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拓展与实践

2015-06-16 19:54余五新童幸生李尧
教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双元制课程设置

余五新+童幸生+李尧

[摘要]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思路、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和“工学交替”时机的选择等三个方面入手,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拓展应用到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

[关键词]双元制;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工学交替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82-05

0引言

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和科技需要的工程师,在培养过程中,应着力于工程背景的营造、学生工程意识的增强,并给予学生足够多的工程实践机会。为此,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作支撑。大家所瞩目的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之一,但因中德两国教育体系的不同、工程教育理念的差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颠倒以及两国经济实力与教育水平的差距,不可照搬照抄,而应在充分领悟其思路、方法,并明确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双元制”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1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概述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最早广泛应用于德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即第二层级教育)。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第三层级教育(高等教育领域)入学人数迅速扩张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增加的背景下,创建了以“双元制”为基本教育模式的职业学院(现称双元制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现称应用科技大学),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由此从中等职业教育层面延伸到了高等教育层面,并迅速扩展到应用科技大学[1]。现如今,以锡根(Siegen)大学为代表的多所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提供的“双元制”大学教育课程多达约30个[2]。

在德国,不管“双元制”教育模式应用在哪级教育层面,其内涵是一致的:一是教学内容由“理论”和“实践”双元组成,二是办学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双元组成,三是受教育者属性由“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元组成,四是教学活动“工学交替”进行。“双元制”教育模式之所以在德国能有效实施,在于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形成了长效运行机制,包括健全的法规和机构。针对职业教育,德国有十分完备的法律体系,最早于1969年开始实施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极具可操作性和执行力,被称为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法”,企业进行职业教育就是“企业行为”。另外,行业协会和跨企业的职业教育教育中心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按法律规定,德国企业必须加入相关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负责协调和监督企业的职业教育行为,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等等。行业协会还在政府的支持下负责建立跨企业的职业教育教育中心,该中心的建立解决了无条件独立进行职业教育的中小企业的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补充[3,4]。第二方面是思想观念上注重实践、技能[5]。这与德国国民一贯非常重视技术、尊重技术人才密切相关。在德国,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对员工的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不存在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倾向。员工拥有了高技能就意味着有了高收入,即使是一般的技术工人,其月平均收入都会超过德国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第三方面是利益驱动。推行“双元制”教育模式,德国企业、学生、学校和政府都获得了利益。企业方面虽然向学生支付了津贴,但不仅能获得政府的奖励或税收政策优惠,而且可以从中录取优秀学员、得到熟悉本企业工作环境的高素质员工,既节省了培养新员工的成本费用,又长期保持了市场竞争力[2];学生接受“双元制”模式教育,不仅学习时间短、学习期间能获得企业支付的津贴,而且毕业后工作好找、待遇高[2];学校方面可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降低教学经费的投入;最终,最大的受益者是德国政府和国民。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迅速复苏,并位于欧洲乃至全世界各国的前列,就在于“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才[6]。

“双元制”教育模式虽然在德国搞得红红火火,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6]。其中,我们需要格外关注的是:培训内容易于专门化,过于注重技能的熟练程度,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企业从经营范围和自身利益出发,给学生提供的是某一具体职业领域的学习内容,使得学生专业技能偏于狭窄而在今后难于重新选择职业。

2“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工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双元制”教育模式虽然在德国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仍不失其先进性,它使得德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与科技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得到了各国工程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我国一些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对此模式作了一些实地考察和理论探讨,并有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和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作了一些有关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借鉴与应用方面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定岗双元”[1]、“双元双创”[7]和“双元双证、四开方”[8]等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双元制”教育模式下校内外课程教学有效衔接问题进行了研究[9]。如德国所做,我国也已开始将“双元制”教育模式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层面的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延伸,少许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德国 “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探索[10]。

3“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实践

纵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本土化研究与实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将该模式延伸到本科层次的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结合中国国情去思考,比如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的协调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组织中“工学交替”时机的选择,等等。只有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方能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3.1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的是位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所以其课程设置是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依据工作岗位的典型活动来确定课程内容[1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是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类型工程师的后备人才。两者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因此,我国按“双元制”教育模式进行高等工程本科教育时,理论课程的设置就不能像德国那样将理论课程综合为“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5],而应该以“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以学科为导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则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思路,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逻辑主线开发“项目课程”。

近年来,江汉大学在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和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的支持下,与在华德资等中外企业合作,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探索实施了“双元制”教育模式,从2010级学生开始组建了4届“双元制”班;制订其人才培养方案时,紧密围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厚基础、重能力、符需求”的指导思想,进行了课程设置,其课程构成及学分分配和与普通教学模式的对比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程学分与普通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程学分相近,强调了对学生理论知识基础的夯实,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一步深造;同时,明显加强了实践环节教学,突出了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目的在于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符合“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技能”的思想。

3.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

“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程可沿用现行的课程,并对其内容进行优化,以避免课程内容的无必要重复,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重新开发。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应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有效衔接,并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开发系列“项目课程”。表2是江汉大学基于上述考虑,结合我国大学教育春秋学期的教学时长而开发的 “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实践课程。

