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洋
摘 要 一直以来,我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土地问题。正确处理好新时期农村土地问题是保证农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新时期,农村土地问题需要靠土地流转来解决。近年来,诸城市积极发展农村土地流转,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但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流转土地的供求和信息的不对称、市场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管理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来解决。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土地信托中心;山东省诸城市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09-085-02
1 诸城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些关于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21世纪后,虽然农民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城乡收入的差距正在不断的变大,这样就需要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以此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目前,山东省诸城市承包土地的农户有23.4万家,有10.18万hm2承包土地,每户农家的耕地面积为0.44hm2(数据来源:农机360网http://www.nongji360.com/list/20092/11411116502.shtml),这些土地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不能形成规模,这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资金、技术、规模等发展障碍。由于农村土地分布较分散,无法进行农业机械的推广,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经营。
近年来,诸城市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将经营范围转向了第二三产业。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部分地区的土地没有真正的得到利用。为解决这一问题,诸城市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分离开来,所有权归农村集体所有、承包权归农民所有、使用权归经营者所有,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采用新方法、新途径来规范农村流转土地的承包权、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规范、有序流转农村土的承包经营权,促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有序进行[1]。
目前,诸城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以下5种:转包、出租、互换、托管和转让。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40~60岁的中老年人,很少40岁以下的青壮年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的青壮年选择了进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主要是中老年人,这一部分的人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简单、传统、落后,在体力上不能满足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其结果就是农业生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低下[2]。
2 诸城市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土地承包制下,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也应该看到农村局部劳动力短缺和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现象的存在,有地不想种和想种没地种并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完整的土地流转体制[3]。
2.1 农村流转土地供给不足
目前,诸城市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机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制,只是停留在单方面的交涉过程中。通过对诸城市枳沟镇过水洞村和枳沟镇三村的村民进行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7%的村民愿意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有62%的村民不愿转让,还有11%的村民对是否愿意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觉得无所谓。供给方找不到好的需求者,需求方找不到好的供给者,流转信息不对称程度大,想转出土地的农民想要找到好的流转对象难度大,而急需土地的种植大户却要挨家挨户的寻找土地转出户,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不能保证通过流转得到的土地不能练成一片,给规模化发展造成困难。
2.2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现在还没有一部明确的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法律法规,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规定了总体的原则和要求,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各有不同,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流转价格的确定、矛盾纠纷的解决都存在问题,无法可依。
2.3 市场机制不健全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部分村镇干部为了提高在位时期的招商引资水平,增加政绩,不惜违反相关的法规政策、损害农民的合法权益,以集体用地的名义,采用强制手段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收回,进行农业或非农业开发、搞形象工程。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处于劣势地位,对流转土地没有完全的自主权,因此,农民的合法权益会受到侵害,降低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2.4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农民是弱势群体,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农民缺乏市场规律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常常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失,不能保证土地流转的公平性。目前,由于在我国进行非农业建设大部分要通过国家征用的手段进行征用,政府对这一部分的征用土地采取的物质上的补偿,但是这些补偿不能一次性到位,再加上经过部分政府干部的层层截留,真正到农民手中的补偿费少之又少。土地在农村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功能,这就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的将土地参与到流转中。进城打工的农民不能享受到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考虑到将来,他们始终对土地具有强烈的依赖。
3 诸城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解决对策
诸城市想要加快城镇建设,就必须要建立好一个完整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输出,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创造广阔的空间,对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扩大劳动力的就业面,一次来推动农村流转土地的发展。
3.1 着力解决流转土地供给不足
要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土地的发展,运用典型的成功案例跟农民讲述流转土地的积极作用,鼓励农民将闲置土地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的环节中。同时,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农民在流转承包土地时,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方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或者是个人,积极引导农户进行探索性示范试点,让农民看到流转土地的好处,因势利导促进土地流转。
3.2 规范制度建设、完善法规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发展趋势。目前,诸城市正处在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前提。要根据不得改变土地归集体所有、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承包土地权益为原则,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村镇干部的监督,杜绝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对违纪干部进行严肃处理。切实做到农村土地流转环节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秩序,保护农民的利益。
3.3 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农村流转土地只有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才能高效率的运行。首先,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属于市场行为,必须遵守市场规则,不能强迫农民将手中土地参与到土地流转中,这也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原则。其次,要坚持市场定价原则。农村土地流转的价格应该引入市场竞争定价机制,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条件下,政府不应对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过于干涉,要让价格机制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上中重要作用,并以此调节农地的合理和科学流转。
3.4 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保障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促进农村规模经济经营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推进城镇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确规定哪些农民是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并严格按照要求实施;同时,各级政府还要积极引导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大扶贫力度,使土地的产出效益得到提高,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陈青.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1,22(7):138-139.
[2]宋志斌.农村土地产权问题及其解决方略[J].农村经济,2005(10):31-32.
[3]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2):38-4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