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宏
【关键词】 数学教学;作业设计;优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61—01
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作业,可以使學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作业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如果将作业设计得好,既可以为教师减负,又能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目前教师设计的作业并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减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研究作业设计的方法。下面,笔者就如何设计作业,谈一些体会。
一、内容应精练
1.把握作业的“质”。教师应根据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在作业的选编上既考虑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又能体现出启发性、巩固性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
2.控制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10-2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作业布置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精心选择辅导资料,为学生布置高质量、具有典型性的作业题,应达到练一题而通一类的效果。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性作业。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其自主选择作业,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自觉性,从而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
二、形式应多样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多样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根据教学实际,笔者经常设计以下题型:
1. 书面作业。书面作业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考虑差异,进行分层。二是选择合适的题,把其中的结论或者条件进行变换,从而设计出新的数学作业。三是要注意趣味性,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背景设计作业。四是要联系生活实际。新课改提倡数学生活化,这也包括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的作业:A、B、C、D四个人现在需要完成一个工程,根据每个人的工作进度,A独立完成这个工程需要24天,B独立完成这个工程需要20天,C独立完成这个工程需要16天,D独立完成这个工程需要12天.请问:(1)假如四个人同时合作完成这个工程,大概需要多少天?(2)假如四人按照顺序轮流工作,每一轮中每人各工作一天,那么请问完成这个工程大概需要多少天?(3)我们能不能把(2)中所说的四人的工作次序进行调整,最终让这项工程可以提前半天完成呢?这是一道典型的关于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呈现题目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其中的一问或者几问。这样的作业设计非常有层次性,基本是按照从易到难的程序设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有过多的负担。
2.动手实践型。新课改提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也要考虑这一点。
比如,教学“比和比例”后,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测量旗杆、大树的高度等实际问题。还设计一些相关内容的小实验和小制作鼓励学生去实践,同时也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别的小实验和小制作。。
3.探究性作业。通过探究性作业,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探究问题,在探究中摸索出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如,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愿意探究的问题”,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带着问题到街道、农户、企业等地方访问、调查,或者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如,利用数学中的样本知识调查本社区的人口情况等。这种作业记载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体验幸福和快乐的足迹,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特色作业。
总之,新课改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要积极创新,设计多元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的数学知识,获取相应的提升和发展。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