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立校,促内涵发展

2015-06-16 10:15谢建伟刘福艳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4期
关键词:幸福快乐育人制度

谢建伟 刘福艳

“文化立校”是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正如美国一位政治学家所说:“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毛泽东也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对于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就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场所,文化就是学校的空气,是学校的生命之水,有了积极向上文化的引领,就会形成一种场域,产生一种磁性,形成一种可以纵横辐射的魅力,对身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继而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对于“文化立校”,可以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五个方面入手,逐步凝聚、弥散、历练、伸展、直至形成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一、内化于心,凝聚“天人合一”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群体共同的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理念、价值体系、心理特征及精神价值传统,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慢慢积淀起来的。它构成了学校文化的内核,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归根到底决定并制约着学校文化系统的取向和性质。这种精神是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经验的文化积淀,它植根于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与深厚的校园文化内涵之上,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是学校群体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核动力”。然而,学校精神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并与时俱进。

“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应该是从下面高涨起来的。”

所以,“讲身边的故事”是个不错的办法。在我校,经常发动学生、教师、校长讲身边的教育故事,历久弥新的,感动人心的,这样的“草根故事”源于真实的生活,细细碎碎,真真切切,是师生思想价值观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提炼其共性的东西,就更接近思想的深处,也更容易被认可,被维护,被发扬。这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主要来源。其次,融入适合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校长的思想价值观,整合、提升、凝聚,最后回到广大师生中去,这样的精神文化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每年的开学典礼上,学校总会从发展历程中撷取几个故事,提起几位先贤,推崇“幸福由努力和负责中来”的校训,与师生们温习共享,让传统相承,精神发扬。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孕育过程,我们以“大爱”为核心价值观,求取人的责任意识,将精神文化的核心确定为“大爱育人,责任于行”, 凝聚了“自主、活泼、乐学、进取”的校风,以及“幸福快乐教育”这一核心办学理念。我们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反思凝练中形成了内化于每个人心中的精神文化。

二、固化于外,弥散“虚实结合”的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既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建设状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整体水平。

物质文化的建设既包括校园内可见可触的客观存在物,如各种建筑物、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文体活动设施、校园网络等教育教学硬件设施,还包括可观可赏的环境布局,如校园的总体规划设计、楼堂馆所的布局美化、校园道路、花草树木、雕塑牌匾壁挂等。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既是学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师生员工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这种物质文化营造出的境界和氛围,对身在其中的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我校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做到一楼一主题,一隅一文化,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幸福快乐的智慧,并将其点染在本无温度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中,使一切有了色彩,有了温度。在我校,建筑是凝固了的教育,教育自由流动于建筑之中。启智楼、启慧楼、启德楼、启秀阁、启真楼、启正楼、启蒙楼,普通的七座建筑也具有了不普通的文化求索。

每个楼中的每个主题也不是单纯策划出来的,更不是一个个绚丽的名称,而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教育场”。大量的学生作品在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书画院、少年健体大厅呈现。这里不仅是学生创造、游戏的乐园,更是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呈现自己少年风采的舞台。是学生让建筑有了更多的人文气息,是学生的参与造就了我校的文化。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任何一种学校精神文化的传递、创造,都离不开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看这个文化的“场”有多大的吸引力。一个扎扎实实的文化“教育场”,这是基点,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必然走向。

陆机在《文赋》中说,“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以求音。”即,从虚无中求实,从寂静中求声。我校正是这样将幸福快乐的智慧春风化雨般地“化”入环境中,从无声的建筑中求声,外感而内通,时时处处以久熏幽兰人自香的无声召唤引领着学生的成长。

三、融化于制,历练“刚柔并济”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学校的文化契约,是学校管理者和师生共同遵守的契约。学校要生存、发展,一定离不开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制度又是文化。制度与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制度是硬文化,文化是软制度;制度是文化的体现者和守护者,这样文化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弘扬,制度的存续和影响同样会受到文化整体性的保护和滋养。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说得好:“哈佛的成功主要是形成了一种明确的办学理念,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机制,所以现在即使没有校长,哈佛一样可以正常运转”。安利公司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直销公司,也是源于他的几近完美、无懈可击的制度文化。由此可见,制度、机制在管理运行中的功能、作用和重要性。

