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惠 林云
摘 要:常熟作为江苏省县级市中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然而在代表城市外部形象的公交候车亭规划设计中,却出现公交候车亭千篇一律的现象,抹杀了常熟的个性特色。通过对常熟地域文化特色的系统分析,并结合现状问题,从地域文化符号的提炼到宏观的整体规划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并运用于公交候车亭的设计实践中。
关键词:常熟地域文化;公共候车亭;符号;创新设计
[基金资助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SJB570)阶段性成果;常熟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点资助课题(WK1546)研究成果]
城市公交候车亭不仅是城市外部环境的功能性设施,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与舒适的候车环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或一个社区的公共形象。因此本课题以常熟地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然文化、红色文化、古琴文化、藏书文化、现代服装文化的考察,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城区的文化特色,提取应用公交候车亭设计的地域文化符号,探讨地域文化体现的方法与思路,为常熟公交候车亭特色设计提供依据。
一、常熟地域文化特征
(一)山水一体的自然文化
常熟属太湖平原水网地区, 全市水域面积约为262265.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31%,虞山一峰独秀,构成了常熟山景的主体,古城墙依山而建,尚湖镶嵌其中,山、水、城紧密相连,形成了“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城市形态。明代文征明有诗云“虞山宛转带层城,正抱幽人旧草亭”,吴讷赞道“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沈玄来常熟时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诗句。悠久的历史,名人的吟诵,加上山水一体的古城风貌,构成了常熟地域文化不可替代的典型特征。
(二)深入人心的红色文化
常熟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以常熟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及锡澄虞抗日游击根据地,留下了革命先辈们宝贵的革命遗迹。常熟的红色文化以沙家浜景区为集中展示区域,现代京剧《沙家浜》、沪剧《芦荡火种》都取材于此。另外,梅李乡塘桥村抗日自卫武装成立旧址、梅李李建模烈士故居以及常熟市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也都是常熟红色文化的展示地,是对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近年来,沙家浜景区作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红色文化的充分挖掘,使得常熟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三)历史悠久的古琴文化
明末清初,著名古琴大家严天池开创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虞山琴派,此后几百年间,虞山琴派名家辈出,并以其“博大平和、清微淡远”的琴风和杰出的理论建树,影响了国内众多琴派。自2001年起至今,常熟相继建成“虞山派古琴艺术馆”“虞山古琴工作室”“古琴研究协会”“中国古琴江南保护基地”,并荣获亚太地区“古琴之乡”。2011 年,常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非遗——古琴艺术重要保护地区”的称号。
(四)独具一格的藏书文化
常熟作为苏州的地级市,素称文学之邦,私家藏书、刻书代有相传,有着“私家藏书甲天下”的美誉。常熟藏书有着四百多年的经历,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元明时期发展成熟,到清代,到达藏书的鼎盛阶段,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藏书家。1910 年,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中记载,全国藏书家共有 691人,其中常熟人有 73人。 据统计,中国历代藏书家最多的10个县市中,苏州位居首位,有268位藏书家。由此可见,常熟在藏书、刻书风气之盛,成家数者之多。常熟有全国一流水准的藏书家和藏书楼,仅次于苏州、杭州,居全国第三。常熟成为明清时期私人藏书中心地之一,被誉为“藏书之乡”。
二、常熟公交候车亭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部分设计形式单一乏味,未能有效挖掘和利用常熟地域文化特色
常熟市共有九个行政镇,两个街道办,其中市区(虞山镇)又分七个行政管理区,九个镇、七个管理区各自有其独特的主体文化,如虞山镇的山水一体的古城文化、碧溪新区的藏书文化、沙家浜镇和梅李镇的红色文化以及虞山镇莫城管理区的现代服装文化等;但各区的公交候车亭的造型大同小异,“现代化”的钢结构的公交候车亭及其“极简”的造型,给人以简陋、冷冰的感觉,单一的设计形式,欠缺文化内涵,令作品乏味,其设计本身的艺术性和文化表现力差,有损常熟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并且与我国其他城市公交候车亭极其相似甚至是雷同,出现千亭一面的现象,缺少了常熟的地域文化特色。