表2“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践课程

序号课程名称周数项目内容备注

1工程技能训练110

(1) 三维软件基础将传统的“三维软件基础”理论课程整合其中,以后续(2)和(3)中的零件造型为学习目标,“理实一体化”方式教学。

(2) 传统金工实践难度和深度高于普通教育模式的传统工艺操作技能培养。

(3) 无动力小车制作对传统制造工艺的综合运用。

2工程技能训练212(1) 三维建模与数控加工现代设计手段和制造技术的协同应用,实践先导,为后续“数控技术”课程学习作铺垫。

(2) 机床装拆与零件测绘

(3) 机床电器面向企业设备维修工程,以常用机床设备为对象,通过对其拆卸和再装配,掌握典型机床结构组成,零部件设计和装配设计方法。

(4) 机构创新设计与制作面向企业产品的工作原理设计,将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整合其中,强化对机械原理知识的应用,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工程技能训练310

(1) 热处理工艺设计与实践

(2) 三坐标测量

(3) 电加工

(4) 快速成型

以培养学生能胜任企业通用工作任务为目标,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能力,增强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适应能力。

(5) 通用机械设计面向企业产品的开发设计,培养初步的工业制图和工业计算能力。

4企业轮岗实践1 12

轮换到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实践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生产工艺流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问题的能力,并获取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经历。

5企业轮岗实践2 12跟随工程师参加企业项目

将传统的“机制工艺课程设计”整合其中,并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产问题的能力,并获取实际工作岗位的实践经历。

6企业专题研究与毕业设计16承担企业项目开发通过亲历完整的项目开发工作,完成“准工程师的培养”,并依此完成毕业设计。

与德国不同,我国企业基本没有设置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所以表2中的工程技能训练1~3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素养,为他们进入企业实践学习作基本工程能力的准备;企业轮岗实践1、企业轮岗实践2和企业专题研究与毕业设计是把学生放入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与生产设备接触,与工程实际问题接触,与企业工程师接触,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工程背景、争取足够多的工程实践机会。实践课程内容由浅到深,实践环境由学校到企业,学生工程能力初步提高,社会能力逐渐形成。

3.3“工学交替”时机的选择

“工学交替”是“双元制”教育模式[2]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在德国一般以天为周期或以约3个月为周期[3,12],学生交替接受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但我国缺乏像德国那样的长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组织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作保障,而取决于企业对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认识程度。如何结合我国国情选择合适的“工学交替”时机,是笔者要探索的另一个问题。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入学条件是学生必需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和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前者是第一必要条件[2],所以“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组织入学即可开始;而目前情况下,我国学生只能在入校后由校方协调与企业签订教学实践合同,“工学交替”的教学活动组织只能在入学后的第2个学期以后进行。

表3~5所表述的是江汉大学近年来针对“工学交替”时机所作的探索情况。

如表3所示,江汉大学2010级“双元制”班从第2学期开始按“工学交替”组织教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交替周期基本为3个月。但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普遍认为第2学期学习压力太大,其原因是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学时多,而授课时间却减少了接近三分之一,所以学生倍感学习压力大;二是企业方面认为学生每阶段在企业学习时间为3个月太短,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安排,学生的企业实践缺乏连贯性;三是部分企业没有住宿条件,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临时性租住房。

为解决以上问题,学校作了如表4所示的调整:一是从第3学期开始按“工学交替”组织教学,但不得不减少1个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将“企业轮岗实践1”和“企业轮岗实践2”连续安排,既满足了企业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连贯性的需要,又解决了学生的住宿问题。从实施的情况来看,又表现出了两个新问题:一是因我国高校毕业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企业选择员工的余地很大,不会提前与学生确定法律上的“劳动关系”,一般在大学第7学期的中期开始进行校园招聘,而此时学生正处于企业轮岗实践期间,不便于参加招聘会。就业单位的延迟落实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情绪;二是该阶段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学生不能及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利于知识的消化与巩固,而且分散在不同企业实践的学生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不能进行有效交流,期间也得不到学校教师的有效指导。为综合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最终形成了表5所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下的“工学交替”时机。

3结束语

江汉大学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部分学生按“双元制”模式进行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参加工作后能即刻进入角色,部分学生还主持了项目开发工作。2010级“双元制”班25名毕业生中,11名学生留在实践企业工作,1名学生考取国内高校硕士研究生,1名学生到国外大学深造,其他学生也均顺利就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企业对按“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的满意度高于普通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而且薪酬也普遍高于其他学生。

经过对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结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探索,江汉大学初步实现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拓展应用,但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法研究、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质量保障等方面还需作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8-19+39.

[2] 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0-85.

[3] 高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86-88.

[4] 吴全全.德国、瑞士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7):91-94.

[5] 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1):78-80.

[6] 郑向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历史、内涵、特点及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3):79-81.

[7] 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8] 陈在铁,王洁,伍建国,等.“双元双证、四开放”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2,(4):32-36.

[9] 顾准,周晓刚.定岗双元模式下高职校内外课程教学有效衔接的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42-45.

[10] 牛国锋,常晋义,朱苗苗.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双元制”创新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22):79-83.

[11] 曹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特色及启示研究[J].继续教育,2010,(4):61-63.

[12] 肖争鸣.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0,(3):56-58+61.

Extension and practice of German dualsystem education

patterns i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YU Wuxin,TONG Xingsheng,LI Yao

(School of Electromechanical &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Jiang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German dualsystem education patterns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The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of mechanical design,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is taken as an example.The German dualsystem education patterns are extended into the field of China′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raining target orientation and curriculum,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s and the opportunity choice of “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

Key wordsdualsystem;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curriculum;working and learning alternation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双元制课程设置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