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化”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探析

2015-06-12 00:27牛同训
成人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院校职业高职

牛同训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256414)

所谓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是指“师生围绕某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和共同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对专业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从而将专业思想变为专业成员的自觉行为。”[1]而高职院校的课程文化则是“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选择、整理和提炼而成的,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反映课程价值观、课程规范、课程符号、师生心态等方面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复合整体。它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等。”[2]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需要先进的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来引领。然而目前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还存在着研究视角大都囿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与当前的社会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可以说,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我国当前和近期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就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四化”。服务“新四化”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使命,因而也是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建设的主方向。

一、“新四化”及其内涵解析

“新四化”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新四化”中新型工业化突出节能环保、信息化突出智慧城市、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追求食品更安全。其“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战略重点从强调发展目标转向注重发展路径;二是发展理念从“以物为主”向“以人为本”转变;三是四化关系从相互独立向融合集成、相辅相成转变。这也符合世界经济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此起彼伏,其实质是以“三新一网”融合为代表的,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这一过程不仅将推动一批新生产业诞生并发展为替代已有产业,还将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甚至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最终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建设也必须紧跟这一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趋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四化”视域下高职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建设的理念

1.“和谐发展”——高职专业与课程价值取向

联合国大会开展的名为《发展的目标、过程和指标》研究项目中指出: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以及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某种和谐关系的构成,保证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和破坏。“新四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走向“生态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良好的个人品种,诸如合作、分享、诚实、细致等;二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三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思维;四是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与整合能力和全球化视野,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实现“学业—毕业—就业—职业—事业”的和谐发展。“新四化”背景下新的教育发展趋势将是强调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德性高尚、善于合作、创新力强、社会能力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正如台湾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所说: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

2.“以生为本”——高职专业与课程内在追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今天已经成为了一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凸显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一基本原则,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规律。然而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较少兼顾到学生的个性需求。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是以校为本,而不是以生为本的,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新创造能力不强。在“新四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使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也就是说,学校要调动一切资源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3.“绿色低碳”——高职专业与课程内容载体

绿色低碳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浪潮。然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与课程内容载体仍然针对传统产业,与我国所推行的“新四化”不相适应。因此,在高职专业与课程中需要融入大量的绿色低碳内容。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发展趋势是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因此,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和课程的内容载体就需要做相应变动。

4.“协同教学”——高职专业与课程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讲”和学生“听”,虽然也有部分课程进行了“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改革,但不能说传统的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改观。这种只重视知识传授、而不考虑学生体验的单边教学方式并不能适应“新四化”的要求。因为我们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新四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应是一种多边教育活动。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新的教学趋势将是强调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网络之间相互协同学习,彼此成为对话者,协同学习者。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各种网络技术、新型媒体让人们学习的时空大大拓展,网络学习、远程学习、终身学习已逐渐成为趋势。充分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的交互平台,采用书本与网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实现分散合作学习,促进人的信息整合与运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养成。

三、“新四化”视域下高职专业文化、课程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1.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社会与全面发展协调

早在新世纪初,《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4]这一培养目标蕴含了服务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的思想。今年5月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5]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服务社会”与“全面发展”相协调的思想。高职院校在制定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确保将这一思想落到实处。

2.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与协同育人并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使学生形成一定职业人才规格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7]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了大量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受“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现实情况所限,尚未达到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的境界。接下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随着国家一系列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和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的出台,重点将转向如何实现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方面。

3.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技术进步衔接

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围绕产业来设置的,产业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源头活水,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对接产业。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四化”建设的关键推进时期,大批的传统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以及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产业和企业当前所需的技术能力,还需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除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与企业职业岗位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相衔接,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和挑战。因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8]

4.专业教学模式:以学为本与信息技术融合

当前,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主流。该教学模式大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的学习强调以学为本,认为人是主动的、不断优化和自我负责的,能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学习不再是外部控制而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同时,该教学模式还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为了支持学生去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构建,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把媒体的选择、使用与控制交给学生,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建立起知识与工作环境之间的联系,需根据高职教育不同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构建真实或虚拟的教学环境。这样就必然涉及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推进,高职专业与课程的教学模式将实现以学为本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四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需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水平、加快中国创造步伐、提高劳动者素质,这都离不开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如何培养一流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首要问题,其答案自然也离不开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然表明,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需要先进的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来引领。也只有在先进的专业文化和课程文化引领下,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为经济技术发展创新、“新四化”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1]陆勤丰.产业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若干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2):3—5.

[2]李庆原.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的再认识[J].高教论坛,2011,(3):121—123.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2012-11-19.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401/xxgk_162628.html’.2000-01-17.

[5][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06/22/c _1111255437.htm’2014-06-22.

[6]李国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及选择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9):23—25.

[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_745/200612/19288.html’.2006-11-26.

猜你喜欢
院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