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秋红
“兰为王者香”,兰花自古以来就以幽香清远、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清高品质成为中国花鸟画中的座上常客。画兰以水墨最能表现其清高的品格,故历代画家喜欢写墨兰,有宋代的赵孟坚、郑思肖,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文徵明、徐渭,清代的郑板桥,近代的吴昌硕等等。明清两代更是涌现了很多善于写兰的女画家,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写出了兰花的清丽、秀逸之气。常熟有一位清代女画家沈秉仪,善写兰,常熟博物馆收藏有她的一本墨兰册页,该册页为纸本淡墨,二十四开散装,纵30.8、横33.5厘米。汇集沈秉仪所写的墨兰十帧,邓传密临摹的柔生夫人小影一幅,以及多家名人题跋与题诗。不妨随着笔者的思路对其作简要的赏析。
史料价值
翻阅许多地方文献,关于沈秉仪的记载实属寥寥,大致可知“沈秉仪,字柔生,孟仪妹。善画,适姚氏”。其父“沈庭煜,初名庭筠,字也樵,号小竹”,“善画兰竹花卉,牡丹尤特长”。通过该册页题跋与题诗中零零星星的资料,我们可以对她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沈秉仪所适姚氏名叫姚芝生,常熟人。经查,在《常熟城东姚氏世系考》中记载为姚福堃,系同一人。姚氏在丙辰春日(即咸丰六年,1856年)的悼亡诗末尾附有关于夫人沈秉仪的生平如下,“内子沈秉仪,字柔生,小竹舅氏三女也。善画花卉,尤工兰竹,间作米家山水。来归三载,得疾遽卒,年甫二十六。遗墨罕有存者。”人物关系与文献记载相符。沈氏病逝时年仅二十六岁,同时根据许洛咸丰戊午(1858)的题诗首句“前年作輓歌”可推断沈氏卒于咸丰六年(1856)。再由“年甫二十六”断定沈氏生于道光十一年(1831),由此沈氏生卒年已明了,可补史料之缺。
娄东(今江苏太仓)李汝华的题跋让我们知道该本册页的由来。姚氏芝生是虞山的高士,夫人沈氏善词翰与墨戏,尤擅写兰,却不幸英年早逝,其遗墨鲜有留存。姚氏在整理夫人遗物时发现她所绘十帧墨兰,立即“付之装池汇成一册”,然后托邓石如之子邓传密临摹夫人握管沉吟小影一幅,并写下十绝句表达自己对夫人悲切的悼念之情。随后陆续邀请众多名家好友在该册页上留诗题词,如邵渊耀、范玑、程庭鹭、徐康、屈茂曾、周绮、吴昌硕等三十多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姚氏夫妇拥有广泛的社交群体。册页前两开为李汝华所题篆字“流芳未歇”,取自西晋潘岳《悼亡诗》中“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之句,夫妇阴阳相隔,姚氏目睹此册,夫人遗墨仍有余香,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更是悲伤难抑。“流芳未歇”四字使夫妇伉俪情深表露无遗,也使整件册页定下了深厚的感情基调。
艺术价值
纵观沈氏所绘墨兰,画面均无落款或题句,只有盖印,画风简洁,别有清绝之趣。据姚氏题诗可知,为“癸丑春间所作”,即咸丰三年(1853),时年二十三。沈氏“学画始于壬寅岁(1842)”,年方十二,“十年功苦法全谙,写到幽兰兴便酣”,(外甥沈钟璆题诗),正是这“十年功苦”成就了现在这本墨兰册。沈氏写兰,兰叶以墨的浓淡体现层次感,花瓣用更淡的墨画出,花蕊则用浓墨点醒,墨色浓淡分明,层次感强烈。所写兰叶纤细修长,稍作弯曲,多中锋用笔,用提按来表现叶片的翻折,叶梢处向上飞扬或微微下垂,仿佛在微风中缓缓摆动,极具动感。花朵多数为三片花瓣,花蕊吐舒,少数是一片或两片,含苞待放。正所谓“写花各不同,妙于点染熟;写叶出自然,绝无成法束。纵如剑掷空,意远势先蓄;折如钗股垂,形断神还续。”(1858年许洛题诗)将兰花俯仰之姿和兰叶窈窕之态尽收笔下。“衡山笔法夙深谙,握管临摹逸兴酣”(1856年姚芝生题诗),从该册页看,其写兰风格确实沿袭文徵明一派,所写兰花清和逸雅,简笔不简韵,清新可人,意味幽长。
