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焕
[摘 要]儿童课外阅读应以言语训练为本。教师可尝试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化表达,实现趣味化交际,实现自由化创作。课外阅读应强化儿童积极的语言历练质态,提升儿童言语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课外阅读 言语训练 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49
儿童视角下的阅读,以积极的言语训练为第一要务。所谓积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主性,儿童要乐于读;其二,简易性,儿童要善于读;其三,指导性,儿童要学会读。切不可将儿童阅读下的语言训练演变成精神负担和学业枷锁。为此,教师可进行如下尝试。
一、突破模式范例的窠臼,实现个性化表达
阅读强化积累,为此,很多教师让学生准备“采蜜本”,在教材文本的阅读中随时进行精美词句的摘抄。但面对这些摘抄,如果没有审美的介入,没有积累的跟进,只能止步于相应的机械的应付,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内化。只有注重了倾吐意识的激发,摘抄积累才能彰显出其应有的价值。
1.让语词摘抄融入体系
对教材文本中优美语句的摘抄,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历“阅读感知—美感辨析—阐释语词—尝试运用”的流程。其中对语词的辨析,是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摘抄自我辨析价值大小的思维过程。而对语词的适时模仿创作,才是摘抄的根本目的所在。学生所摘抄的词语只有融进自身生命意识中,与原始积累的语言体系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语用能力的提升。
2.让句段批注更新认知
阅读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教材文本经典核心句式的赏析体悟,教师常以批注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内蕴世界,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批注为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构建了有效的认知渠道,让学生阅读的积蓄在表达中倾吐。但句式的赏析体悟并不是重点,更重要的是在体悟的过程中,更新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系,形成坚实的语言范式,为学生自由畅达的自我表达奠定基础。
3.让个性表达走上正轨
于词语模仿中探寻细节,在批注感知中宏观把控,学生就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下,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和谋篇布局的匠心。此时,教师可以依循着学生在体悟文本中的思维轨迹,积极创设语言实践平台,让学生趁热打铁,顺势而行,为学生真性情的自我表达奠定基础。
二、穿越信息提取的藩篱,实现趣味化交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儿童课外阅读要达到145万字。如此庞大的数字,决定了课外阅读若要全部进行精心阅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有些阅读材料需要通过概读、浏览的方式呈现。
在这类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主要情节设置自问自答的环节,或者通过对经典人物的典型话语进行表演,从而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1.在信息置问中辨析主次
例如,在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后,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汇报课时,将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学生结合书中的核心环节设置问题,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引导学生在提炼文本重要信息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对垒。这样的方式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梳理、辨析,从而明晰了主次。
2.人物再现中紧扣核心
例如,在阅读完《林海雪原》一书之后,教师举行了别开生面的“人物形象”塑造会,要求学生根据书中相应人物的外貌、衣着、个性、经典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将自己装扮成为书中的相应人物,通过表演再现书中人物的精彩。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再入文本,潜心阅读,凸显价值的过程。学生在观摩中也运用自身的阅读体验进行辨别,实现了阅读认知和体验的积累,是对学生口语再现能力的历练。
三、挣脱机械赏读的束缚,实现自由化创作
课外阅读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体验和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书中解密言语表达的密码,在书中寻求解决困惑的秘方,求得表达方法的真谛。
1.置换角色——补白
故意留白已经成为很多作家创作文本的基本方式,这样的留白给予了读者广阔的阅读思考空间。教师可以将学生置换成为书中的角色,这就避免了以局外人的视角关照文本的弊端。角色的平等融入,能够让学生融入书中人的身份,更有助于学生探寻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自主发现更有价值的创作由头。
2.重置体系——续写
任何一个故事的结尾都可以是全新故事的开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循原著的基本构思、人物定性、核心价值,引发学生通过想象,在原有故事结尾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框架的重新构思,让学生在故事的断裂中实现聚合。这样的方式不仅是对原著阅读的检验和考察,更是学生言语训练的有效落实。
儿童的课外阅读,不是要了解几个故事,更不是识别几个人物,而是要在阅读推进中,据本而练,强化积极的语言历练质态,提升言语的生命质量。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