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

2015-06-16 12:56董宝钗
新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鹳雀楼古诗文古诗

董宝钗

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灿烂文化的结晶,然而,今天的学生对经典古诗的热情却远不如对流行歌曲和漫画来得热衷。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经典古诗的热爱?如何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经典古诗文?笔者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

一、“读”占鳌头?摇?摇?摇学也斐然

1. 指导阅读,体味美感。古诗的平仄、对仗、韵脚等艺术手段赋予诗句无限的魅力,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回味无穷。鉴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朗读方法,以及示范性的诵读,是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世界的金钥匙。以课文《山行》为例:第一步,笔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第二步,教师自己入情入境地范读,引起共鸣;第三步,师生共同讨论,确定诗的重音,读出抑扬顿挫的音律美;第四步,配乐朗诵,读出感情。如此四步骤,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便水到渠成。

2. 融于音乐,营造氛围。诗与音乐本是同根生,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诗是语言和音乐合成的艺术。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恰当的吟诵,会增强感染力,让人痴迷,让人陶醉。青年名师戴建荣执教《回乡偶书》,紧紧抓住了古诗的声乐特点,带领学生吟之、唱之、舞之。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配乐诗的歌曲,学生轻轻跟唱;接着不放音乐,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半读半唱,然后按照平仄的规律唱诗。最后,在吟诵的基础上,师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配合哑语动作舞诗)。教者重视诗的音律对诗的学习作用,其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3. 回环复沓,熟读成诵。因为小学生正处在记忆的黄金期,多背诵一些古诗词不仅终生不忘,而且终生受益。所谓“回环复沓”的诵读形式,就是强调反复地读,完整地读,来来回回地读,全班齐读,小组赛读,小组轮读,两句两句地轮读……如寿镜吾老先生般摇头晃脑,如痴如醉,或婉约,或铿锵,或低回,或高昂。

二、深入浅出?摇?摇?摇教之自然

对古诗中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词佳句,教师应深入浅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指导,尤其要重视发挥语感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品味、欣赏和理解。

1. 电教手段,显象得意。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采用电化教育,以生动可感的形象为中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形象领会诗歌的意境。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播放瀑布录音,可以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在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教师播放录像:炊烟缭绕的村舍、古朴雅致的亭台、灼灼开放的桃花,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显象得意,将形象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学生易于理解,印象深刻。

2. 有意曲解,欲擒故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痕迹的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有时,教师不动声色地有意曲解,让学生给教师挑毛病,欲擒故纵,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古诗《草》时,创设情境,自己当“奶奶”,让学生当“孙子”背诵《草》,其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呀?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们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生背诗)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两句的意思,我听懂了,你看,我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了!

多么别有新意的一番误听、误读、误解啊!将“枯荣”曲解成“窟窿”,有意识地让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积极主动地辨读音、悟字义、讲诗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语感训练。

3. 亲近自然,回归生活。亲近自然,亲近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本质。把古典诗词的学习与大自然的轮回变化结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时节吟诵不同的诗句,可以激活诞生在遥远年代里的沉睡在纸上的诗词。例如,春游青草地,吟诵《草》;夏观绿菏池,咏出《小池》;秋赏枫林,共吟《山行》;步入凄冷的冬,咏诵《江雪》。这样,顺着四季走来,一路琅琅童音,既让学生领略了四季的不同,回归生活的本真,又达到了流畅记忆的效果。

三、勤于习练?摇?摇?摇成习亦然

1. 晨读晚诵,手不释卷。“连续反复的活动,是对天赋之门的叩启。”每天早晨学生一到校立刻开始自由诵读诗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可进行跟读)。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提高诵读效率。每天放学前,教师布置给学生适量的诗文诵读内容,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之下进行诵读,有条不紊地完成每学年的诵读任务。

2. 登“鹳雀楼”,诵读争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笔者画了一幅有一步步台阶的“鹳雀楼图”,每个台阶上标有古诗的题目,每上一个台阶加一颗星,看谁最先登上“鹳雀楼”。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以登上“鹳雀楼”为荣,登上了“鹳雀楼”的学生被评为班级“小诗人”。登“鹳雀楼”把学生的吟诗热情推向了高潮,现在班里的学生都乐意诵读。

3﹒吟诗猜谜,其乐融融。诗与谜有着不解之缘,有些诗本身就是一个好灯谜。在指导了几种最基本的猜谜方法后,笔者便开展“背一首古诗猜一个灯谜,背一首古诗制一个灯谜”活动。例如:当学生背完《赠汪伦》,就让他们用“桃花潭水深千尺”打一个成语,由于已经了解了李白与汪伦深厚的友情,学生就不难猜出谜底——无与伦比。这样,学生一边读着唐诗宋词,一边享受着猜谜的乐趣,将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丰富了语言,还开发了智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文岭中心小学?摇?摇?摇本专辑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鹳雀楼古诗文古诗
登鹳雀楼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登鹳雀楼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