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莉莉 文硕
摘 要 通过对紫色马铃薯的引进栽培,了解其品种特性,研究高产栽培技术,为在重庆市涪陵区规模种植做好基础技术储备。
关键词 紫色马铃薯;栽培技术;重庆市涪陵区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9-007-02
紫色马铃薯是马铃薯中的新品种,因适应性强,易于栽培,薯块外观独特,色泽鲜艳,营养丰富,是极具有发展潜力的粮食、经济作物。据测定,紫色马铃薯含有4%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维生素A、B、C等8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等10多种矿物元素和大量的花青素,其花青素含量高达42.8 mg/kg,比白肉马铃薯高3~4倍,仅次于蓝莓。花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直接有效和安全的自由基清除剂,在眼科疾病、各种血液循环失调疾病、发炎性疾病上有疗效,对一些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性疾病的预防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紫色马铃薯具有名目、抗癌、增强人体免疫力等食疗保健作用。紫色马铃薯煎炸蒸煮后仍可保持原有颜色,可以加工成为特色食品;还可以直接提取色素,出口创汇[1]。目前,国内种植紫色马铃薯面积较小,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紫色马铃薯的推广种植,将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1 品种来源及特征特性
优质黑金刚紫色马铃薯种薯从四川成都引进。特征特性:薯形呈长椭圆形,长10 cm左右,芽眼数和深度中等,芽眼较小。表皮光滑紫黑色,富有光泽,薯肉深紫色。在涪陵区黑金刚紫色马铃薯出苗至成熟需110 d 左右,属中熟品种。幼苗生长势较强,田间整齐度好,单株结薯8个左右,结薯集中,单株平均结薯500 g左右,平均产量为1 000~1 500 kg/667m2。品种耐旱耐寒性强,适应性广,薯块耐贮藏。
2 栽培技术要点
2.1 整地施基肥
选择耕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土质疏松、肥沃、排水通气良好的土地,以呈微酸性或中性的砂壤土为宜。前茬作物以大白菜、萝卜等为宜,尽量避免重茬和与茄子等茄科以及甘薯等作物轮作。播前1个月深耕细耙,深耕25~30 cm左右。深耕前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3~5 t、过磷酸钙80~100 kg、尿素15 kg、硫酸钾20 kg。
2.2 种薯处理
在播种时选择薯形规整,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特性,薯皮光滑、色泽鲜明,中等个头、完整、均匀、无病虫、无损伤的种薯,剔出带病虫、破烂、畸形的薯块。单个种薯低于50 g的应整薯播种,大于50 g的需按芽眼切块,每个切块质量约40~50 g,上面应留有2个左右健壮芽眼。一般70~120 g切1刀,100~240 g切2刀。切块之前最好准备规格一样的切刀、垫板、消毒液(0.2%高锰酸钾溶液、75%酒精等)。切块之前用消毒液浸泡切刀、垫板8~10 min,切块时轮换切刀、垫板。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宜现拌现播,最好当天全部播种完。拌种后不能及时播种,需贮藏在通风良好、高湿、10~12 ℃的环境条件下2~3 d,薯堆不超过1.5 m,切块不暴露在阳光下。
2.3 播种
在涪陵区9月初开始播种,采用人工点播的方式,起垄栽培。垄距50 cm,垄高20 cm,窝距20 cm,播种深度6~10 cm。
2.4 田间管理
2.4.1 中耕除草
紫色马铃薯出苗后,及时中耕除草并结合培土,除去沟内杂草,加厚土层,使根际土层疏松、深厚,促进生长。齐苗后, 幼苗长到8~10 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深度以露出幼苗5 cm左右为宜。15 d左右进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更浅,且要远离根系,避免伤到匍匐茎。培土时厚度不宜超过10 cm,避免薯块外露即可。
2.4.2 肥水管理
紫色马铃薯喜肥,对肥料反应敏感。除了施足底肥外,要注意追肥。一般追肥2次,结合中耕进行。第一次中耕时,追施一次速效氮肥15~20 kg;第三次中耕时,追施一次磷钾肥,施磷肥20 kg、钾肥5~10 kg。追肥宜在现蕾前施用,植株封垄和开花后不宜追肥。在开花后进入结薯盛期时,可视植株情况,每10 d喷施一次0.2%磷酸二氢钾,连续喷施2~3次,防止早衰。
紫色马铃薯全生育期一般浇水2~3次。第一次浇水在齐苗后的10~15 d进行,第二次在现蕾时进行,第三次在终花期进行。注意浇水时,不要淹没垄面,田间雨后积水要及时排出,收货前20 d停止浇水。
2.4.3 疏花疏枝
紫色马铃薯分枝性强,生长过旺或密度过大时,影响地下块茎的发育,应及时进行疏花疏枝,打去病枝、弱枝、多余花蕾,促进通风透光,避免养分消耗,促进养分集中供应块茎。在现蕾、开花期,还可喷施0.2%的多效唑,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
3 病虫害防治
3.1 病害防治
3.1.1 早疫病防治。
播种时用0.3%的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效果较好,且增产效果明显。在发病初期喷施70%锰锌乙铝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 d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交替施用。
3.1.2 晚疫病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72%杜邦克露7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开花期后喷施25%瑞毒霉800倍液或50%福美双500倍液。每7~10 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3.1.3 病毒病防治
发病初期喷施24%毒消水剂700倍液或0.5%OS-施特灵水剂300倍液或25%病毒灵可溶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 d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1~2次。
3.2 虫害防治
3.2.1 蛴螬和蝼蛄防治。
幼虫盛发期可用90%敌百虫800~1 000倍液拌细土均匀撒于地面或播种时撒入播种沟内;或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灌根,每株灌150~250 mL;或用3%阿维菌素2 000倍液、48%毒死蜱1 500倍液喷施防治,每7~10 d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3.2.2 二十八星瓢虫防治
于成虫发生至幼虫孵化盛期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3 000~3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进行防治,每7~10 d喷施一次,连续防治2~3次。
3.2.3 蚜虫防治
蚜虫繁殖快,蔓延迅速,多在心叶及叶背皱缩处,药剂难以全面喷到,因此在用药上尽量选择兼有触杀、内吸、熏蒸三重作用的农药,可以选用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进行防治。
4 适时收获
紫色马铃薯成熟时茎叶转黄,基部叶片枯黄脱落、匍匐茎干缩,易与块茎脱离,应及时收获。收获时应尽量避开阴雨天气,宜在晴天、凉爽、无露水条件下进行,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收获前7 d,停止喷施化学药剂。
5 贮藏
收获后,根据不同的用途按薯块的大小分级,除去腐烂、破损、病虫的薯块,在阴凉处摊晒2~3 d,防止曝晒、雨淋,然后进行分装储藏。储藏时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易发霉、发潮、有异味的物品混存。
参考文献
[1]宇瑛,张汉锋.花青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904 -905,907.
[2]王卫强,钟巍然.浅议紫色马铃薯在重庆的发展前景[J].南方农业,2013,7(z6):35-3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