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
[摘 要]写动物的文章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重要的内容。文章不仅有着表面的习作特点,而且内涵丰富,蕴涵着许多不易被发现的内容。教师可将动物类的文章进行整体建构,仔细研读,从而挖掘出文章内涵,指导学生学习。
[关键词]整体解读 动物 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56
写动物的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一类,每个学期都有。这些文章,有的是专门介绍动物的,有的是写动物与人或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故事的。
所有这些文章,首先都有序地抓住了动物的外形特点进行描绘,然后选择性地对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介绍。但是细细推敲,反复琢磨,笔者发现,写动物的文章内涵丰富,里面珍藏着很多学生不易发现的世界。
一、关注体裁,依据形体定文章形式
打开所有写动物的文章,尽管所写的内容不尽相同,并且各自都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是体裁不一。《美丽的丹顶鹤》和《燕子》,这是优美的散文;《恐龙》和《麋鹿》,这是典型的说明文;《珍珠鸟》《变色龙》和《灰椋鸟》,这是叙事性的记叙文。同样是写动物,作者为什么采用不同的体裁呢?他们之间能否变换呢?细细研读,果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丹顶鹤和燕子是两种体态十分优美的鸟儿,而且无论是飞行时还是休息时,都显得十分淡然恬静,给人以美的享受,散文是最能展现它们的优雅从容的。恐龙是庞然大物,而且已经灭绝,对它们的了解只能通过现存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化石来知晓;麋鹿是个大家伙,奇特的长相让人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但是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还需要通过资料来了解。所以,作者采用说明文的方式来介绍这样的动物是再恰当不过了。珍珠鸟、灰椋鸟、变色龙,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而且可以与人类有亲密的接触,用叙述性的语言记叙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描写动物的特点,既真实又亲切。同样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体裁,表达的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编者通过精心选材来表明意图,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让学生明白,写动物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写动物的文章也可以有多种体裁,结合动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恰当地选用记叙文、说明文和散文,能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五年级上册的习作2就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一种动物,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然后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这里,编者没有对体裁做要求,但笔者认为这是学生的日常观察,他们所观察的这些动物往往是身边常见的,所以完全可以加一句:“学着《变色龙》的样子,用叙事的形式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这样的要求更明确,学生对《变色龙》的学习和认识也更到位,儿童能够掌握的体裁概念也能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中更深一层。
二、描写外形,抓住特点绘动物形象
动物的外形千差万别,大到蓝鲸(1904年人类在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附近捕到的长33.5米、重195吨的蓝鲸是最大的),小到蜂鸟(体重只有2克)。但是它们都有头、躯干、尾部,都有眼、耳、鼻、口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描写动物外形的时候,应抓住该动物最具特点的部位、器官来写,无需面面俱到。
如同样都是写鸟,《美丽的丹顶鹤》作者依次描写了它的羽毛、头顶、脚、脖子、嘴巴;《珍珠鸟》中作者主要写了雏鸟的外形,抓住的是嘴、脚、毛,以及整个身子的形状;《燕子》中作者抓住了羽毛、翅膀、尾巴来写;而《灰椋鸟》就写了它们的嘴、背、全身的颜色。显然,作者所抓的部位不尽相同,而且有一些部位不约而同地都没写,如鸟的眼睛、耳朵、鼻子等。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部位难以清晰地观察到,即使看到了,其实每一种鸟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不能很好地凸显“这一种鸟”的特点,因此作者都毫不犹豫地舍弃了。
面对着美丽的丹顶鹤,作者首先用颜色来吸引读者的眼球,白色、黑色、鲜红色,对比鲜明,而且白色为主,黑色镶边,红色点缀,真的佩服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作者抓住了它的“长”,“腿长,脖子长,嘴巴也长”,连用了三个“长”,非但没有重复感,还将丹顶鹤的高雅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燕子是大家熟悉而喜欢的鸟,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四字词语,以简笔画的方式帮助大家勾勒出燕子的样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介绍燕子的外形,有这三个部位足矣,若再加一份,则显多余,若少一份,则显单薄。加上颇具节奏感的相同句式,读来朗朗上口,一只只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仿佛从眼前掠过。无论是丹顶鹤还是燕子,作者都是相对简单的介绍外形,将更多的笔墨用于写其生活习性上。而《恐龙》则不同,“恐龙”是一个统称,它有很多种类,作者选择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一一进行介绍。但也都是抓住了每一种恐龙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如雷龙的重,梁龙的长,剑龙的刺等,并且分别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使原本离学生十分遥远的动物,在学生脑海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
三、抒写习性,突出重点展动物风姿
习性是指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下养成的特性。生活习性,就是生活方面的特性。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很多方面,如喜欢的生活环境,经常性的活动方式,爱吃的食物,繁殖方式等。介绍不同的动物,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入手,或者是它们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习性,或者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最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方面。介绍习性,一般不能少于两个方面,但是也不宜超过三个,并且有详有略地安排,恰到好处地展现动物的风姿,让读者更好、更多地了解了这种动物。如果读者能自觉地产生想要保护这种动物的想法,作者就成功了一大半。
大家都知道变色龙,但是亲眼所见的恐怕很少,作者有幸见到了。因为看到变色龙“一动不动”,于是不禁好奇:就它的呆样怎样捕捉食物呢?所以先描述了它捕捉食物的样子。变色龙具有变色的特性,这是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也是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作者故意吊人胃口,在文章的最后以亲眼目睹的方式叙写了其变色情况,让人不得不感叹:“变色龙,果然名副其实。”文章要吸引人,要让读者愿意跟着作者走,从课堂上学生们的反应来看,《变色龙》的效果就很不错。
《灰椋鸟》的作者徐秀娟是个爱鸟之人,为了寻找一只走失的天鹅溺水牺牲,被誉为“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她认识灰椋鸟,起初觉得它们“有什么好看的呢”,但在观察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后,“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究竟是什么深深地吸引了作者呢?是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是灰椋鸟在林中快乐自由的生活。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描绘了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使并不起眼的灰椋鸟充满了灵性,也让人不禁由衷地赞叹:树林真是鸟的乐园。更进一步思考,其实是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创造了这一切。由物及人,巧妙地抒发了对林场工人的赞美之情。
我国是麋鹿的故乡,但是在八国联军入侵时期,一部分麋鹿惨遭杀害,一部分被装上西去的轮船,在国内麋鹿几乎绝迹。直到1986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我国林业部的努力下,才有39头麋鹿返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繁衍后代、茁壮成长。因此,曾被列为国际濒危动物的麋鹿,现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虽然其貌不扬,这一大段也不是描述生活习性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了解了这一段辛酸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保护麋鹿、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情感。这是真情流露,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当教师整体思考教材中的动物后,将获得更多的信息,无论是文章内容方面的,还是写作方法方面的,这些信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解读,能使教材中的文章动态、立体的呈现在眼前。如此教学,学生学到的东西将更加丰富,对动物的认识将更加独特。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