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燕
宗教神话题材在陶瓷器上的图案造型,历来占有很大比例,尤其人物题材较为多见,其能够更方便地加入古人的想象与联想,通过对人物气韵的表现,融入神话、历史故事背景,来充分塑造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进而赋予了宗教神话人物丰满与鲜活的形象。神话是抽象的构思,陶瓷是具像的泥火艺术,两者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国陶瓷文化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独特个性。
佛像,佛之形象,是指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雕塑像。瓷器中佛像的出现,最早应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作为明器的谷仓罐即装饰有佛像、飞天等。南宋青釉堆贴佛像变体龙纹魂瓶(图1),瓶身细长呈椭圆形,盖为塔式平顶,颈部绕以变体龙形,腹部以堆塑手法饰佛像一周,虽面部不清,但佛身细长、线条柔美。南宋青白釉堆贴佛像魂瓶(图2),瓶身椭圆形,腹鼓瓶口较大,盖呈塔式莲顶,颈部一圈饰佛像,佛为站姿,双手合十,面目和善。颈部连接腹部处,捏饰一圈莲叶边,佛像站于莲叶之上。谷仓罐,又称为魂瓶,内置谷物糠米,外饰神兽、佛像、亭台楼阁,器型以瓶、罐为主,始于魏晋南北朝,是宋代时多见的随葬器。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德化窑观音坐像(图3),观音为女相,头盘发髻,脸庞饱满,双目微垂,手持经卷,端坐于木台之上。雕像面部刻划传神,尽显慈善安详,手部线条极为细腻精美,衣物刻劃简练潇洒。通体釉色甜美,润白无瑕,堪是德化窑瓷塑佳作。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达磨,为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像常以胡人形象示人,据《洛阳伽蓝记》称他为“波斯国胡人也”,而《续高僧传》则称其“南天竺婆罗门种”。明德化窑达摩像(图4),达摩呈站姿,衣物顺垂,衣纹深而洗练,双手捧卷,双目微阖,表情庄严肃穆。这两座明代德化窑瓷像,质地细腻,色泽光润明亮,雕像神态举止动静分明,相较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显得更为纯净,极其符合雕刻追求单纯美感的佛像雕塑。德化窑始于福建晋江,出产瓷雕与供器,堪称全国制瓷业中的代表品种,尤其是明代德化窑塑像,更是上乘佳造,著名于世。“千佛千面,千面一心”,德化窑在摒弃彩料渲染的基础上,以泥为肉,以釉为肤,通过纯粹的雕刻艺术手法,充分体现出原材料的质地美,将宗教人物庄严、慈善、温柔甚至诙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佛像具有独特的神采风韵。
弥勒佛,又称弥勒尊佛,三世佛之一的未来佛。后秦释僧肇《注维摩诘经》:“弥勒菩萨。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之子。”民间常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的布袋和尚化身像为造型。明珐华弥勒佛像(图5),整器胎体厚重,以珐华装饰技法,上黄、绿二色。佛背靠云山,左脚下垂右脚曲屈,一手扶膝端坐台座之上,袒胸露腹,面善而眉眼笑似弯月,面容衣饰栩栩如生。因弥勒形象亲切可爱,故明清时期常在弥勒身旁搭配五个活泼可爱的童子,在弥勒身上爬上爬下,称为五子闹弥勒,也即“送子弥勒”。
十八罗汉,是由释迦牟尼的弟子而来,佛教经典记载应为十六罗汉加二尊者。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唐末始现十八罗汉,宋代盛行,数目应与中国传统文化喜好不无关系。清影青釉十八罗汉鼻烟壶(图6),底素胎,部分罗汉衣身施影青釉,罗汉集于卷云之上,或袒胸露腹,或正襟危坐。清仿哥窑雕瓷十八罗汉鼻烟壶(图7),底素胎刻划海水纹,以阳刻技法雕十八罗汉并施釉,罗汉五官清晰,形象生动。十八罗汉展示了法界的众生万千相,缘起缘灭,令他们领悟到佛法真谛,他们也是十八味般若人生的代表。
福禄寿三星以群体性出现,在明清时较为盛行。他们的典型形象是:赐福天官(图8、图9中),以吏部高官朝服装束,蟒袍玉带,手持如意,足蹬朝靴,此为福星;禄星(图8、图9左),常作员外郎打扮,手中常怀抱一婴儿;寿星(图8、图9右),广额白须,持杖捧桃,笑容可掬。福神,源于福星。福星即岁星,亦即木星。关于福神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道教演变而来,东汉张陵创立道教,其子张衡传道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主张信徒病后不用服药,只需向三官“请祷”。并宣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角厄。“天官赐福”之说由此而来。其二说法是由汉武帝时杨成而来。