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专业+英语”这一培养模式已成为不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但这一培养模式也给英语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探讨该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师遭遇的以下困境及出路:英语课时压缩、专业知识面拓展、社会和学生英语需求多样化以及身份定位。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英语教师;困境与出路
无论是“英语+专业”(以英语为主,专业为辅)还是“专业+英语”(以专业为主,英语为辅)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实际上也是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可能没有遇到的困难,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在“专业+英语”的培养模式中,这些挑战变得更加明显。
一、英语课时压缩之困境与出路
“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以专业为主,英语为辅,因为该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是“以外语为工具从事专业工作,或利用外语的优势,先于他人了解先进的信息,用以指导自己的专业。”(严辰松2004)在这一培养模式中,由于专业课程处于核心位置,英语课程处于辅助地位,专业课时占的比重大,英语课时必须压缩。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北外”)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面向未来,培养复合型、复语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适应对外开放的国际化人才。”本着这一目标,北外在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和中文学院实行“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时分配中,国际商学院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为2124,法学院的专业课总学时数为1890,国际关系学院的专业课总学时为1944,文学院的专业课总学时数为1998。而这四个学院的英语总学时数均为1500。其中前750个学时为一、二年级的基础英语课时,属于公共外语必修性质,后750学时则是三、四年级英语双学位课程。对比专业学时和英语学时会发现,英语课时明显少于专业课时。虽然英语的课时比专业课时少得多,但是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并没有降低,要求学生二年级时通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四年级时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这样,所有的英语课型虽然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没有太大差别,但相应课时均需有所压缩。比如几乎所有年级的精读周课时比英语专业少2学时,笔译课一般比英语专业笔译课的开课时间少1~2学期(即英语专业一般是3~4学期,双学位的笔译课只有2学期),英美文学和英美概况这样的内容型课程更是压缩学时,有的学院甚至直接变成一门人文知识综合课程。
这种压缩学时但不降低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英语水平要求的复合型培养模式无疑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教学的挑战,教师需要下功夫将自己课程中最精华、最重要的部分挑选出来。比如精读课中,除确定哪些词、哪些短语最常用以及哪些句型和语法最容易出现问题外,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也要做出最有效的引导,从而保证学生用更少的时间对课文内容及其主旨通过口头或书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既保证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提高其口笔头表达的能力,又激发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又比如,笔译课需将英汉互译和各种常用文体的翻译融入一学年的教学当中。具体说来,通过英汉对比(包括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翻译技巧,在选择文体方面基本上将文学和文化融入一学期,实用文体占一学期(包括科技、报告、旅游、商务信函、企业宣传、商务合同),不能像传统的英语专业那样文学和文化翻译基本上能占到2个学期,非文学翻译还可讲授2个学期。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笔译课中英汉对比、翻译技巧、文体学知识及翻译策略必须融入具体的篇章讲解中,通过语篇分析和语篇翻译练习使学生更有效地提高翻译的水平。至于英美文学和英美概况课的内容更是需要经过教师的精选和压缩,然后通过专题的形式精讲出来。另外,所有英语课程还要考虑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还需要学生适当的参与程度,包括适当的课堂参与和适当的课下作业。
二、专业知识面的困境与出路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意味着英语教学已经从传统的英语教学转变为英语基础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不少学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外交英语”、“新闻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归入阅读课。除上述课程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口笔译、写作和口语等课程中也会融入一些专业的成分。所有这些复合型课程旨在让学生在巩固英语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商务、法律、科技、外交、新闻等专业英语知识,旨在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英语口笔头交流。例如,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在为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开设的口笔译、口语、写作等课程中就适当地融入了一些专业内容。北外法学院万猛、李晓辉在谈到跨国法律人才培养时指出:“在语言训练方面应跳出传统英语教育的语言学和文学内容模式,以法律为内容展开语言训练。训练学生用双语或多语种学习法律,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化,只有这样,外语和专业才不是两层皮。”(万猛、李晓辉2009)上述课程由于其目的在于通过专业素材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的能力,重点仍在英语技能,所以大多数学校的上述课程由英语教师承担。而现有的大多数英语教师均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背景,他们在承担上述课程教学的时候就会遇到专业知识带来的挑战,显得力不从心。
为应对这一挑战,走出困境,英语教师不能囿于自己的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语言和文学方面的背景和知识,而应该自觉地拓展相关的知识面。比如,广泛阅读法律、商贸、新闻等领域的书籍,将相关领域重要的英语词汇及表达方式记住,并能够对其中的一些专业现象用英语进行解释。另外,英语教师可以旁听相关院系的一些专业课程,了解相关专业的一些理论和原理。当然,这些对策一方面需要教师本人自觉地学习,因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更多地需要依赖教师本人的动机与实践;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学院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支持(彭萍2012),必要时学校和学院应该出面进行协调,或提供外出进修的机会。例如,安徽财经大学的成功做法之一是选拔一批语言基本功扎实、工作认真负责的英语教师,或派出进修学习,或到贸经系跟班听课(陈葵阳2005)这样,英语的教师不仅可以从容地开设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新闻英语的阅读课程,还可以为学生开设一些专业方面的导论课,并且在这些课程中有效地将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在其他课程(如口语、写作、口笔译等)还能适当地添加相关专业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满足其需求。就翻译课而言,笔者曾经提出,从事商务文体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熟悉有关的商务领域知识,如国际贸易、金融、会计、管理、人力资源、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常用表达手段,同时要勤于看报纸杂志了解各种商务领域的发展动态。从事法律翻译教学的教师应该对各种法律文书和法律常用语以及相关法律程序有一定的了解。当然,不论是商务文体翻译教师还是法律翻译教师还都应该熟悉各种商务文体或法律文体本身的写作特点,包括用词、句法、风格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表述方法再现原文的内容、风格等(彭萍2010)
