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现实意义

2015-06-16 09:45崔青云
党史文苑 2015年10期
关键词:群众路线现实意义

崔青云

[摘 要] 苏区干部好作风是苏区时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完美诠释,对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当今继续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苏区干部好作风 群众路线 现实意义

一、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具体内涵

苏区干部好作风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本质一致性。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非常丰富,概括起来就是:求真务实,勤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争创第一[1]P248。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求真务实,就是要求革命工作必须深入实际。“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工作从苏区实际情况出发。这种优良作风就是我们党后来倡导和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它与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有内在一致性,体现的是要充分重视群众、依靠群众。

勤政为民,就是要求广大苏区干部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切实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种优良作风与党的群众路线中的“一切为了群众”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的是党对群众的高度重视,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准则。

艰苦奋斗,就是苏区在面对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情况下,广大苏区军民上下一心,积极开展节省运动,苏区干部办公自带干粮,节省各项开支,支援革命战争。

廉洁奉公,就是广大领导干部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苏区的主要领导干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在反腐倡廉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制定并实施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严厉查处了腐败干部,使得苏区干部形成了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

争创第一,就是像当时毛泽东表扬的兴国县和长冈乡、才溪乡干部那样,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等的工作”的优良作风[1]P248-249。

由此可见,苏区干部好作风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高度一致性。可以这样说,苏区干部好作风就是党的群众路线在苏区践行的具体表现和行动成果。

二、苏区干部好作风是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一)以土地革命为纲,从群众实际出发,满足群众土地需求。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部分,土地对中国农民来说是他们的“命根子”。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搞土地革命时,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即打土豪、分田地,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一是制定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1927年,中共五大首次作出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开始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苏区时期,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进行土地革命,满足苏区农民的土地需求,从而使农民更好地投入革命。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到1929年7月,在毛泽东的指导和帮助下,闽西第一次党代会又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较上述两个《土地法》有了新的发展。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得苏区土地革命有了制度保障。二是在苏区轰轰烈烈地进行分田运动。根据党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苏区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满足了大家的土地需求,受到广大群众的极大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政策是“土地斗争的阶级路线,是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剥削富农,与消灭地主。这一路线的正确应用,是保证土地斗争胜利发展的关键,是苏维埃每一对于农村的具体政策的基础”[2]P320。

(二)苏区干部好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细心关心群众生活。在当年的中央苏区,有一首革命山歌被当地人广为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是当时苏区广大群众的一种内心感受和真情流露,也是对当时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一种真实写照。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也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我们要胜利,一定还要做很多的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热情,增加农业生产;保障工人的利益;建立合作社;发展对外贸易;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3]P136

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毛泽东在瑞金叶坪居住时,住在一位姓谢的大娘家,谢大娘主动把自己房子的二楼让给毛泽东居住和办公,自己搬到了一楼的一个房间里。谢大娘所在的一楼的房间背后有一颗大樟树,这使得她的房间光线很暗,即使是白天也很暗,谢大娘在房间里做手工活也要点煤油灯,生活很不方便。毛泽东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叫人请来了泥木工,给谢大娘的房间上的楼板一侧开了一个“天窗”,房顶上装了玻璃瓦,使得阳关可以透过玻璃瓦进入“天窗”,最后照进谢大娘的房间,让谢大娘也可以在明亮的光线下做手工活了[1]P231。在苏区的党和苏维埃其他领导干部,例如周恩来、邓小平、张闻天等,都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关心群众的生活。这些只是广大苏区干部的一个缩影。正因为广大苏区干部真心实意地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使得苏区广大群众由衷地称赞“共产党真正好,什么都替我们想到了”。这种苏区干部好作风来源于哪呢?就是来源于苏区干部与群众的血浓于水的密切关系。

三、苏区干部好作风予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一定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方能取得成功。理想和信念不仅是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脊梁。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里说的那样,“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4]P8。中央苏区开创之初以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国内革命形势正处于低潮时期,在苏区一些革命者的意志有所动摇,对革命前途很迷茫,有的甚至走向了背叛革命的道路。针对这个情况,毛泽东于1930年1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当时一些人的悲观情绪给予理论上的指正,对革命形势与前景加以客观的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这在当时的苏区干部中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它在思想上给予了大家很好的鼓舞。这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与指导,也很好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下对苏区干部进行思想理论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因此,为了对苏区干部进行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中央苏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其宗旨是“加强一般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准备,让其成为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同时运用列宁室、俱乐部等机关提高一般的政治水平线”[5]。在这之后,苏区的一大批干部经过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培训后,逐渐懂得了革命理论,提高了干部的思想觉悟,使得广大干部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当年一位参加过训练班的党员干部,曾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收获。他在“工作大纲”标题下写道:“为团体努力,作群众导师,到群众中去,到反动荆棘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共产主义而牺牲。”在“共产党的归宿地”标题下写道:“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废除资本主义制度,达到共产主义社会。”[6]P29-30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红色区域迎风飘扬的永久旗帜。endprint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更是需要广大干部群众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各项事业总体正在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例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更大的国际挑战,等等。这些无不使得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越是条件艰苦,越是外部压力大,这要求我们越是要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因为只有明确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发展,才能永葆社会主义本色;只有坚定信念,才能在压力面前不断提供精神支撑、智力支持,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推动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

(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务必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中国共产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往往需要党员干部作为党联系群众的主体,他们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直接体现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代表组织、代表党,因此其作风如何,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的作风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这是在当年的苏区人民中广为称颂苏区干部好作风的一首朴素的革命山歌,是中央苏区干部作风优良的最真实写照,也从中折射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实质——密切联系群众。在当时的苏区,广大党和苏维埃的领导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一起着草鞋,共同穿粗布衣,干部和群众都是一样的装束,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同时,干部和群众一起劳作,无论是开垦荒地、种植作物,还是修桥铺路、打井抗旱,干部都始终和广大群众一起,大家都是住在普通民房,吃的是普通的饭菜。但是苏区干部时刻心里想着群众、办事为了群众,他们每个人都牢记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宗旨,自觉地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苏区广大干部以自身的优良作风向群众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正是因为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从而赢得了苏区广大群众对党的革命事业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党群干群关系。虽然当时处于一个十分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但党的力量仍然不断发展壮大,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和巩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不断取得成功。苏区干部好作风这一典范向世人雄辩地证明: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不管是革命年代还是现在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是始终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真正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取得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们今天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精髓之处[7]P1。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各项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勤政为民,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争创第一”的苏区精神,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创造第一等工作”。“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宗旨和使命,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苏区领导人的言传身教、模范带头,激发出苏区广大干部火热的革命热情和工作热情。他们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争创第一的革命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优异成绩、蜚声苏区的先进典型和模范县、乡。”[1]P237-243当年的苏区,正是因为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工作中坚持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充分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使得苏区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发展的总布局早已经形成,这既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蓝图的科学规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需要我们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凝聚共识,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8]P69-70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国家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梦。每一个中国人的自己的梦构成了我们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积极弘扬苏区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时时刻刻“创造第一等工作”,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余伯流,凌步机.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2]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组织和工作大纲[J].红色中华,第216期.

[6]袁征.中央苏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7]蔡禹龙.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及其启示[J].党史文苑,2007(9).

[8]林炳玉.苏区干部好作风对新时期干部作风建设的启示[J].党史文苑,2008(8).

责任编辑 吴自锋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众路线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