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 忠
(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4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92例,均为固原市康济医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1.04±0.43)岁;病程2~5个月,平均(2.3±0.8)个月;合并轻度脱水1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6个月~2岁,平均(0.98±0.34)岁;病程2~5个月,平均(2.4±0.3)月;合并轻度脱水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1]。大便性状改变,呈现稀便、水样便、黏液便等,1日4~7次。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或有少量白细胞。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大便培养阴性,病程2个月以上。排除合并有贫血、佝偻病、明显肠道感染,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及中度以上脱水者。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辨证为脾虚型泄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腻,脉弱无力。排除湿热型泄泻。
两组均用蒙脱石散(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H20000690),1岁以下每日1袋(3g),1~2岁每日1~2袋(3~6g),2岁以上每日2~3袋(6~9g),均分3次服用。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口有限公司生产,S200020037),1岁以下1/2袋,1岁以上1袋,1日3次口服。同时用温水30~50mL加蒙脱石散1代,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S19980004)1片(研粉)保留灌肠,日1次。
治疗组加用理中汤加味。红参3~6g,干姜3~6g,炒白术6~9g,炙甘草3~6g,煨葛根3~6g,防风3~6g,车前子6~12g(包),焦山楂3~6g,罂粟壳3~6g,黄连1~3g。形寒肢冷,面色 白,大便完谷不化者,加炮附子1~3g,补骨脂3~6g,吴茱萸3~6g;中气下陷,清阳不举,久泻不愈,肛门不收者,加升麻1~3g,柴胡3~6g,黄芪3~6g;大便色青,稠黏不化,胆怯易惊者,减车前子、罂粟壳,加蝉蜕1~3g,柴胡3~6g,钩藤6~12g;大便有黏液,腹痛明显者,原方加炒白芍6~12g,黄芩3~6g。每剂加水300mL,文火煎至100mL,1天4~6次口服,每日1剂。
两组有脱水者均给予口服补液盐溶液口服或静脉补液。原有喂养方式不变,如添加辅食则以易于消化吸收,富有营养的食品为宜;并忌食肥厚腻味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两组疗程相同,7天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治愈者停止治疗,其余进行第 2个疗程。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治愈: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饮食正常。好转:大便成形,次数减少,但较正常次数多,其他症状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1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 例(%)
2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2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小儿慢性腹泻病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治疗过程中如抗生素使用不当,常导致患儿肠道菌群紊乱,以致病程迁延不愈,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是主要原因之一。有报道指出[3],小儿慢性腹泻病例肠道内微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因此改善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菌群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以微生态制剂配合蒙脱石散为主的治疗方案[4]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蒙脱石散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很强的覆盖能力,与肠道黏膜蛋白结合后,对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等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覆盖黏膜后可增强黏膜屏障,具有恢复上皮细胞功能。用蒙脱石散和金双歧三联活菌片直肠保留灌肠可起到更好的作用。妈咪爱含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可补充婴幼儿生长发育和肠黏膜修复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小儿泄泻中医分为伤食泻、湿热泻及脾虚泻[5],而小儿慢性腹泻多为脾虚泻。久病久泻,精气耗伤,致脾胃虚弱,纳运失职、水泄不化;久泻可致脾阳受损,而致脾胃虚寒。脾胃虚寒、水泄不化是主要病机。理中汤温中祛寒、补气健脾。配伍葛根升发脾阳,鼓舞清气上升、清肠止泻。羌活、防风既能除湿,又可升发阳气,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利小便以实大便。焦山楂理气消食。罂粟壳涩肠止泻。加用少许苦寒清热之黄连,使补而不留寇,祛邪不伤正。全方具有补气温阳,升阳除湿、涩肠止泻之功,故效果明显。
[1]方鹤松,魏承毓.中国腹泻病诊断及治疗方案[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9,13(6):381-38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10.
[3]周贤刚,种渠,李锐.金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的Meta分折[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57.
[4]丽华.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6):617.
[5]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