教学任重而道远。
[1]刘荣.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J].艺术百家,1999,(04):100-102.
[2]殷广乐.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J].大舞台,2011,(09):219-220.
[3]张大鸣.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J].大舞台,2010,(04):189-190.
[4]张竹岩.舞蹈教学中情感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3):63-64.
[5]刘思展.论舞蹈教学学生表现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57-158.
[6]何云.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J].大舞台,2013,(08):213-214.
G4
A
1007-0125(2015)05-02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