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苏扬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历史教学就是简单地讲解历史事件,因而不重视历史教学。艺术史在高中历史学科中所占比重不大,内容比较简单,因而更加容易受到忽视。教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通常是直接将时代背景、艺术流派、代表作等重点知识讲给学生,或者制作一个清晰明了的表格,让学生背诵重点知识。当然,从备考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却违背了艺术史教学的初衷,使学生失去了培养人文艺术修养和鉴赏品评能力的机会。
由于高中阶段艺术类课程较少,因此将艺术史以专题形式编入历史教材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一方面可以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协调学科平衡。本文以《美术的辉煌》一课为例,探讨高中历史课中的艺术史教学。
一、 艺术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实现从“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化,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记录着人类的发展历程。教师要重视艺术史的教学,因为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可以调节、改善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新课改教学目标。
二、 艺术史教学问题探讨
1.重视艺术文化的交叉学习。
艺术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展的,因此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研究艺术史,注重艺术文化的交叉学习。
例如,在教学“印象派”的相关知识时,我从其特点“注重光与色彩的瞬间变化”入手,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艺术家非常重视“光与色彩的瞬间变化”,他们走出画室,外出写生,这些都与当时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联系,请你们查阅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分析哪些成就可以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学生查阅资料后发现,照相机问世后,有的艺术家认为绘画艺术的生命已经终结,殊不知艺术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当时“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理论使一部分艺术家看到了绘画的新出路,他们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绘画就是要忠实地描绘景物的“真实”。这样,学生就能在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因此,在教学艺术史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进行引导,使学生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而且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艺术。
2.培养学生中西对比的思维与方法。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采用中西对比的教学方法,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水平。
中国绘画艺术思想总体侧重表现意境之美,而西方绘画艺术思想则侧重复制世界。这一差异与绘画工具有关,也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和社会环境有关。
例如,绘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是在俄国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的环境下创作的,它以“写实”的方式展现了俄国底层民众的生活。在中国的元、明、清时期,文人受到诸多限制,只能以画写意,通过画笔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文人画不是为了写真,而是为了表意。文人作画讲究笔墨气韵,所以我们欣赏文人画,感受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韵致。这样,学生就能养成中西对比的思维,明白中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
3.培养批判精神。
艺术作品往往带有艺术家的个人色彩,而他人在评价观赏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个人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例如,在教学“现代主义”的相关知识时,我引用了绘画作品《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和其他一些涂鸦作品,这引起了学生很大的争议。一部分学生认为这些作品对经典名作进行讽刺,无疑是对传统美学与形式的突破,而艺术本身的发展就需要这种突破,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是一种恶搞,是个人情绪无理性的宣泄,根本不能称之为艺术。学生的这些观点虽然有些片面,但却是学生批判精神的萌芽。
总之,新课改越来越重视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