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摘要】室内绿化植物栽植装饰是现代家庭的“软装饰”,这种“软装饰”是室内设计陈设布置的必要补充。
【关键词】室内植物 环境营造 创新设计
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息等都离不开环境,环境的质量对人们心理、生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室内布置装饰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及装饰品摆设装饰外,不可缺少具有生命的气息和情趣,使人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感,感到舒适;室内绿化植物栽植装饰是现代家庭的“软装饰”,这种“软装饰”是室内设计陈设布置的必要补充。
一、室内植物选择及栽植
室内空间生态条件有特殊性,即室内环境光照较室外弱、室温较稳定、室内空气较干燥、湿度较室外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较大气略高、通风透气性较差,所以室内绿化装饰的植物大量采用的则是室内观叶植物。观叶植物这类植物具有自然野趣的风韵,在非常讲究而豪华的环境中反而能映现出自然的美,如春羽、海芋、花叶艳山姜、棕竹、蕨类、巴西铁、荷兰铁等,这类植物可创造直接的感官认识;因为色彩地人是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它可以影射人的情绪的变化,使人宁静,或使人振奋。大量的彩斑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色彩丰富,均属于此类型。
此类植物的叶片能呈某种整齐规则的排列形式,从而显出图案性的美。如伞树、马拉巴粟、美丽针葵、鸭脚木、观棠凤梨、龟背竹等。该类植物具有某种优美的形态或奇特的形状,表现为一种美的属性而得到人们的青睐。如琴叶喜林芋、散尾葵、丛生钱尾葵、龟背竹、麒麟尾、变叶木等。这类植物以其茎叶垂悬,自然潇洒,而显出优美姿态和线条变化的美。如吊兰、吊竹梅、常春藤、白粉藤、文竹等。此类植物能依靠其气生根或卷须和吸盘等,缠绕吸附装饰物上,与被吸附物巧妙地结合,形成形态各异的整体。如黄金葛、心叶喜林芋、常春藤、鹿角蕨等。上述具有各种形式美的室内观叶植物只有与室内装饰和整个建筑环境在形式上协调,才能发挥良好的装饰效果。
二、室内植物对环境营造的创新设计
室内绿化装饰方式除要根据植物材料的形态、大小、色彩及生态习性外,还要依据室内空间的大小、光线的强弱和季节变化,以及气氛而定。其装饰方法和形式多样,主要有陈列式、攀附式、懸垂式、壁挂式、栽植式及迷你型观叶植物绿化装饰等。陈列式。陈列式是室内绿化装饰最常用和最普通的装饰方式,包括点式、线式、和片式三种。其中以点式最为常见,即将盆栽植物置于桌面、茶几、柜角、窗台、及墙角,或在室内高空悬挂,构成绿色视点。线式和片式是将一组盆栽植物摆放成一条线或组织成自由式、规则式的片状图形,起到组织室内空间,区分室内不同用途场所的作用,或与家具结合,起到划分范围的作用。攀附式。大厅和餐厅等室内某些区域需要分割时,采用带攀附植物隔离,或带某种条形或图案花纹的栅栏再附以攀附植物与攀附材料在形状、色彩等方面要协调。以使室内空间分割合理、协调、而且实用。吊挂式。在室内较大的空间内,结合天花板、灯具。在窗前、墙角、家具旁吊放有一定体量的阴生悬垂植物,可改善室内人工建筑的生硬线条造成的枯燥单调感,营造生动活泼的空间立体美感,且“占天不占地”,可充分利用空间。这种装饰要使用一种金属中,由具,或塑料吊盆,使之与所配材料 有机结占,以取得意外的装饰效果。壁挂式。室内墙壁的美化绿化,也深受人们的欢迎。壁挂式有挂壁悬垂法、挂壁摆设法、嵌壁法和开窗法。预先在赶墙上设置局部凹凸不平的墙面和壁洞,供放置盆栽植物;或在靠墙地面放置花盆,或砌种植槽,然后种上攀附植物,使其沿墙面生长,形成室内局部绿色的空间;或在墙壁上设立支架,在不占用地的情况一放置花盆,以丰富空间。采用这种装饰方法时,应主要考虑植物姿态和色彩。以悬垂攀附植物材料最为常用,其它类型植物材料也常使用。栽植式。这种装饰方法多用于室内花园及室内大厅堂有充分空间的场所。栽植时,多采用自然式,即平面聚散相依、疏密有致,并使乔灌木及草本植物和地被植物组成层次,注重姿态、色彩的协调搭配,适当注意采用室内观叶植物的色彩来丰富景观画面;同时考虑与山石、水景组合成景,模拟大自然的景观,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感。迷你型。这种装饰方式在欧美、日本等地极为盛行。其基本形态乃源自插花手法,利用迷你型观叶植物配植在不同容器内,摆置或悬吊在室内适宜的场所,或作为礼品赠送他人。这种装饰法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达到功能性的绿化与美化,也就是说,在布置时,要考虑室内观叶植物如何与生活空间内的环境、家具、日常用品等相搭配,使装饰植物材料与其环境、生态等因素高度统一。其应用方式主要有迷你吊钵、迷你花房、迷你庭园等。
【参考文献】
[1]室内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姚鹏,南京林业大学,2006;
[2]广州市室内植物种类及应用状况调查,余倩霞、莫楚欣、徐志强、庄雪影,广东农业科学,2013.17;
[3]长沙酒店室内植物景观营造探讨,谢荣,湖南农业大学,2009;
[4]别墅室内植物景观设计研究,虞甜甜,昆明理工大学,2013;
[5]浅谈室内植物的栽培及养护管理,李子和,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1;
[6]室内植物应用研究发展动态,任俐、岳桦,森林工程,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