《三教搜神大全》卷四中说:“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宫奴玩戏……杨公守郡,以表奏闻,云‘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郡人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也。后天下黎民士庶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禄神也。”禄神源自禄星。禄,指官职。《史记·天官书》云:“文昌宫……六曰司禄。”旧传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亦曰文昌帝君。同福星、寿星一样,禄星也被赋予人格,因常作怀抱小儿或膝下一童子,故又称“送子张仙”。寿星,即南极仙翁。《史记·封禅书》记:秦并天下,“于社亳有……寿星祠。”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这位仙神可使人长寿,故常以鹤发童颜、捧桃持杖形象示人。因寿星更似一位慈祥和善的长者,更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故常单独出现。明德化窑“何朝宗”款寿星像(图10),寿星双手捧膝侧头而睡,身捧一杖(已断)。寿星面目安详,造型诙谐有趣,衣物线条深刻,简练而流畅飘逸,与寿星安睡面容形成一动一静。明代瓷器中的寿星,常以椭圆形高额长头形象为主,至清代寿星头部则圆短些。明万历青花寿星像(图11),头长额满,鼻高眼大,着对襟宽袖长袍端坐于台,白釉地,五官、须、袍边以青花勾勒,器型小巧,瓷质稍显疏松,应是陪葬明器。
《尚书·洪范》中认为五福寿为先,并说:“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民间对于长寿的偶像,除彭祖与专管长寿的寿星外,麻姑也是位流行的女寿仙。据说麻姑成为寿仙,一因其自云:“已见东海三为桑田”。二为西王母生日,麻姑于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酒献于王母,此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形象多为仙女模样,或腾云、驾鹤,或骑鹿,或直身托盘作贡献状。盘中通常有灵芝、美酒、仙桃、佛手等祥瑞物。清代通常以麻姑贺女寿,以南极仙翁贺男寿。清五彩麻姑献寿纹花瓶(图12),瓶身小巧,以五彩在瓶腹绘一寿星及麻姑,麻姑身挽飘带,手中提篮置灵芝仙草。寿星白须高额,手捧寿桃,二人喜笑颜开。与长寿题材相关的瓷器纹饰还有很多,除最为多见的寿星、麻姑、八仙等人物外,让人驻颜长寿的灵芝、仙桃、佛手等药材食物,常与神仙相伴的鹤、鹿、龟等灵物,松、桂、菊等植物,都能引申为长寿之意,亦常与长寿人物相伴出现,增添了画面情趣。
八仙,明朱有燉杂剧《八仙庆寿》中以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韩湘子、徐神翁、吕洞宾为八仙。清青花八仙图花盆(图13),盆周一圈以青花饰图案,图中八仙手中各持法器,前后相望,神情愉悦,各自脚踩朵云行于云间。清乾隆粉彩八仙纹方酒斗(图14),器身呈米斗形,四周以粉彩绘八仙过海图,口边描金,内施粉绿色釉,整体造型小巧,釉色油润,绘制极为精美。因八仙过海是为王母祝寿,故明清常以其作为贺寿题材,在瓷器与绘画中多有出现。吕岩,字洞宾,又名吕纯阳,八仙之一。清曾龙昇造款酱釉吕纯阳像(图15),像手持一拂尘(尘柄已断),身作端坐姿。以酱色釉饰衣袍色,面、手部露胎,唇红,眉、发、须、鞋、拂尘施黑。人像体态匀称,五官严肃逼真。八仙图案在瓷器上的流行,应始于明代。除人物外,八仙手中所持鱼鼓、蒲扇、笏板、花篮、葫芦、笛、荷花、宝剑八种法器,称为“暗八仙”,也是明清彩瓷上常有的装饰。
财神又有文武之分,民间信奉的财神形象,亦有道教演化的神仙人物或者历史人物。文财神,一般以身着蟒袍玉带的文官打扮为主,据传由李诡祖、比干、范蠡而来,武财神则常以道教神明赵公明及武将关公形象为多。清白釉文官坐像(图16),此像通体施白釉,釉质滋润,坐像头戴文官帽,身着官服,腰系蟒带,左手托如意,面容清晰和善。清白釉关公坐像(图17),塑像脸部五官清晰,丹凤眼、卧蚕眉、鼻高耸,唇上下有四孔,应为饰须所用。人物头戴幞巾,身着战袍,正襟而坐,凝眉远望,形象极是威严,应是依三国名将关羽之形所塑。
相较书法、绘画等重于创造的静态艺术而言,瓷器是由生活用具衍生出的工艺品,其使用功能决定了外形、色彩等各项艺术特征,艺术想象空间也被实用功能所限制。宋应星《开工天物》中说:“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人物瓷塑常是陈设品,相较实用瓷器,打破了照顾生活用具功能的制作局限,这就意味着,神佛瓷塑更能发挥塑造者的艺术创造力。因此神佛瓷塑的出现,为雕塑艺术在瓷器上的运用另辟蹊径,进而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人对神的信仰,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民族心理和民間习俗的反映。神话题材作为瓷器上的装饰,最初使用在陪葬的明器上,作为祈求神明赐福的一种心理暗示,后逐渐以装饰、美化的功能出现,至明清成为主要纹饰而被广泛运用。在瓷器纹饰特征的演变中,神话题材由早期的配角最终成为主角,这缘于民间文化的喜好演变,更与华夏大地数千年文明的深厚积累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