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
摘要: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可以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又要具备人文素养。将人文教育的思想渗透于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浅析中职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中职语文 工具性 人文性
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一)工具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又强调说:“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固有属性,不同学者在不同时期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中职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我们可以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文字的运用能力和课程的实践性,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二)人文性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非各自单独存在 ,而是相辅相成的。相对“工具说”而言,“人文性”看重的是语文科的内在价值,强调它的思想修养、情操陶冶等方面,揭示了语文学科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因此对中职学生的“人文性”的培养可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可以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目前中职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的基础薄弱,在语文学科上体现出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要么读音不标准,要么吐字不清晰;有的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要么回答问题不准确,要么阐述观点不明确;有的不会写作文,要么写错字,要么写病句等;除此之外一些基本的常识、语法修辞、诗词名句等在他们的知识储备里几乎空白。试想一下,一个不会与病人沟通的护士;一个不会写规范工作报告的检验人员,一个不会说普通话的幼儿教师,将怎么开展工作?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确如此,无论是一篇文章也好,一段话也罢,甚至是一个句子,哪怕是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不同的思想、观点或者感情等。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文字应用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成功的语文教学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融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从阅读中感悟
于漪老师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如学习张洁《拣麦穗》一课时,在复述故事中整体感知内容;在梳理情节中理清脉络;在语句分析中把握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基本掌握了阅读叙事散文这类文体的思路和方法,并且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充满真诚,没有遭受污染的纯真之情,懂得了卖灶糖老汉和大雁姑娘的真诚和纯情,是与那熠熠闪光的金麦穗一样真实存在于人间的真善美,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
除了课文阅读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阅读范围入手,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说写能力,让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领悟道理,明辨是非。
2.从实践中感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语文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或相关的辅助材料,而要善于引导学生到社会生活大环境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语文,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认识,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可以使他们的认知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升华。
例如,人教版第三册爱岗敬业模块《邮差弗雷德》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邮差是如何实现从平凡到杰出的跨越,并激励和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从弗雷德的事迹中,作者总结出做好工作的四条原则,由此启示我们:没有人能阻止你成就卓越,关键问题是,在每一个日子里,你以何种态度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然而处于新世纪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总想一夜暴富,或者一夜成名,而没有意识到在平凡岗位也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那么如何通过语文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诸如安排学生小记者到社区采访身边的环卫工,了解他们每天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从而深入了解这些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和难度,知道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他们每天都坚持起早贪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自己的岗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工作本无贵贱,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做得不平凡,也会让人敬佩,关键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如何创新我们的工作。
中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强调了语文本身的工具特点,又强调了是实现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性的教学内容,强化和培养个性化的阅读和写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沉淀心灵,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M].济南:三东教育出版社,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