此册页写兰或一株独秀,或花叶丛丛,或生于湖石之侧,或生与灵芝相伴,千姿百态,古雅清劲。册页中有三开绘墨兰一株,作者将兰花置于画面左下角或右下角,从兰花的根部自下而上行笔,下半部分兰叶相对较直,然至梢头,用笔则微微下垂,可谓“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寥寥数笔勾勒出一株疏花简叶的幽雅之兰。另有三开绘墨兰一丛,“气韵清幽墨色腴,淡浓疏密各分殊”。(外甥沈钟玲题诗)兰叶柔美舒放,呈放射状参差错落、分合俯仰,多而不乱,少而不疏。一朵朵兰花仿佛是停在兰叶上的蝴蝶,振动翅膀欲翩翩起舞。兰花多生长于山坡林阴下或石块旁边,册页中有两开兰石图。作者在左下角或右下角绘石头,石上或有荆棘丛生,兰叶从石旁向对角线方向做舒展的姿态,使画面既充实又有一种寂静空灵的感觉。十幅墨兰中有七开只写兰花不写坡地,另有一开甚至描绘的是一株裸露根系的兰花。翻开中国绘画史,宋末元初的大画家郑思肖以写露根兰为名,多露根不写坡地,意为“地被人夺去矣”。他借无土兰花表达自己对国土沦丧家园被侵占的悲愤心情,借兰花本身的清高品质寄托幽香高洁的情操以及在亡国之后不愿随波逐流的高贵民族气节,将兰花与爱国热情完美地融为一体。沈氏描绘露根兰,应该不是偶然,其笔意令人遐想。这些墨兰图是在1853年春间所作,当时正是太平天国时期。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江宁(今南京),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国家动荡的局面拉开了。沈氏虽是女流之辈,过着清幽的隐逸生活,但在国家动荡不安之际,借描绘露根兰托物言志,或许也是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文学价值
这件墨兰册除了十帧墨兰外,主要还有姚芝生的悼亡十截句,其余为各家应邀为沈氏墨兰册所题诗文。文学史意义上的悼亡诗始于西晋著名的文学家潘岳,他开创了“悼亡诗”一派,使“悼亡”成为悼念妻妾的专称。唐代元稹的悼亡诗也是影响巨大,价值颇高。他的诗使用浅近的口语、精确的白描、对比的手法,抒发了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和有口难言的悲伤。姚氏芝生“工于吟咏”(屈茂曾题诗),他所作悼亡诗“字字泪珠元九(元稹的别称,笔者注)笔”,(1888年卫铸题诗)写得缠绵动人,哀婉悲切,用简单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悲痛和思念之情。
“幽兰自比众芳妍,只惜花开顷刻蔫。”将夫人沈氏比作“幽兰”,同时照应了夫人所绘的墨兰,表达了对沈氏英年早逝的哀惋之情。“云隔湘江香梦杳,空留墨影衍波笺。”夫人已离“我”而去、梦里难寻,留下画作、诗笺让“我”徒增相思之苦,一个“空”字说尽了“道是无情却有情”。诗的第三至六截回忆夫人生前景象。“衡山笔法夙深谙,握管临摹逸兴酣。墨渖淋漓才写毕,有人击赏胜于蓝。”姚氏回想起夫人生前握管临摹兴致酣畅的情景,有时墨汁未干就有人赞赏她画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报平安室自优游,扫地焚香事事幽。”夫人生性高洁,清心寡欲,过着清闲幽静的隐逸生活,淡漠凡俗尘世的功名利禄,和兰花的品质如出一辙。诗的后四截描写夫人去世后的情景。“怅望楼头夜月残,零膏剩粉笔床寒。”没有夫人的日子,月亮是残缺的,笔床是寒冷的,两种物象加上诗人的主观感受,将悲凉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依然兰草芳空谷,闻得幽香总鼻酸。”夫人早已香消玉殒,所画兰草却芳香依旧,而“我”只能睹物思人,独自对着旧物黯然神伤。“文具尘生蛛网系,缄封欲启尚迟迟。从今捡点丛残稿,如覩淑毫泼墨时。”尘封的文具久久不忍撤去,上面已结满蜘蛛网,如今捡点残稿,仿佛还能看到夫人挥毫泼墨的样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將这些画稿付之装池,以作留念。全诗内容丰富,描写妻子生前的种种景象与妻子去世后的情景,通过今昔对比、感物怀人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浓郁的悲怆之情,也体现了深婉的伉俪之情。其情感之深沉,意绪之哀凉,“芬芳悱恻,用情有深于元九者”(1858年程庭鹭题诗)。
一件书画藏品能够集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文学价值于一身,是难能可贵的。该册页上盖有多方鉴赏印章— “洁公真赏”和“铁公鉴赏”,分别是常熟著名收藏家“种玉堂”庞洁公和“菱花馆”曹大铁的鉴赏章,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册页的价值。欣赏古人的画作,是与古人的一次心灵的对话。作者以兰花为载体,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情趣、审美与个性。深入研究这件《墨兰册》,让我们读到了画外之意。而如今伊人远去,翰墨犹存,流芳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