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现实之域中爱情的缺位

2015-06-16 01:07王留番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线索山楂树爱情

摘 要: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静秋和老三纯真清丽的爱情故事。红色经典年代,集体主义消磨了自我的存在,爱、性等私化东西被长期压抑。即使在这样一个无我的时期,依然产生了纯美的爱情。反观现实的社会,环境的自由,自我的彰显,然而爱情却难以寻觅,爱情在当下严重缺位。

关键词:山楂树;爱情;线索

小说《山楂树之恋》讲述的是一对青年男女静秋和老三纯真清丽的爱情故事,却以一棵树来命名,是关涉到故事发生的时代的制约。故事发生在1974年的文革末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爱、性等这些私化的东西成为禁忌,被长期的压抑与掩埋,因此这部爱情小说被冠以树的名称来命名。

这种文学叙事规范由来已久。新的叙事规范与意识形态,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文学创作的总归。这导源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与指引,在50至60年代的小说创作中完整地定型下来。[1]“人性”,“爱情”,“性”等成为禁忌,作家们不得越雷池一步,稍不注意就会受到批判甚至无端的攻击,这在那种社会历史语境中早已成为常态。

在为纪念老三逝世30周年,这段爱情遭际的女主人公,在小说作者艾米长期的催逼之下,将自己的爱情故事授予给她,让她通过故事传播开来。于此,在故事的历史指引下,静秋重新上岗,诉诸艾米的文字重又回到那个年代,重又去感受与体会,那种语境之下,爱情与性双重缺位之下,仍旧存在的爱情童话,获得某种精神的蕴藉,以此审视与对抗现实,反观人生与生命。接通历史与现实,其关注点还是在当下,去拷问,在现存身体与性都不缺失的情境里,爱情仍旧难以实现,甚至浮泛而丢掉爱情的本真。然则广大读者的介入,静秋独有的爱情故事锻造了一个由众多读者参与与介入的“公共空间”,对个人爱情的分享与品读铸成一种理想的爱情型范,伴着传奇性的真实与虚构,谱写当下的爱情图景,依旧是缺位的,至少那种纯真是缺失的。

首先去审视那历史上的爱情,也即是静秋与老三在文革期间的爱情。1957年的反右运动,随后的十年“文革”,造成了多少人的离乱与悲剧。而现实的禁锢又是何其之多,没有人愿意以身试法。尤其是对于像小说之中静秋这样的家庭。她的哥哥长期下放偏远的农村,爱情难以实现。他们看到了,听到了许多的生动例子,历历目前。禁忌的无处不在,家庭的残酷现实,个体生命与前途的考虑,使得静秋的妈妈严厉地教育子女,对静秋是异常关照。从一定意义上讲,静秋是全家的希望。责任的负荷极端沉重,也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境遇以及红色铸就的如火如荼的集体主义完全磨灭了个人自我的存在环境,锻炼了静秋坚强,耐劳,孝顺,知理,不怕吃苦,有韧劲的多面手,可以说时代、环境塑造的她是一个“集大成者”。但在那样一个时代,铺天盖地的红色充斥了整个中国,人们的生活被极度的红色化、政治化[2],加之遭遇现实,禁忌,家庭的严厉管束,使得静秋在生理知识与爱情方面知之甚少,甚至缺乏基本的常识,显出她过于单纯的面影。于此,她爱情的意念是隐而不彰的,被压抑着的,不得自然的生长,且时时置于监控与自我疑虑的状态之下。故而,面对老三的真情,她一直处于怀疑与向往的矛盾之中,深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忧惧被怀人“得手”。所以这一切都预示着静秋与老三的爱情满含着缺憾,至少是不顺畅的,不完整的,也不成熟。即便是在静秋深然地感受到老三的爱情之后,老三也并没有“得手”,白血病抑制了他们爱情的实现。身体的互视是爱情最高的实现。性,始终无法言说。即便是静秋身边那些性的实践者,面对的却不是静秋一般的情况——爱情基础上的性的缺位,最终随着老三的离去,爱情没有了载体,只供静秋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瞻仰,如同一个坟墓,埋葬自己最深爱的人。然则,精神意义上的爱情好像还存在,至少在静秋的记忆里,恍如隔世。艾米诉诸小说的写出使得静秋的爱情由私有变成公共,所以爱情确是死了。

艾米在小说里讲述了静秋与老三的爱情故事。在序言里道及:“《山楂树之恋》是以本书主人公静秋在1977年写的一个类似回忆录的东西为基础写成的,叙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对话大多是静秋原文中的。” [3]也就是说,小说用艾米的叙事讲述静秋的故事,而且这是一个发生在30年前的关于老三与静秋的故事。套用高小康的理论话语,“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当人们在讲述过去的事时,是在将过去的世界通过话语同现在联系起来;当人们在讲述他人的事时,则是通过话语把他人同自己联系了起来。从表面上看,讲故事与听故事的行为表现出对过去与他人的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的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与现在,他人与自己的一种联系……总之,一个人自身的,现实的状态是通过与他人,与过去的联系而呈现出来的。人就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了‘命运的观念和对‘命运的关怀。”[4]小说作者继续爱情的主题,高扬着理想与渴望,真挚与热切,呼唤那种爱情的亲临。而《山楂树之恋》无疑成为一把标尺,构画着理想爱情的图景。反观当下的现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成为一种选择的标准,爱情成为了一种奢侈品,缺乏真诚的投入,金钱与物质的异化,生存的压力与理性的肆虐,都鼓动我们抹掉真情的追寻。可以说,当下的爱情是严重的缺位了。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边利丰.自然之树 人性之树——电影《山楂树之恋》的象征意义及其与原著之关系[J].电影文学,2011(14)82-84.

[3]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4]高小康 《人与故事》[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王留番,女,汉族,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线索山楂树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秋天的山楂树
小巫婆和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及早春病虫害防治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改变与回归
五月之子的曲折人生
爱上山楂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