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斌+肖博华
摘 要:文章以文化产业的区域统筹发展作为目标,构建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进行效率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仅有7个省(市、自治区)达到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有效,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下。从综合效率的分解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效率均值达到0.964,而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59,综合效率的低下更多地源于纯技术效率低下。从规模收益上看,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收益递减区域呈现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北部,这些省份文化产业规模过大导致区域性的文化资源浪费;同时中部省份呈现大面积的文化产业规模收益递增,文化产业规模不足。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进文化产业区域统筹发展,减少投入要素溢出等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模型;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区域统筹发展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产业,长期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相继出台《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加以扶持。我国学者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省际发展水平相继展开研究,例如徐明生(2011)[1]从有形文化资本与无形文化资本两个方面着手,选取细化指标测算我国省际文化资本存量,认为我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两者协调性较差。王云(2013)[2]等构造扩展的MRW模型分析框架,测算我国各省份2004-2009年度的文化资本等投入要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主要为物资资本推动,而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达到稳态之后才能够产生更大推动力。
在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上,侯艳红(2008)[3]采用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以文化产业经济产出作为产出变量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提出广东等7省区投入产出效率有效的结论。郑世林(2012)[4]等通过提取1998-2009年间我国省际文化产业的面板数据,将资本存量和从业人数作为投入指标,将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作为产出指标,采用假设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应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研究结果表明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效率。蒋萍(2011)[5]等应用三阶段DEA、超效率DEA模型,将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能力作为产出指标,分析我国各省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得出我国大部分省份文化产出效率低下、西部省区文化投入产出效率更易受环境影响等结论。
我国学者对于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效率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从所掌握到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多将文化产业的经济产出能力作为其产出指标体系的单一衡量指标,却忽略文化产业投入所产生的非经济性社会效益,例如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等软实力的提升。为弥补现有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当中对非经济性社会效益考虑不足,本文选用多指标集衡量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充分考虑文化的非经济效益投入和产出。此外,我国学者采用的效率测算模型主要有假设规模报酬不变的CCR模型、假设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两种,本文基于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考虑,剔除规模报酬不变假设,选用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层次分析法(AHP)
本文对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各要素进行分类,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层面的逐层筛选,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平衡、持续、健康发展作为研究导向,根据政策目的、可用措施、约束条件的异同,将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指标集的选取这一复杂问题进行转化,简化至多层次、分指标的递阶结构,由若干具体层次的因素分解,排列出所选指标的优劣次序。在考虑文化政策引导方向、数据可获取性的基础之上,本文构建衡量文化产业投入、产出的指标体系。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法(PCA-DEA)
本文构建的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两大指标体系均为多指标集,若直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结果可能会由于这些指标集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而受到干扰,从而失去分析意义。因此,本文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指标集的提取,将高维指标集降维成低维指标集,进而将这些关键指标带入DEA模型中进行效率评价。
(三)数据来源
为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权威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基于数据可获性的现实考虑,文本剔除数据难以获取的港澳台地区,选取数据的区域为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
三、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一)构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评价体系所遵循的原则:(1)以国家文化政策为引导。《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化、文化传播的宽泛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等多层次要求。构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文化政策要求。(2)兼顾衡量文化的经济充裕度以及文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本文所考虑的文化投入产出指标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化、非物质化这两种传统的文化分类,更对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的经济基础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度量。(3)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由于评价体系构建目的是客观测算文化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因此本文对指标集进行筛选,通过过滤难以获取的指标以确保所有的指标数据根据现有统计资料均可获得。由以上几点原则,本文构建我国文化产业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文化产业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二)所选指标的数据处理
本文在我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选取指标当中包含的18个三级指标进行实际测度(表2)。endprint
通过投入、产出指标组的KMO值测算,两组指标的Kaiser-Meyer-Olkin值分别为0.780、0.676,均大于0.5,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两组指标集的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度均为0.000,非常显著,表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投入、产出指标组均适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成分提取。考虑到指标集中各测算指标量纲的不一致,本文首先对指标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随后将最大收敛性迭代上限设置为为25,进行主分量提取。出于谨慎性原则考虑,本文将特征值低于1的各主分量进行过滤,测算并整理的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将特征值小于1的各主分量进行筛选,本文的投入、产出指标组各提取两个主分量。投入指标组提取的主分量的累积贡献度达到82.616%,而产出指标组的主分量贡献度达到81.054%,表示这些提取出的主分量均能够较为满意地替代原始指标组。同时将因子载荷矩阵的各变量系数以各自对应特征值平方根的倒数作为权重,加权获得主分量系数向量,进一步与原始数据集标准化后的数据组相乘即获得各主分量得分,经测算、整理得到的投入、产出指标组主分量得分如表4所示。
由效率分析当中各投入、产出变量均不为负值的设定,需要对各分量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现设定Scorei为第i个省区标准化前的主成分评分,minScorei、maxScorei分别为Scorei的最小值、最大值,Scorei'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则具体的标准化方法为:
Scorei'=0.1+0.9(Scorei-minScorei)/(maxScorei-minScorei)
通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投入产出指标值如表5所示。
四、 投入产出效率的测算及结果分析
(一)投入产出效率的测算
本文剔除假设规模报酬固定的CCR模型,以规模报酬可变为基础,采用多阶段方法的BCC模型,将综合效率分解为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以此分别观测文化产业来自于技术、规模的非DEA效率程度。设定n个决定单元DMU,对应m类投入和S类产出。第j个DMU的第i类投入及第r类产出分别以inputij、outputrj表示,λj为DMU投入产出指标权重,由此加权得到的投入量、产出量分别为[n
