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建革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1400)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SLE)是一累积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的疾病。临床上多见于对肾脏的损伤,25%的SLE患者以肾脏受累首次起病。经肾活检证实90%以上的SLE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1];肾脏损害是SLE中最常见的内脏损害之一。临床常规治疗多采用激素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治疗,但药物毒副作用较大,而采用中西药联用的方法治疗有明显的优势。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热毒炽盛型4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72例,均为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男12例,女60例;年龄14~48岁,平均(23.5±7.5)岁;病程4个月~14年;平均(30.4±11.5)个月。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中有关狼疮性肾炎的疗效标准拟定。①除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外,常伴有其他系统的损害(如关节痛、发热、面部蝶形红斑、肝脏和心血管病变的症状和体征)。②常见于年青女性。③血中可找到红斑狼疮细胞或抗双链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④血浆球蛋白增高,蛋白电泳r-球蛋白升高;血清抗核抗体阳性及C3值下降(重要鉴别点)。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热毒炽盛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其中热毒炽盛型:高热烦躁、面部蝶形红斑、皮肤紫斑,关节肌肉酸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或滑数等。
两组均用强的松1mg/(kg.d),8周后逐渐减量,每周减10%,至0.5mg/(kg.d)时可将2日剂量合并为隔日服用,早晨顿服为宜,随后以隔日服0.4mg/kg维持治疗;②环磷酰胺(CTX)8~10mg/kg加入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60min,连用3d,每2周1次,共8~12次,累积药物总量小于等于150mg/kg;病情若有好转可改为8周冲击1次。若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或呈高凝状态时可用肝素、阿司匹林等以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
治疗组加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益母草、鱼腥草、当归、黄芪各30g,生地、赤芍、丹参、丹皮各20g,黄芩、栀子各12g,大黄10g。阴虚者加沙参、麦冬各20g,尿少者加泽泻、车前子、冬瓜仁各20g。
两组急性期均卧床休息,注意营养,避免日晒,积极防治感染、避免服用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
检查冲击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变化;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24h尿蛋白定量、血C3含量)。
参照文献标准拟定[3]。完全缓解: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且稳定3个月。显著缓解:症状消失或缓解,尿蛋白下降大于等于50%,血清学指标正常或接近正常。部分缓解:症状消失或缓解,尿蛋白下降小于50%,血清学指标改善。无效:治疗3个月,未达“部分缓解”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补体C3,血清白蛋白(ALB)、24upro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补体C3,血清白蛋白(ALB)、24upro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补体C3,血清白蛋白(ALB)、24upro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n 治疗阶段检 测补C3/(mg/L) 血清(ALB)/(g/L) 24upro/(g/24h)治疗组 48治疗前 364±122 21.03±6.32 3.51±1.22治疗后 1124±352*△ 36.04±6.01*△ 1.08±0.41*△治疗前 375±116 20.98±6.29 3.59±1.31治疗后 787±107* 29.89±5.40* 2.01±0.45*对照组 24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对照组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1例、带状疱疹1例、脱发1例),不良反应率12.50%。
治疗组有1例发生不良反应(胃肠反应),不良反应率2.08%。
肾脏损伤是SLE中最常见的内脏损害之一,早期临床表现为夜尿增多,随着病性进展出现水肿,尿检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多见,部分患者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高血压等;晚期可出现尿毒症,患者多有肾小球病变及系膜增生性病变或弥漫增生等病变,多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呈多部位的沉积,显现满堂亮的现象;而LN活动期主要为热毒炽盛的证候。临床症状以高热烦躁,面部显现蝶形红斑,皮肤显现紫斑、关节疼痛明显、大便干结,尿液短赤涩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湿热毒型壅盛证候。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滋补肝肾为辅。方中水牛角清营凉血,解毒化斑,能明显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良好的调脂、降压作用[4],缩短凝血时间,改善机体多器官的血液循环。生地、芍药、丹皮均能清热凉血解毒。生地既可清热凉血,又可护阴增液。芍药微寒既能活血散淤,又能助生地凉血,和营泄热。丹皮善清泄血中之伏热,又兼凉血散之功效。大黄既可入血分,又可入气分,能通腑泄浊,使毒邪外泄。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能有效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5],减少系膜纤维连接蛋白的沉积。生地黄可扩张肾血管,有利尿消肿之功。黄芩、栀子二药苦寒能清热泻火,黄芩偏于清泻上中焦之火热而消红疹斑块,栀子治在三焦,善清三焦之火热,祛湿解毒。黄芪补脾益肺、生津养气,长于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当归生化补血而滋养五脏既能改善造血功能,又能降低血脂沉积,提高血浆白蛋白的水平。丹参苦能降泄,微寒清热,并具有凉血消痈、除烦安神之功。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多糖能拮抗激素药物强的松所致的免疫组织萎缩以及白细胞的减少[6],黄芪、当归、益母草配伍还可改善蛋白质的代谢,并对脾、胃、肾起到保护性的作用,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诸药合用,可通过免疫调节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血浆中补体C3及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还可拮抗CTX的毒副作用。观察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热毒炽盛型有较好效果。
[1]黄颂敏,刘先蓉.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4-215.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35.
[3]张秋霞,汤水福.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6,24(1):51.
[4]董昆山,王秀琴,董凡.现代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192.
[5]方文贤,宋崇顺,周立孝.医用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00.
[6]候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