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玉婷
[摘 要]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蔡和森撰写了我国第一部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开创了中共党史学的研究领域。蔡和森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一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辩证分析法,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对当代党史研究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蔡和森 党史研究方法 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
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建党初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以下简称《党史的发展》)是蔡和森在莫斯科中共旅俄支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的一部党史专著。学术界对蔡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他的各种思想、他所主编的《向导》以及他的专著的研究,而缺少对蔡和森党史研究方法的研究。笔者在研究《党史的发展》一文的基础上,分析了蔡和森的几种党史研究方法并得出一些启示,希望对当代党史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一、蔡和森开创党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党史的发展》一文中,蔡和森主要使用了四种方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辩证分析法。
1.历史分析法。历史分析方法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把研究对象放到当时当地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历史范围内,用联系的方法进行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党史的发展》中,蔡和森十分注重历史分析法的运用,强调对社会背景的研究分析。他说:“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绝对不会把一个政党的产生当作是脑筋中幻想出来的,或是几个学者塑造出来的。一个政党的发生,必有其阶级的、政治的、经济的背景的。”[1]P2对于如何让党员同志了解党的具体情况,蔡和森强调首先要了解党的历史。在《党史的发展》的开篇,蔡和森指出,要做一名好党员,必须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了解党的历史。当时听取蔡和森报告的党员同志离国已久,对党以及党内部的情况知之甚少,对党发展的阶段、程度以及道路问题都不了解。对于这一系列问题,蔡和森指出:“这不是绝对空想所能答复的,而是必须以历史的方法答复的。”[1]P2面对党员同志的不解,蔡和森并没有臆造出答案,而是把党的具体情况放在了党的历史背景中加以阐述。接着,蔡和森在阐述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原因时,用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背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政治的责任”两章的内容,来具体分析党产生的国内外背景。他在分析中共二大、四大的国内外背景时,用“职工运动”“党的政治生活”两个章节来分析二大时的国内外背景,用“南方、广东的政治情形”“北方的政治情形”“工人运动的情形”等章节来论述四大时的政治背景。此外,不论是论述党的第一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还是党的第二次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蔡和森都贯彻着历史分析法,他在论述后者时指出:“我们要知道第二次扩大会议的情形,就要先知道这时的一般情形。”[1]P61以上种种都表明蔡和森在党史研究的过程中,坚持用历史分析法,将党的建设与发展放到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分析。
2.阶级分析法。阶级分析法要求在对某历史现象进行研究时,分析其所体现的阶级关系,从本质上揭示和把握他们的阶级本质,即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观察和研究阶级现象的方法。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曾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因此,在研究党史的过程中,如果离开阶级分析的方法,就不可能准确地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在《党史的发展》中,阶级分析法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蔡和森在论述中国共产党政治责任时,分析了社会各阶级的力量。他指出:“要明白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不仅要明白其政治的环境还须知道各阶级的力量如何、关系如何,如此才能得到明确的观念。”[1]P10他详细分析了帝国主义入侵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各新阶级的产生,以及原有阶级所发生的新变化。他在论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详细分析了各阶级的革命参与情况,指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虽然参与了革命,但不能指导革命;农民还未参与到革命中来;无产阶级尚未能占据领导地位。他在论述中共四大的意义和内容时,详细分析了各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地位与趋向,明确指出:“愈是上层的阶级在革命中的妥协心也愈大,只有无产阶级是民族革命的领导者。”[1]P55他在分析党在五卅运动中的政策时,剖析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指出“他们怕帝国主义,在另一方面又怕工人”[1]P60。正是由于蔡和森运用了阶级分析法,才能准确把握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才能准确把握当时社会生活的规律。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在一定的概念框架下,对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判别其异同,分析其原因,从而找出某种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方法。主要分为纵向比较法和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指将不同时期的相似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横向比较法只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在《党史的发展》中,蔡和森使用了这一方法。蔡和森首先纵向比较了清朝政府前后的信用权力变化来说明中国旧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状况。在鸦片战争之前,清廷的信用权力很大,人民群众对清廷还是比较信任的。但自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旧统治阶级的政治信用逐渐衰退,最终完全丧失。蔡和森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旧统治阶级完全丧失政治信用的原因:一是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的现银逐渐流失。二是人民的赋税日益加重,人民不堪重负。三是清廷向公行行贿。清廷的政治权威逐渐丧失,农民经济逐渐破产,两个阶级的斗争愈加激烈。蔡和森又横向比较了中国国民党与俄国社会民主党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蔡和森分别分析了俄国与中国的革命背景,指出在当时的革命情形下,社会民主党与国民党的方法均已无法适应革命形势,客观上已要求有新的政党新的方法来指导革命。在中国,这一重任就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蔡和森通过这样的横向比较,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的地位。endprint
4.辩证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即要求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在《党史的发展》中,蔡和森十分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全面地看问题。蔡和森在论述中国政治环境时,辩证地指出:“无论中、法、英、印的共产党都是一样的,共同的。但各个政治环境是不同的。”[1]P9蔡和森并没有片面地认为一样的共产党就拥有一样的政治背景,他全面分析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政治环境,具体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异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中国”[1]P10;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是“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1]P10。他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方面,也是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因人废言、因人废事。对于陈独秀,蔡和森在文中批判了他中共三大以来的右倾观点,但也肯定了他对革命作出的积极贡献,例如他在上海小沙渡设立的工人补习学校,1920年在上海创立共产主义小组,等等。对于戴季陶,蔡和森在做《党史的发展》的报告时,戴季陶已经成为国民党右派,李汉俊也已另组织了社会民主党,但蔡和森并没有因此否定他们曾对革命作出的贡献。共产党的创建过程中,除了《新青年》外,戴季陶、沈玄庐、李汉俊所组织的《星期评论》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蔡和森指出:“应工人阶级之兴起,社会主义思想传来,戴等受此影响而宣传社会主义,办了《星期评论》刊,在当时很受全国学生的欢迎,并结合了一部分先进分子,如李汉俊、沈玄庐、沈仲九(以前亦为我们的同志,但不久退出了)、施存统、吴明等。”[1]P7蔡和森这种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辩证分析方法,对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蔡和森党史研究方法的现实价值
