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理性思考

2015-06-12 00:27樊海源
成人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和平中华价值观

樊海源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思政部,哈尔滨150050)

当前世界各国都试图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中国也在积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中国比历史任何时期都迫切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比以往都更加深刻,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正在奏响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伟大乐章。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自觉地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根基:

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幼年的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但是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并没有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共产党人认识到“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1]

经过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汲取教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先后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最早来源于西汉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后被唐朝的颜师古注解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它进行了哲学上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1945年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运用,也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如当年毛泽东决定撤离延安,就是道家思想“将欲取之,必故与之”的灵活运用。可见,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运用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并且自觉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结合起来,“对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特’就‘特’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体系到制度,从总依据、总布局到总任务,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确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础地位。比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人性的终极关怀,道家的贵生思想,与党的“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体现在人民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上。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自然而然休养生息的理念,与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一致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思想与党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是一致的。

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接近这个目标”,而越是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就更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内涵,就会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发扬中华文化的优势,就能赋予中华文化更加显著的时代精神和实践价值。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凝练本国文化精粹、形成符合本国利益的核心价值观,统领思想,凝聚人心,集聚力量。因此,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5]

1.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观,彰显中华优秀文化的正能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礼义廉耻成为当时核心价值观。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以和为美,提倡周礼,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成为当时人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准则。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弘扬浩然正气,崇尚民族气节;《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价值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等,经久传诵,吟唱出一首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古颂歌。正如习近平所说:“这些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6]

2.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多数内容,如“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其思想也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深深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思想传统。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丢掉了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最终都是为个人全面发展服务的,人民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有者。它与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为政以德等思想一脉相承。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国家领导继续推动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又称作“和”文化,“和”一直是解决民族冲突的原则,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理想,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崇尚“以和为贵、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以和为美”,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并把这种普遍的“人和”原则作为一种价值尺度规范每一个社会成员;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与人的和谐至关重要;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他认为事物既存在着对立面,又可以通过和解的方式消释矛盾。

中国历史上就有“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的先例,如丝绸之路的历史足迹、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程、鉴真东渡的文化传承等等,便是最好的见证。和谐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禀性,倡导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观念,注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8]当前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正是承认差异性、不排斥个性存在的体现。

2.“和”理念指导下的中国和平外交政策

近代历史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刻骨铭心的苦难,因此,中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共识,作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2005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可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中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基础,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也是中国顺应时代潮流、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国提出的“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外交主张深入人心。中国正驶入和平发展的正确轨道,在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3.“和”理念是解决未来世界问题的理论基础

当今世界,局部矛盾冲突不断,流血事件频发。运用“和”理念解决世界问题,源于它既强调共存互利,又尊重自由平等;既强调共同性(利益),又兼顾差异性(文化、政治等因素)。尊重每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和自由发展,这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成为解决国家冲突、地区矛盾的一剂良方,在社会实践中国家之间是完全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的。2013年习近平访问美国,同奥巴马进行的第一次会晤中谈到“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再次谈到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通的,积极倡导国家之间应该以和平代替矛盾,以合作代替冲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 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中国“和”文化作出了新的提炼,他倡导的“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理念。它重申了我国反对国强必霸的论调,也坚决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这是中国领导人针对中国威胁论的最好回应,也进一步昭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决未来世界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必胜信心。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3]李军.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3-10-14(07).

[4][5][6][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8]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 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5.

猜你喜欢
和平中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博弈·和平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