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如东新店社区的实证研究

2015-06-12 00:27杨镜梅
成人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居民心理健康

杨镜梅

(如东县新店镇社区教育中心,江苏 如东226432)

一、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意义

农村社区是农民精神依托之所在,在农村居民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其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对于农村居民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缓解各种社会压力尤为重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教育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农村社区居民中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有助于农村居民的身心保健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身心保健在农村也被提上农民的议事日程。身心保健既要健身也要健心,才是完善的自我保健。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影响,人们很难自发地形成身心双保的自我保健意识。

(三)有助于降低农村居民的生活负面体验

当生活中有不顺心的时候,有些农村居民往往情绪激愤或低落,有的甚至产生攻击或自残行为,而情绪易于传染,容易给家人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造成身心上的伤害。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改变人们不合理的认知去改变人们不恰当的行为或情绪,通过发现和肯定某些人的长处或某些事的益处而使人产生正面体验,并以此为基础引导更多的积极行为,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四)有助于协调农村居民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融洽,会使人心境平和、内心充实;人际关系不良,则容易引发各种身心疾病。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解决社区居民的人际矛盾与冲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

(五)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指导人们正确对待压力和挫折,了解如何缓解压力,培养正确的竞争心理和耐挫折、抗压力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观念、浓厚的公益意识、友善的人际互动、豁达的容人胸怀、积极的适应能力、严谨的守诺品格、理性的宣泄方式等。

二、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对象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就是要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人文基础。笔者对自己所在的新店农村社区作了一点随机了解,询问了不同身份的社区居民,他们对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都表示认可,认为很有必要,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的期待较高。笔者对新店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对象进行了认真梳理,发现不同类人群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一)社区内各类管理人员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管理人员由于长期工作在基层,与群众面对面,工作状态与社区群众的民生感受息息相关,任务杂、压力大、矛盾多,常常需要在对上级和有关部门负责与对居民百姓负责之间寻求法理和情理的统一,职业倦怠成为他们的通病,心理不适、亚健康已经成为他们普遍的状态。导致职业倦怠的外在原因表现为任务繁重,休息时间少,工作时间长;人手少,压力大;待遇偏低;评价机制不合理,心理失衡。导致职业倦怠的内在原因表现为自我价值与判断较低,缺乏自信心和奉献精神,心理调节能力欠缺等。

(二)空巢老人

农村社区老年人口占很大的比例。这些老年人遇到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可能更多一些:一是因生理衰老带来的健康状况下降,包括认知能力下降,如自我认知、人际认知、社会认知;情绪波动,如苦闷、敏感、兴趣减退、动力缺乏;也包括躯体疾病引起的不适感,如消极情绪加剧,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行为选择的否定性改变等。二是因“空巢”问题产生的孤独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等,一些老年人由于缺少关怀等原因导致生活满意度下降,特别是男性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女性老年人,丧偶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低于有偶老年人,不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低于参加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文化程度高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低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

(三)特殊儿童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出现了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的心理大多缺乏安全感,性格内向、敏感、多疑、自卑,导致空虚、焦虑、孤僻、叛逆,甚至厌学、恋网、打架、偷窃……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及时的关注、适时的帮助和必要的行为干预,是促进他们心理正常发育、形成良好个性的关键和保障。

(四)外来务工人员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亦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农村乡镇企业,随之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希望融入社区,得到社区的尊重,获得归属感;二是子女入学后因生活习惯、学校环境等难以适应,出现厌学、逃学现象;三是由于地区风俗、人文习惯差异导致人际冲突事件时有发生,需要心理疏导缓解人际矛盾。

(五)长年患病人员

长年患病甚至卧床的人容易心态消极,严重的可能产生轻生的念头。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因此身体长期患病的人特别需要有乐观的心态与顽强的毅力,才有希望得到缓解或康复,治病通常要同时治心。因此,这类人员也是需要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关心指导的。

(六)各类残疾人员

残疾人是社区内一个特定的弱势群体,自身的残疾和不利的处境常常使他们既渴望自强自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又容易被心理阴影所笼罩,出现自卑自闭或过度自尊等消极心理和行为。残疾人除了自身的心理障碍以外,他们的婚姻、生活来源、家庭和社会支持都存在相关的问题,加剧了残疾人的心理困扰和压力。

(七)家庭关系不和人员

包括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以及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随着婚姻矛盾与失败家庭比率的不断攀升,家庭关系如何妥善处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和睦幸福。有许多家庭因家人不和,不惜承受“家丑外扬”的心理压力,到社区来诉苦或请求调解,可见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所能提供的帮助有很多的期待。社区中,邻居关系冷淡甚至对立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人们又并不愿意整天生活在这种冷战的邻里氛围中,到社区投诉或寻求解决的也不少。因此,这些人员也需要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八)社区留守妇女

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在农村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妇女。据调查了解:新店社区的留守妇女中,有98%的人要抚育小孩,有78%的人要赡养老人,有96%的人要从事农业生产或家庭养殖。在这96%的群体中,还有40%的人在守田的同时还要进当地小工厂打零工或做点小买卖。通过这组数据可知,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在新农村家庭建设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另据调查显示:新店社区有近60%的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处于亚健康状态,留守妇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婚姻、家庭问题,她们精神压力大、缺乏安全感,急需心理帮助。

