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单武雄 朱巽
摘 要: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该文针对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依托行业背景,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措施,推动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61-02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专业建设无疑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农业高职院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专业建设围绕“农”字展开,凸显“农”的特色。在大力开展示范、特色农业专业建设的农职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毫无优势可言,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如何让经管类专业在农业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过程中摆脱这种尴尬地位,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确实值得大家思考,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1 经管类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200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服务“三农”的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的高端实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大力发展经管类专业十分必要。
(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农业发展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发展农村经济,跻身农业强国行列,需要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身到基层中去,形成农业生产加农业经济管理等于农业生产高效益[1]的效应,农业高职院校作为服务“三农”的高等院校,应义不容辞担当此责任。
(2)2012-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始终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实际,为区域内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方面具有功能与定位上的先天优势[2]。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擅长于农业技术,而且还要会经营、懂管理,因此农业高职院校作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平台,加强经管类专业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3)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实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他们要熟悉农村企业财务管理、农产品营销、农村网络营销、农村行政管理等,能够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所以,农业高职院校应加强经管类专业建设,培养大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
2 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建设跟不上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与提高,传统农业正经历向现代农业和信息农业的转型升级,更需要农业经营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但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的现状已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还没有跟上新农村建设步伐,这就要求农职院校调整财经类专业建设思路,整合相关专业,构建专业群,以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2.2 专业设置缺乏农业特色 当前,众多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雷同,主要集中在会计专业、国贸专业、物流专业等,导致专业点设置重复率高,不能充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农业高职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时未能突出“农”的特色,开办了与其它非农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近、课程体系相同的经管类专业,完全体现不出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导致经管类专业在农业高职院校处于边缘化地位。
2.3 专业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对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的经管类专业学生,总体上还达不到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农业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存在专业能力比较单一、跨岗位能力薄弱、实践动手能力较低等问题,急需农业高职院校调整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农业产业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需求。
2.4 专业建设投入较少 农业高职院校的优质资源倾向于投入到涉农技术类专业,如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园林技术等专业,经管类专业投入较少。一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很多农业高职院校建立了足够的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实训基地,但是在经管类专业的实训场所投入不多,比如有时候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要排着队上机房,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经管类专业师资力量需要加强。相对于其他专业,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评职称等的机会要少一些,这既阻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甚至造成一部分优秀的教师流失到其他院校,也阻碍了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农业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师资队伍中。
3 加强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建设的措施
3.1 大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针对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合适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以有力的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3]。目前,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陈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弱,与农业发展对经管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农业高职院校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创新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深入农村企业,实地了解“三农”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此确定农业经管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其次,推行多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根据经管类专业建设特点,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尤其要强调实践学习,适当多安排实习实训的时间。第三,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教学方面,要以过程评价为主,改变以往终结性评价的方式,从动态的角度更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实践教学方面,既要考虑作品的质量,也要考虑企业的评价,综合进行评价。
3.2 强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吸引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关键形式,也是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重要内容。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的架构、内容和实施等都要显示出服务“三农”和农业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办学特点。首先,组织相关教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进入到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调查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对学生的技能需求,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课程,将这些技能需求直接反应到课程体系中。其次,定期到经管类专业学生中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掌握学生能达到的技能水平,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依据,使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再次,要注重课程与企业标准、行业需求的对接,在教学进程安排上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为次序,最大限度地把技能教学与训练提前,让学生在入学一段时间后就能学到一定的技能,并且随着教学进程的延续和展开,能够体验到自己技能的不断丰富,本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体验职业教育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作用,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
3.3 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实习实训设施较差,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实习实训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要适应农业经管类专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安全环保、与专业体系相配套的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保证学生都能按时按量地得到实习实训,同时也要保证实习实训设施的技术水平达到了现实中农业生产的要求,让学生能得到最新水平的实习实训。二是要加大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签订相关协议,让一大批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作为学生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现教学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3.4 加强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学院师资队伍自身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要熟悉现代化教学方法,必须掌握MOOC、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具有形象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的特点,最大程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目前很多农业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教师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缺乏在实践生产中的工作经验,不利于展开教学。学校应定期安排教师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农业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积累时间生产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2)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从农业生产第一线经常性聘任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实践经验丰富,可以优化师资结构,带动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并且,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各取所长,能在较短时期内促进学校专业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谭琳.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浅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9):62-65.
[2]罗迈钦.涉农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平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5):58-61.
[3]韩国威.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三双一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31-32.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