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长虹
学校发展演进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管理是学校进步的必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发展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一所学校能否使其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管理是否能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名师工程”是学校管理的一大重要举措。
一、着力创新管理理念,不断明晰办学思路
理念是办学的灵魂,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管理是办学的关键,管理随着教育发展而发展。
实施“名师工程”,关键在于办学理念不断创新的前提下管理创新。究竟怎样管理,方法和途径很多。无论怎样,必须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注重实施过程的管理,使教师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学校管理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环境的制约下,在校长的管理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实施的“名师工程”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督促与协调、激励与控制,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名师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从这一观点出发,我校针对国家教育方针的总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从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全体教师三个层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不断深化对“名师工程”管理的认识,在对学情、教情、校情全面分析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确立了“自我超越、学习创新”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进而确立了“以人为本、愉悦工作”的管理理念,狠抓“名师工程”的管理。在科学理念指引下,在狠抓“名师工程”管理过程中,我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科研活动,通过活动抓管理,打造名师。 “教师科学发展观的建立与研究”是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子课题。我校通过论证、申报,于2010年经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中教创新教育研究院审核通过,该课题获准立项。经过近三年的科学研究,我校精心打造了一批名师队伍,他们精于业务,科学研究,扎实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批队伍不仅涌现出张国学、吕清文、刘万春科研名师,也带动了年轻队伍,纷纷涌现出冯作为、王红军、夏艳阳等一大批准科研名师。因我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优秀成绩,我校被列为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实验校。
二、着力完善管理措施,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学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名师工程”管理也如此,虽然主体不同,内容手段不同,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对此开展研究,必须注重管理的核心问题:必须在课堂教学的轨道上进行;围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上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注重内涵建设,坚持学力、能力的统一,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统一。在培养观念上坚持“四个强化”,即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观,强化以教师为本、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学治校的发展观,强化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在教育科研工作上提出“四项任务目标”,即争当首席教师(放心课、满意课、示范课),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帮带”一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争当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承担市级学科业务指导课。在教学工作上确立了“五个保证”,即组织领导保证教学,政策措施保证教学,经费投入保证教学,规范管理保证教学,后勤服务保证教学。在管理方法上坚持“三个早”、“五个一”,即早启发、早选苗、早培养,建立一个领导小组、制定一项规划、构建一种机制、细化一个流程、确立一个目标。结合开展“双争”主题教育活动,即争创一流、争当名师,并对名师实施了分层次管理,对校级的由教研组指导培养,市级的由学年组指导培养,省级以上的由学校指导培养。
针对具体措施,我校积极开展各类有效活动。
第一,高奏教学主旋律,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一年来,我们积极开展强化常规教学的督促和检查活动,积极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高一、高二备课组长示范课活动,和以地理和物理两个学科为代表的集体备课观摩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所有一线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因一节优秀课而闻名于校,有的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网上“晒课”,他们的“晒课”视频点击率高达千人,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也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
第二,抓好青年教师拜师学艺活动。该活动以一个师傅带一两个徒弟的方式,以在帮教中采取个别谈话、指导备课、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示范带动、撰写论文、经验交流等方法,对我校2005(含200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进行结对式帮和带。通过传帮带,加速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提高青年教师德、能、技等教书育人本领,从而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培养“名师”,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第三,进一步完善和宣讲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研组建设,形成风清气正、严谨笃学、和谐共进的教研氛围;坚持听、评课经常化、规范化。年级校长、教导处主任要按照教学标准,有计划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营造“名师”迅速成长的环境,以此促进“名师工程”顺利开展。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已培养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33人(含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科研型名教师2人。
三、着力强化管理评价,不断促进人才培养
强化管理评价,首先是指对“名师工程”的名师培养价值的研究过程。这种评价可以起到诊断、修正、比较、预测、确定目标达成度等方面的作用。在评价过程中,确定目标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重视评价的情境、评价的手段等因素,目的在于确定预期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
在管理评价过程中,采取不同的评价模式会取得不同的评价效果,对此,可以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扬弃。事实上,实施“名师工程”对其管理评价中的各种要求是交互的统一体,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重要的是要有好的评价模式。研究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目标评价模式。分四个阶段。一是确定培养名师的目标。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和阅历,我们确定了两年为名师实践探索期,三年为名师成长期,五年为名师基本确立期。二是根据教师行为表现确定培养层次。我校四个层次分别为校级名师、市级名师、省级名师和国家级名师,每个层次培养时间为3~5年。因此,实施“名师工程”是一项脚踏实地且耗时的工程,然而一旦这一工程成功,在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上将取得巨大成果。三是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我校依据实际,主要是依托课堂教学,教学竞赛课,教学研讨,科研课题等方式呈现名师的成长情境,打造名师队伍。四是设计考核评定的程序等。这种评价模式有其易操作性、易见效性等特点。我校严格制定《松原二中名师成长考核管理暂行规定》,用来规范广大教师成长情况。每月通报出勤情况、上课情况、备课情况、科研情况、取得成绩情况等;对没有完成既定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学期结束,按照标准进行量化赋分,排出等级,与福利奖的发放、职称聘称、评优选先挂钩。
第二,自然式评价模式。分四个阶段。一是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二是提供展示的平台。我校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讲座、培训、外出考察、参加比赛实战演练等形式,积极呈现“名师”成长情境。2014年,我们邀请长春市教育局教研室白志才主任等四位专家来我校进行了“高考备考、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高效课堂改革、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培训活动”,组织班主任参加全国著名班主任“打造魅力班级 追求卓越成效”大型研讨会。培养了一支水平高,有能力,讲奉献,讲政治的名师队伍。三是设计获取信息的方式。四是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这种评价有其易操作性、总结性等特点。
第三,差距性评价模式。分四个阶段。一是确定考核评定小组,二是设计教师与学生分别评定方案,三是提供修正的信息,四是确定评价过程的效果。这种评价模式有其针对性、实效性等特点。
第四,形成性评价模式。分三个阶段。一是教师设计汇报内容。每学期,我校教导处组织设计教研组长汇报课、优秀教师汇报课、教学骨干汇报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通过各类汇报课活动,展现“名师工程”风采。二是制定考核验收标准。三是建立激励机制鞭策。学校要根据各位名师成长表现进行量化评比,每学期评出“校十佳教学能手”、“校骨干教师”、“校青年教学能手”等,颁发证书,发放奖品;同时,通过学校网站、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松原晨训、松原电视台等媒介,大力宣传,增强名师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这种评价模式有其诊断性、总结性等特点。虽然有一定操作难度,我们还是取得了不菲成绩,这其中,我校名师张国学、吕清文的教学成绩多次在全国多家媒体报道过,青年教师冯作为、高梅梅等人的教学成绩也多次在松原不同媒体中报道。
总之,通过几年“名师工程”的研究实践,由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按需培训,突出骨干带动作用,塑造了一支可持续发展的梯队,发挥了极强的名牌效应,学校各项事业得到均衡的发展。实践中我们感到,实施“名师工程”确实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