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红
一、 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生齐读课题)“咏华山”。
2. 我们一起带着这些词语宝宝爬华山吧。复习生字新词:寇准、沿着、艰难、山顶、吟诵、称赞。(出示课件:华山简笔画及词语)
3. 用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课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配上寥寥数笔勾勒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简洁、高效。
二、 诗文结合,精读感悟
1. 紧扣中心句,感知山高。
(1) 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华山呢?
(2) 交流,板贴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寇准当时的惊奇、赞叹之情,了解感叹号的作用,初步感知华山的高。
2. 抓住关键句,品悟山高。
出示句一:“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 教师板画华山与“远远近近的山”,适时补充介绍:华山海拔大约有2000米,相当于600多层楼房那么高呢!
(2) 指导学生边想画面,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二:“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让学生在寇准与先生的板贴旁贴“太阳”,理解“那么近”。通过躯体动作了解“腰”的位置,顺势理解“山腰间”,再请学生上台贴一贴“山腰间的朵朵白云”。
(2) 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句子。
(3)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出示句三:“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 这么高的华山,寇准和先生是怎样爬到山顶的呢?第2自然段中有一个词告诉了我们。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爬山的经验感受,结合“华山山路”的形象画面,理解爬山的“艰难”,指导朗读。
(3) 追问:“这句话明明是说寇准和先生爬山很不容易,这跟华山的高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从登山的艰难中体悟山高。
(4) 引读中心句:“华山真高哇!”
【设计意图】课文第2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本段,通过中心句突破法,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教学流程的设计和文本的结构一脉相承,并在重点句的品读过程中,三次回到中心句的朗读,反复涵泳体悟华山之高。
3. 由文及诗巧联接。
(1)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华山的山顶上,此时此刻,我再也忍不住了,我想放声歌唱。如果你爬到山顶,会忍不住做什么?
(2) 怎么也忍不住了,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了,这就叫——(出示词卡,引读)“情不自禁”。
(3) 小寇准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了一首诗——《咏华山》。(出示古诗,齐读)
4. 诗文对应悟学法。
(1) 模拟读。理解课题中“咏”是赞美的意思,让学生模仿寇准吟诵古诗。
(2) 会意读。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男女生合作读,并引导质疑,理解重点词“齐、举、回首”的意思。
5. 总结本课,揭示文体。像这样一个故事包含着一首诗的课文,我们叫它——(出示词卡)文包诗。课文中的古诗学起来很有意思,诗句对应的意思就藏在课文里,以后我们还会学到这样的课文。
【设计意图】由诗及文,再诗文结合,充分感悟诗境,也领悟学法。然后顺势揭示文体“文包诗”,为学生以后学习此类课文进行学法迁移作了铺垫。
三、 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 接下来,小寇准要来看看,我们班哪些小朋友也像他一样聪明好学呢!
2. 课件出示“与”字,齐读。
(1) “与”里有三个横画,三横的位置、长短各不一样。最后一笔横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朝外写一点。
(2) 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书写。
3. 课件出示“齐”字,齐读。
(1) “齐”字里的“文”跟单独一个“文”字又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发现“文”在“齐”中的变化。
(3) 师范写“齐”字,边讲解书写要点:撇和捺要扁一点,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来。第五笔的撇要写得直一些,但不能写成竖。
(4) 请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在教学生字时,应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在“读生字,记字形,明笔顺,看范写,动笔练,相互评”这一个过程中来学习生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者单位:宜兴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