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制度制定方面,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让教师充分发表意见,充分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组织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在人文精神辉映下建章立制,用科学的规章制度保障人文关怀。教师在制定、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树师表。制度是教师行为指南和行为底线,教师的行为超越制度的规定标准成为教师的自觉,方能证明是“好制度”。“好制度”可以保证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保证学校朝着既定的目标顺利发展。所以,在管理中,学校将制度作为刚性管理来规范教师行为,将情感作为柔性管理来凝聚教师心灵,冷热相融,刚柔并济,才能使学校的文化理念在师生身上知行归一,气韵相合。

四、物化于象,伸展“有无相生”的课程文化

学校的育人目标是需要通过课程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主要、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课程是更能体现学校育人哲学的,从课程目标的提出,到课程体系的构架,再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要围绕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和育人目标进行。课程文化的建设同样要本着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原则,反复研讨国家课程政策,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课程哲学、课程历史与现状,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地“跳出教育,站得更高,想得更远,然后回归教育本质”,才能走出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建设之路。

目前,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范式,赋予了学校更大的改革空间。我们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加大了课程建设的力度,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将校本执行课程理解为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两大部分,构建了选修和必修两大体系,选修包括学科课程和学校的特色课程,必修包括走班课程和社团课程。以更好地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实施幸福快乐教育,培养全面加个性的“书香人、文明人、自信人、快乐人”。全体师生对学校的共同愿景都很明确,形成了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校园平安和谐,师生幸福快乐,都在不断地努力与负责中向着书香人、文明人、自信人、快乐人无限靠近。学校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各项学生活动都以此为原点。

总之,课程建设是在学校文化基础上融合与建构,这样会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最终成为弥漫整所学校的文化追求,这样的文化力量也才能带领我们向课程改革的更深处漫溯。

五、实化于行,形成“返璞归真”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与学习生活中对精神文化的实践与传承。可以说,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学校行为文化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参与和坚持,才能达到文化育人之境界。校长必须带领团队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职员工的共同行为和思考模式。

我校一直以校训“幸福由努力和负责中来”为引领,通过“引路子、架梯子、搭台子”促进教师成长,本着“特色培养、扬长避短、典型带动”的原则,打造“和而不同”的教师队伍,允许有特色的优秀教师首先成为名师,也帮助发展不快的教师后来居上,引领教师成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名师。倡导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情融入教育,打造“仁爱、敬业、创新”的教风。引领教师以“仁爱”化人,打造真心、真情、真诚关爱学生的仁爱之风,激励教师内外兼修、品位与品格双赢,工作上尽职、尽责,积极干事创业,生活上健康、快乐,品味美好生活。大家相互欣赏、携手共进,做一名幸福快乐的教师,培养幸福快乐的学生。现在,我校的老师们已达成共识,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知识的丰富,更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敞亮;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生活。

积极发挥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学校回归教育核心价值观的举措。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学校的文化就会失去其创造性、继承性。学校文化建设是否有成效,不仅要看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更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我校成立了30多个学生社团,以“校园四节”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生交流、展示、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各展其能,各得其乐,在体验中完善道德感,丰盈价值观,加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良好道德修养。从而打造“尚德、修文、强身”的学风。确保学校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并成为学校中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好的学校文化是直达师生灵魂深处的,因为它面向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或许不够宏大,但通向它的路径一定是可选择的;它或许不够新鲜,但一定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它可以很简单甚至微小,因为它就是一所学校思维的原点;它可以很丰厚和博大,因为它可能承载了人们栖息着灵魂的精神家园。

一所名校是靠文化站立的。靠文化站立起来的教育充满力量,力量深入骨髓。它深深地烙印在从学校走出的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及其心中,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在不经意的言行举止中得到流露,成为其生命的底色。有了这样的文化作为支撑,教育质量、学校声誉、社会评价,一切尽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突破。教师、学生可以离开校园,但永远离不去的,是学校精神;永远忘不掉的,是学校文化。

(责任编辑 刘 颖)

猜你喜欢
幸福快乐育人制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多彩社团活动 幸福校园生活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音乐迪斯尼·欢天喜地过大年
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某些单位的制度
过年啦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