中共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共党史对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探索党的建设规律、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研究党史必须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蔡和森作为党史研究的第一人,他在《党史的发展》一文中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共党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启示。
1.坚持历史分析法,并从时代发展的高度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坚持用历史分析法来对党史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只有如实刻画党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及其特点,我们的党史才会真实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分析法并不是蔡和森所创造的,但他却是将此方法运用到中共党史研究的第一人,从而奠定了中共党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基础。党的历届领导核心对党史的研究都坚持运用并发展了历史分析法,毛泽东对斯大林的客观评价以及邓小平对毛泽东的错误的正确分析等,都是科学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的体现。在当代党史研究中,历史分析方法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共识,但这种共识更多的是思想认识层面的共识,在具体的运用中往往会出现部分差错,比如苛求历史、拔高历史等,这就要求广大研究者要坚持做到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要求去解释历史,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评判历史人物,要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到其时代背景中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随着党史研究的深入推进以及我国党史研究者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不断增强,党史研究在传统历史分析法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开始广泛关注和科学运用心态史学法和计量史学法,这两种方法的运用使得中共党史的研究更加深刻全面。中共党史是各种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我们要时刻把握时代脉搏,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在坚持传统历史分析法的同时,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更好地研究党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2.在党史研究中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我国党史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纵观中共党史的研究历程,长期以来在阶级分析法的运用上明显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是20世纪70年代之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分析法是中共党史研究最重要的方法,几乎是唯一的方法;另一种是80年代后,党史研究很少再使用阶级分析法。这两种倾向都较为极端,在党史研究中,我们既不能只拘泥于单一的研究方法,也不能完全摒弃这种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表现在社会领域中就是阶级斗争。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中国的革命斗争史其实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其间充满了诸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等。因此,坚持阶级分析法是正确分析研究党史的必要方法。此外,许多党史研究资料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完全摒弃阶级分析法也是不现实、不科学的。所以,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研究党史,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把阶级分析法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灵活使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史学研究中,古今中外的史学家运用比较分析法来进行史学研究已有着悠久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很重视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曾指出:“要了解一个限定的历史时期,必须跳出它的局限,把它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2]P287比较分析法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个方面,具体到中共党史学科中,横向比较主要是运用于同一时期的不同人物、不同思想和不同事件的对比,纵向比较主要是运用于党史不同时期发生的具有相似点的人物或事件的比较。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要做到对比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仅要比较国内不同的事件和人物,还要将国内与国外的不同事件和人物进行比较。《党史的发展》作为我国第一部党史研究著作,蔡和森在文中准确而全面地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为之后的党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借鉴。如今,虽然将比较分析法运用到党史研究已经引起了很高的重视,但总体来讲,使用比较分析法研究出的党史成果还不算太多,比较党史学的学科分支也没有建立起来。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党史,有助于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的特质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以利于产生新发现、研究出新成果。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党史研究中,要灵活正确地运用比较分析的党史研究方法,即必须要将比较研究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本质上的比较,积极建立比较党史学科的体系。
4.继续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思想的影响,辩证地分析问题。辩证分析法运用到党史研究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绝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二是力求全面分析问题,避免主观性或片面性地看问题。在《党史的发展》中,蔡和森正确使用了辩证分析法,不因过错而抹杀他人功绩,全面客观地分析各项事件和人物,真正做到了“不以人论事,不以事论人,不因人废事,不因人废言”[3]P117。这正是党史研究必需的方法和态度,是蔡和森研究党史的一个重要特色。在党的历史上,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辩证分析法并没有被很好地贯彻下去,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有失客观公正。面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被歪曲的史实,我们急需拨乱反正,恢复历史的真实面目,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都在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冲破传统思维和个人好恶的束缚,还历史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努力,我们已纠正了过去被歪曲、篡改了的历史事实,党史研究在实事求是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有些许不足。而在我们当代的党史研究过程中又新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研究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资料和新认识,我们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充分掌握各种史实资料,进一步冲破传统思维和个人好恶的束缚,使党史研究更加真实、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周一平.试论蔡和森研究中共党史的特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2).
责任编辑 马永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