(九)刑释解教和回归社区矫正的人员

有的社区可能会有一定数量的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或放到社区矫正的人员。他们回归社会后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就业、择业艰难;知识贫乏、缺少一技之长;缺乏竞争意识、业绩意识;心理落差较大、求富心切、情绪浮躁、自控能力差;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淡漠、亲情之间沟通不畅通;不良交际环境;社会保障乏力、无生活来源。这类人员亟需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调适心态,尽快适应社会,重获美好人生。

(十)社区企业的企业主和企业员工

地方经济要繁荣,企业的发展是助力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乡镇中小企业来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用工荒的问题。由于乡镇文化娱乐设施跟不上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需求,加之劳动报酬没有明显的优势,以至于乡镇劳力纷纷涌向了城市,加剧了乡镇企业用工危机与员工队伍的不稳定性。如何满足企业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乡镇各企业面临的一个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适时介入与帮助,可以帮助企业主们看到企业发展的希望,增强参与竞争的信心,提高企业员工的劳动工效。

三、开展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方法

(一)整合资源、突破“师资匮乏”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保证

1.整合社区内部人才资源,建设专业的师资团队

农村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人员编制有限,仅有的一两个心理咨询师无法满足几万人的需求,而非专业人员的操作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导致后患。如何解决师资匮乏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可创办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聘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或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来执掌中心工作,鼓励、培养心理学爱好者加入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业务培训。在社区内组建三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即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各学校、村居、企业心理工作站为平台,以社区心理工作志愿者为基础。中心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统筹规划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同时提供技术保障,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站和心理健康宣传员的工作。心理健康工作站配合中心开展工作,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与社区的桥梁纽带作用。心理健康宣传员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递心理健康活动信息。

2.整合利用外部人才资源,构建二维心理健康服务网络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可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们自愿成为社区教育志愿者,把社区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在社区内开展一些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如发现有与本中心心理咨询师不匹配、或其它原因需要转介的,即转介至这些心理咨询机构,这些心理咨询机构可视情况、按行规对转介来的个人或企事业单位提供适当的有偿心理帮助。

(二)提高认知、突破“观念束缚”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前提

新农村的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虽有需求,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难以主动寻求帮助,而其主动性决定了服务的成败。要开创这样的服务事业,前期环境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可起用三级服务网络中的社区心理宣传员,印发社区心理健康读本,采用移动展板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社区居民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提高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的认知水平和认同感,增强主动求助意识,使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

(三)变通方式、突破“经济制约”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

心理咨询属于高端消费,按现时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极少有人愿意出资消费,而免费咨询他们又怀疑达不到效果。如何让社区居民免除消费忧虑,乐意主动求助,达到应有的咨询效果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可以制作“免费有价”心理咨询卡,即把卡的面值定价为100 元/次,如果持卡咨询,就是免费的,无卡则收取每次100 元的咨询费用。还可以把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印到卡的背面,方便社区居民们了解心理健康服务的范围,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把卡分发到各企事业单位、村居、学校,由单位负责人发给所需人员,中心则随时接待社区居民的咨询来访。因心理咨询虽然每次50 分钟是100 元的价格,但是持卡就是免费的,居民大可打消经济顾虑,全心投入自身问题的解决;又虽然是免费咨询,但是有价格在,一次50 分钟的咨询就是100 元的价值,所以,持卡人会倍加珍惜咨询机会,积极面对自身心理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这样即可达到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预期效果。

(四)开通管道、突破“时空限制”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手段

因社区居民年龄层次、职业角色、群体类别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想在社区内实现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还必须开通管道,突破时空的限制。笔者认为,不妨采用“两结合”的方式,即校内与校外结合、网上与网下结合。

校内与校外结合:一是在校内心理咨询室接待社区居民个别来访,并在各规模企业、中小学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上门为员工、师生、家长服务;二是在校内开展各类人群的培训活动,并把讲座送进企业、学校、各事业单位及村居等;三是在校内开展心理潜能专项训练,进行团体辅导等,同时应需送进部门单位。

网上与网下结合:网上创设咨询邮箱,开辟“网站留言”栏目;公开心理咨询QQ 号,创建“心灵氧吧”QQ 交流群,开通“心灵之家”微信平台;与中小学校合作,使用家校通,定期或不定期为家长、学生发送心理活动、心灵感悟信息。网下不仅接待面询,还开展电话咨询,或应需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

如要在农村社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必须突破“师资匮乏、观念束缚、经济制约、时空限制”这四大瓶颈。实践证明,在突破了这四大瓶颈后,居民心理获得成长,生活质量与生产效能也得以提升,居民们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能最大限度地超越自我、实现理想。

[1]傅素芬,陈红卫,夏泳.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对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21(11):1773—1774.

[2]中国2 亿多人存在心理问题[EB/OL].http://news.sina.com.cn/h/2007-08-31/103213787167.shtml.中国新闻网,2007-08-31.

[3]黄觅,叶一舵.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11(3):23—25.

[4]瑾靓,叶一舵.美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与启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26—29.

[5]金庆英.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J].临床进展,2010,(26).

[6]吴均林,李雅妮,孙娜云,等.不同地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10):79—80.

[7]华红琴.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推进:需要、路径与策略[J].学习与实践,2010,(11):111—117.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居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石器时代的居民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你睡得香吗?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