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苑娜
摘 要:普列汉诺夫是俄国乃至世界成功将马克思主义用到美学和文艺研究的第一人,《没有地址的信》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有里程碑意义。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
一、艺术的起源
(一)艺术起源于劳动
《没有地址的信》中有两块内容提到“艺术起源于劳动”。第一部分体现在第二封信中普列汉诺夫与德国经济学家毕歇尔的辩论。毕歇尔提到游戏先于劳动,艺术出现在有用物品的生产之前,普列汉诺夫则持相反观点而认为:从个人角度看,游戏先于功利活动,如澳洲妇女的幼龄孩子摹仿母亲采集食物时游戏先于劳动;从社会角度看,劳动先于游戏并决定游戏内容,游戏是功利活动的从属现象,如在原始狩猎艺术中有用物品的生产先于艺术,劳动为艺术打下鲜明印记。
第二部分接近“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内容在第四封信中,主要论述原始狩猎民族艺术和生活方式的紧密联系,如原始民族两性舞由原始社会两性相互关系和经济生活方式决定。原始装饰艺术也和劳动有关,而且人们先以功利观点看事物,后以审美观点看事物,如原始人将粘土抹在身上是为避免蚊虫侵害,后来发展为文身,可见,原始狩猎生活产生狩猎神话,而狩猎神话成为原始装饰艺术的基础。
(二)艺术起源的其他影响因素
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的产生有着生理根源,人的本性让人产生审美概念,而周围条件则控制其怎样变为现实,也决定一定社会、民族恰好有着这些而非其他的审美概念。人要想反映审美对象,必须具备生理条件,形成审美意识,创造形式的艺术,正如马克思所言“音乐可以激起人的音乐感,但对无法分辨音律的耳朵来讲,音乐再美,也是没有意义的”。
普列汉诺夫表明“人们的心理创造出艺术”,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劳动直接决定了艺术的出现和成长,但阶级社会中社会生产力对艺术的决定作用由直接变为间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中间因素——社会心理是生产力与艺术、社会存在与艺术间的中间因素。如想知道“米努哀脱”舞,仅仅掌握十八世纪法国经济是不够的,还需考虑非生产阶级的心理,经济因素让渡给心理因素,若我们无法做到探究社会心理,那对艺术史的唯物主义解释就无法实现。
二、艺术的特征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可以表现人们的感情和思想,且这种表现拒绝抽象而借助生动的形象,成为艺术最突出的特征——艺术起源于个人想将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在自己内心重新唤起这种感情的冲动,需要给予形象的表现。如原始红种人喜欢佩戴野兽的皮和牙齿,用生动的形象表现自身灵巧和勇敢。
三、审美规律
(一)对立原理
普列汉诺夫认为对立原理表现感情的手段和日常生活常识指导的自然的、必要的、有益的和快适的行动刚好相反,如在平常生活中用干净衣服替换脏衣服是有益的,但在悲哀场合中,人们根据对立原理用脏衣服替换干净衣服以表示不同心境。普列汉诺夫认为很多习俗由对立原理产生,发展到一定程度转变为艺术,如原始妇女在嘴上佩戴的金属制品是为了和部落普通人区别,最后发展为原始装饰艺术。
对立原理的运用由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关系对审美观念具有决定作用。如塞内冈比亚富裕的黑人妇女穿小鞋走路时表现出别扭的步态以区别于贫穷的劳动妇女,这种对立由财产不平等的社会原因引发。
(二)模仿规律
普列汉诺夫认为人的本性特质在于模仿,模仿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影响到我们的观念、趣味和习俗。如十七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旧贵族没有表现出模仿革命小资产阶级的倾向,而采取了和它相反的习惯取向,如清教徒敬仰神灵,而这些上流集团的人则夸耀自己的不信神,这是建立在社会现实基础上的阶级斗争的结果。普列汉诺夫认为文明社会的模仿表现在同种集团内部的相互模仿,能使社会知觉、判断和情感在阶级或民族范围内从一部分人传到另一部分人那边,模仿有时也出现在不同民族、阶级中,如某民族感觉其他民族比自己优秀时就会模仿别的民族,这同样证明:人们在选择模仿背景和内容时,基于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
(三)对称规律
普列汉诺夫指出对称的根源在于人或动物的身体构造,残废和畸形者的身体因不对称而让人产生不快,自然赋予我们欣赏对称的能力,它在原始人生活方式中巩固和培养起来,如野蛮人在装饰中会重视横的对称,因为他们从小见到的人和动物基本都是这种对称。对对称规律的欣赏能力随人类社会生活发展而不断变化、展现不同形态,这种能力的练习和运用由当时文化发展进程决定。
普列汉诺夫在论述模仿、对称和对立的审美规律时,虽讲到人的心理或生理本能提供审美能力,但要形成怎样的审美能力还要取决于人周围的社会关系,这就证明普列汉诺夫强调的不是心理学规律,而在关注社会关系的决定作用。
四、审美的功利性
普列汉诺夫提出艺术应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利观点,如希腊人的艺术多为政治服务,最终光辉灿烂。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道德紧密联系,如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戏剧是“行动的道德”,把艺术作为政治和道德教育的媒介。其实任何阶级都偏重于功利主义艺术观,让一切意识形态为自身利益服务。
审美以功利性为基础,这里指部族、阶级的审美是功利性的,而个人的审美是无功利的,因为个体的人在欣赏对社会有益的东西时,并不考虑个人利益,普列汉诺夫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如在阶级社会中个人利益受集体利益制约而与之保持一致——完全否定个人的功利性是对康德唯心主义美学的妥协。
参考文献:
[1] 普列汉诺夫著,曹葆华译.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三联书店,1973.
[2]高磊.普列汉诺夫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