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清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解析,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读文本,抓单元、依学情、研内容、扣教材,教师应一步步引领学生达到整体感悟。
[关键词]情感 例谈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9
根据“阅读教学要看得见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摸爬滚打,看得见学习有过程、有层次,看得见听说读写能力在提高,感受到学生情感在提升”的理念,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设计中应突出“三体现”“五环节”。“三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体现教材要求;教学流程的设计体现学习过程;课堂训练体现读说写结合。“五环节”是:一读文本,悟真情,说教材;二抓单元,扣课文,说目标;三依学情,说重点,说难点;四研内容,说学法,说教法;五扣教材,说流程,说策略。
一、读文本,悟真情,说教材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围绕“保护周围的环境”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讲述的是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人们靠着锋利的斧头过上了“不错的日子”。由于乱砍滥伐,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终于被一场洪水冲走了。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错误的行为和由此引发的严重后果——不爱护大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走进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去看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去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二、抓单元,扣课文,说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三、依学情,说重点,说难点
本文先写山谷中,曾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再写村子里的人们靠砍树木生活,日子过得不错,最后写洪水冲毁了村子的一切。这篇课文的生活背景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可借助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根据课后思考题以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是课文的重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是课文的难点。
四、研内容,说学法,说教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段学生在阅读时,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找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结合;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的能力,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五、扣教材,说流程,说策略
(一)情境对比,走入文本,震撼心灵
1.视屏播放《美丽的小村庄》,通过直观画面,让学生感受小村庄的美。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板书:什么都没有了)声音、直观画面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这可怕的灾难。
2.看到这段视屏场面,你还想到……
【设计意图:展示灾难带给人类的毁灭、死亡……为进一步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找到了切入点。】
(二)文本对比,自读体悟,读中释疑
1.出示阅读要求,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
课件:“什么都没有了”指的是哪些东西没有了?是什么原因使“什么都没有了”?
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从中得到的感悟。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探究小村庄变化的原因过程中,重点抓住形成对比的句子来感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再加以个性化的朗读训练和想象引导,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
2.根据学生的感受,筛选出重点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①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句子训练:(展开联想,补充句子)
谁家想 ,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②“拎”字换成“拿”字,再读一读,他们意义相同吗?
【设计意图:“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小村庄的人们砍伐树木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非常随意。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无人去管。】
“拎”“一棵一棵”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做一回事。
(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①出示图片:看图理解“裸露的土地”——“裸露”。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这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子?
【设计意图:抓住两个“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画面,想象文字后面隐藏的内容。】
②省略号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却又在暗示着什么?
这句话含蓄的说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3)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①指导学生着重朗读、理解三个“变成了”,启发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树木还会变成什么?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斧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然后拓展: “此时你就是小村庄里的小村民,看到小村庄里造起了一栋栋房子,家里多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应有尽有的家具,你认为这又是一把什么样的斧头?”】
②这里连用三个“变成了”构成了排比句,强烈地体现出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深刻地反映出对人们把树木当柴烧这种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
(4)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句子训练:
没有了一栋栋房子,没有了 ,没有了 ,没有了 。
【设计意图:“靠斧头得到的一切”是指人们砍伐树木造的房子、做的家具以及卖树换来的物资等。靠破坏自然换来了虚假繁荣,最终得到了大自然更严厉的惩罚。】
以上句子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明白了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村民们在用斧头得到许许多多东西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宝贵的财富。从中,学生感悟到人类在利用自然造福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
(三)拓展延伸,生本对话,情感升华
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为了使学生在读文中积淀的强烈的情感得以升华,教师可这样设计。问:如果时光能倒流,在悲剧没发生之前你想对村子里的人说些什么?
(四)个性作业,读写结合,深化主题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此,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组自选作业。
1.找一找我们身边破坏环境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后果。
2.设计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3.办一期“我是环保小卫士”的手抄报。
4.以“一个老树桩的诉说”展开写作。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要重视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沟通课内外,实现读说写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