当然,从教师的职业发展角度看,英语教师如果从事以上英语课程的教学,最好能够持续讲授同一门课程多年后再转向其他复合型英语课程的教学。这样有助于教师个体不断积累和丰富相关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经验。如果英语教师转向新的复合型英语课程教学,同样要持续讲授几年,积累并丰富又一领域的知识,形成又一门课程的教学经验。这样,教师个体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就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百科式知识,势必对整体的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批教师还可以带动更年轻的教师,对复合型培养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社会和学生英语需求多样化造成的困境与出路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微观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宏观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就是培养具备商务、法律、金融、外交、新闻等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人才,这就使得各个专业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变得多样化,所以需要英语教师对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就是既要弄清形势要求所决定的必要性,还需要弄清学习者已经学到了什么,没有学到什么,同时还要清楚学习者本身需要什么。因此,需求分析是一个综合的分析(Hutchinson & Waters 2002)。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社会专业需求分析和学生需求分析相结合。所谓专业需求分析就是分析不同行业对英语人才的不同需求,比如法律、商务、管理等行业需要何种英语人才,对这些英语人才英语能力的预期是什么。所谓学生需求分析则是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英语需求做出分析,比如法律、外交、国际政治、商务、管理、新闻等专业的学生等对英语教学内容有何期待以及对自己的英语能力有何期待,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缺乏哪些英语知识和技能,以后想从事何种工作,需要哪一领域的英语知识等。教师在进行上述需求分析之后可根据分析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添加学生本人、用人单位以及整个社会所需要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从而真正实现相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翻译课为例。作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高级应用技能课,翻译课需要关注社会上各专业领域最需要何种翻译人才,关注学生已经学会了专业领域的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哪些知识,他们最需要的专业翻译技能是什么。这样才能将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生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翻译课要教授的重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新闻英语翻译在开课之前,翻译教师要搞清楚新闻界最缺乏哪种翻译人才,需要何种翻译形式(如编译还是全文翻译),学生是否还需要在翻译课上进一步掌握一些新闻术语、常用表达法以及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专业的学生其英语知识和英语水平如何,然后教师才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
四、身份定位的困境与出路
“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师所教授的学生来自其他专业和其他学院。对学生来说,英语教师不是自己的专业老师,很多时候对英语教师难以产生认同感。这种身份的尴尬也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师遭遇的困境。尤其是有些大学专门设立了上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英语教育机构(如北外的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这一机构的不少英语教师教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院的英语课程,课时量远远超出普通英语专业英语教师的课时量,很多教师同时承担着两种或多种课型的教学工作,这些课程还有许多作业(如写作、笔译)需要批改,其工作量可想而知。但是由于学生会将这些英语老师看作是非本学院、非本专业的教师,对这些教师的身份很难产生认同感。虽然绝大多数教师授课效果良好,评估成绩非常高,但是教师本人的归属感较低,有时也会因为没有本学院的学生而缺乏成就感。另外,由于这些英语教师教授复合型英语课型,与自己原来的英语专业背景出现偏差,甚至在专业上相差甚远,因此这部分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有的也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是沿袭自己原来的专业继续从事研究,还是转向复合型英语领域的研究,这也是教师职业发展中身份认同的一种困境。
对于上述身份认同造成的困境,英语教师本人:(1)应该注重自己的心理成长,树立自信,主动适应职业的要求,认识到自己职业的价值所在。(2)谋求自己的职业发展,通过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付安权 2009),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面的拓展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并赢得学生的认同。(3)秉承自己的教师职业伦理,如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爱护学生等传统的教师职业伦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赢得学生对自己的认同感。(4)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民主、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相互找到认同感。(5)使科研既能有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兴趣与教学紧密结合,更何况一个人的研究并没有被限定在何种领域。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在努力搞好自己原来专业研究的同时,根据复合型英语课程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或就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英语教学本身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葵阳. ESP 教学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ESP 教学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 付安权. 论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再概念化[J].外语界,2009(10).
[3] 彭萍. 对ESP 翻译教学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J].中国ESP研究,2010(1).
[4] 彭萍. 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2(7).
[5] 万猛,李晓辉. 跨国法律人才的培养——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实践为样本[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6] 严辰松. 与时俱进,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 中国外语,2004(1).
[7] Hutchinson &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责任编辑:陈立民]
(上接第72页)上取得好成绩,近几年学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满意度统计为很满意47.62%、满意42.86%,毕业生中有近70%的学生被顶岗实习单位录用,实现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受益学生达到3500余人。
“二三三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成了全方位、立体化、交互式的多维质量监控体系。广泛应用于我院名校建设方案各重点建设专业中,建工系建设了一个专门用于顶岗实习交流的网站,极大丰富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的渠道,央财支持的《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建立和实践了“333”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难监控的问题,在四所职业学院推广成效显著。本成果获2014年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2014年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 佟军民,郭长庚. 高职院校校内“双线并行”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 职教论坛,2014(3).
[3] 卢苇,李红梅,张红延. 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0(2).
[4] 林英. 基于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探索——以工科类高职院实践性教学为例”(编号:13BJYJ01)阶段成果]
[责任编辑:吴芳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