∑
j=1]λjinputij、[n
∑
j=1]λjoutputij。同时,令θ表示相对效率,Si-和Sr+代表松弛变量,ε代表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则本文BCC模型的具体设定为:
本文将经标准化处理的投入、产出指标集带入模型中进行测算,通过对比模型最优解θ*、S*+、S*-、λ*的数值可以判断各DMU的DEA的有效性,进而评价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测算结果整理如表6及图1所示。
(二)测算结果分析
1. 从综合效率考虑,安徽、青海、北京、浙江、宁夏、广东、西藏这7个省(市、自治区)综合效率值达到1,均为DEA有效区域。同时安徽省的被参考次数为17,说明其文化投入产出的DEA有效是最为稳健的。而剩余的24省(市、自治区)综合效率均小于1,说明这些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效率值处于非DEA有效水平。
2. 从纯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安徽、青海、北京、浙江、宁夏、广东、西藏、海南、上海等9省(市、自治区)的纯技术效率达到1,这些省区的文化产业投入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发现浪费的现象,在目前的文化产出水平下达到要素最优投入。
3. 由规模效率分析来看,除安徽、青海、北京、浙江、宁夏、广东、西藏7省(市、自治区)规模效率达到1之外,其余24省(市、自治区)规模效率均低于1,这些省区处于规模无效状态。由于规模效率均值达到0.964,而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859,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综合效率的低下更多地由于纯技术效率较低所导致。
4. 进一步的规模收益分析可以显示各个规模效率偏低的省(市、自治区)究竟是处于规模递增状态还是规模递减状态。分析显示,天津、上海、江苏、山东、内蒙古5省(市、自治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些省区的文化产业投入规模超出自身的最适水平,应当进行适度的缩减。而同时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这些省区需要扩大区域文化产业规模,以提升其投入要素利用效率。从区位上来看,如图1所示,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收益递减效应呈现区域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我国中北部,文化产业在这些省区规模过大,导致区域性文化投入资源的浪费。同时,中部省份呈现大面积的规模收益递增,这部分省区文化产业规模未达到规模有效水平。
五、简明政策建议
(一)推进文化产业区域统筹发展,减少投入要素溢出
规模报酬分析显示天津等5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文化产业规模过大,投入要素溢出而得不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我国却仍有19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特别是中部地区省区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足,投入要素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可以将规模报酬递减的中北部5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适度地转移至发展规模不足的中部省区,以实现文化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进而达到文化产业的区域统筹发展。在此我们建议,文化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可以采取对口帮扶、要素转移、到相对较落后的省区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等措施来解决投入要素溢出和区域欠发达之间的矛盾,这样做不仅能实现双赢,且能增进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二)提高文化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从纯技术效率来看,我国仅有9个省(市、自治区)达到纯技术效率的DEA有效,这些省区的文化要素投入没有发现浪费,而剩余的22个省(市、自治区)却出现投入浪费现象,纯技术效率全国均值仅为0.859,即全国文化投入要素的平均浪费率达到14.1%,无法实现单位投入的产出最大化。这些省区应当提高现有技术水平,改善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扩展文化产业宣传渠道,提升文化产业知名度,通过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的最大化,避免资源过度投入的浪费。endprint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文化传承人
文化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有其特殊性,它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同时要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担负起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责任。从文化产业相对滞后的区域看,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保护投入不足,文化传承人保护与培养力度不够等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在中西部的一些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丰富,但交通设施、展示场馆、演出设备落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同时,一些文化资源,甚至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却因投入不足而显得破败不堪,出现了文化资源保护不可逆的困境。此外,优秀文化传承人老化、断层、后继无人也相当突出,没有了文化传承的人才,文化就很难成为有效利用的资源和要素,文化产业就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此,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源保护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培育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加强文化产业市场建设,培育文化消费群体
文化产业发展是否可持续,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必须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成为他们的消费对象,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活方式。从现实发展的情况看,文化市场的建设,大众消费群体的培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一是建设文化开发市场,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向社会征集优秀作品,打造文化精品,同时在文化系统组建高水平的创作团队,使之成为文化开发的生力军。二是建设文化资源交流(交易)市场,把本区域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文化资源、文化产品进行有效整合,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推介与合作。三是建设文化展演与传播市场,对现有文化展演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增加展演场次,满足消费者需求,并通过多元化的渠道开展对外宣传,实施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各地签订展演合同,让其他地方的消费者知晓、热爱本区域的优秀文化,同时获得较可观的经济收益。四是建设文化消费市场,没有需求支撑的产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要让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让消费者愿意掏钱消费文化产品,通过消费市场来拉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此才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
(五)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多元投入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强化预算约束,做到投入足额到位且保持增长,同时优化投入结构,实施重点投入策略,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此外,积极开放文化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切实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多元投入体系。
(六)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化进程,规范文化市场主体行为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用法制建设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用法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用法制保障文化资源主体的收益。因此,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立法步伐,明确民族文化产权、开发方式、利益分配、资源保护、社区建设、文化传承等一系列问题,让文化产业发展有法可依,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规范和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生.我国文化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0-37.
[2]王 云,龙志和,陈青青.文化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J].软科学,2013(4):12-16.
[3]侯艳红.文化产业投入绩效评价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郑世林,葛珺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中国软科学,2012(10):48-58.
[5]蒋 萍,王 勇.全口径中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超效率DEA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2):69-81.
[6]孙 维.文化资本的界定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0(6):166-167.
[7]顾 江,吴建军,胡慧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成因——基于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经济地理,2013(7):89-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