目前常熟市政府已经着手对藏书文化、红色文化、古琴文化进行初步地开发与保护,并对相关的建筑环境进行适当地修复与利用,但针对具体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性保护的工作进展甚微,尤其是对其艺术特色的提炼与应用仅处于初级阶段。盲目的地域文化的开发,导致文化符号的堆砌及文化内涵的偏离与缺失。
(二)个别设计存在违背地域化现象
公交候车亭的设置是为行人提供一个遮风避雨的候车环境,同时也是展示所在城市文化和生活品质的一扇窗口。然而目前常熟市除老城区公交候车亭在2014年进行了设计提升有所改观外,大部分公交候车亭因设计陈旧及后期维护不到位,导致公交候车亭破旧不堪,难以与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的常熟市的整体形象相匹配,且公交候车亭的设计风格与常熟市的地域文化是不吻合的,甚至是相背离的。典型案例是位于莫城管理区的公交站台,造型简单,采用了简易的钢结构加玻璃材料拼接的方式,与尚湖区以山水一体闻名于世的风景区的造型无异,且站台体量微小,与该区域因服装产业而出现的巨大的人流量不符;透明玻璃材质的遮阳雨棚与常熟冬季阴冷、夏季炎热多雨的地域特色气候不符,只能沦为城市空间中“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品。
(三)缺乏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意向不够
从目前常熟公交候车亭的形式单一、不具有地域特色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地域文化与人的心理差异上都反映了常熟公交候车亭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环境——欠缺内涵又不能与时俱进。归根结底,源于缺少整体的规划和设计意向,没有从地域特色彰显的角度去深度分析公交候车亭的形象设计。
三、具有常熟地域文化特色的公交候车亭设计思路探索
(一)以文化分区的设计理念对公交候车亭进行整体规划
在对常熟城市的文化格局进行详细调研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区域的代表性文化特征,结合城市整体文化规划,提出根据不同文化特征进行文化分区的设计理念。如在文化区域的划分上可以借鉴苏州城区文化总体规划及其在公交候车亭的表达,可以将常熟市分为虞山镇老城文化区,并将其细分为方塔管理区的山水一体的古城文化区、莫城管理区的服装文化区;沙家浜镇深入人心的红色文化区;碧溪街道藏书文化区以及以高、新、尖科技建设的东南街道新城文化区等;以文化主题为设计方向将使得城市公交候车亭真正成为展示城市文化形象的窗口。
(二)深挖常熟地域文化特色,提取地域文化符号——以碧溪街道藏书文化区为例
常熟藏书文化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有着“私家藏书甲天下”的美誉,且有着全国一流水准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常熟沦陷,大部分私家藏书均遭巨劫已是无法统计。现今留存于世的藏书楼已屈指可数,但大部分都集中分布在碧溪街道,因此藏书文化宜是碧溪街道区的主体文化,对其进行详细调研和梳理,从藏书文化精神特征、藏书楼的风格样式提取可利用的设计符号应用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
1.藏书楼建筑符号及其空间格局
常熟市藏书楼遗址数量较多,仅可考证的就多达37处,现已恢复毛晋的汲古阁、瞿氏的铁琴铜剑楼、赵琦美的脉望馆、钱谦益的绛云楼。其建筑风格样式具有典型的江南建筑特色,粉墙黛瓦的色彩,建筑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室内梁架以适量的雕刻并涂以栗、褐、灰等色,外部木构架涂以黑、墨绿等色,与整体建筑的黑白灰色调相协调,室内空间被罩、槅扇、屏门等自由分隔,使得空间隔而不断,灵活多变。
碧溪街道的铁琴铜剑楼是坐北朝南,共四进,且满足中轴对称,第一进大门落在中轴线上,第二进为“敦裕堂”,仅第三、四两进的二层为藏书之用,楼下分别是读书处和家祠。建筑均为三楹回式楼房,中有小天井相隔,楼结构为垂檐硬山造,用叠落山墙,江南呼为马头墙。下檐施撑拱,雕有精巧的夔龙纹,装饰显示了苏南一带的建筑风格。
2.藏书形式的符号提取
由于所藏书的品种、年代和类型的不同,其展现出多种藏书形式,比较常见的是书架放置,其次是容器放置。由于书的印刷材质的不同,表现出纸质书、竹简书、绢帛书,储藏形式是堆叠、平铺、卷收,这些形态都可以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
(三)地域文化的设计体现
1.造型
先从藏书形式与书卷样式上找灵感,并经过抽象化处理后作为候车亭框架,作拱形框架,圆形的轴承分别化作座椅和垃圾箱,上面有线条装饰,线条感较强,达到形神共融。同时提取铁琴铜剑藏书楼的建筑符号元素:分割空间的罩、槅扇、屏门、花窗等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细化后用作公交候车亭的墙面装饰,免去了人们“欲赏花窗,须去园林”的麻烦。无论远看近看,都有不一样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
2.色彩
建筑的“粉墙黛瓦”和古老书卷的暗黄色可以作为当下公交候车亭的色彩设计的依据,鉴于“粉墙黛瓦”已经被当代设计无数次应用,本次公交候车亭从书卷的纸黄色出发将其与新型材料结合,使其与城市环境相互融合。整体暗黄色简洁的弧形框架,使得原先造型普通的候车亭立刻变得有趣味起来。
3.材料
在材料选择上,除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要考虑乡土材料的应用,常熟市碧溪街道的公交候车亭运用了钢结构材料做出卷轴样式的效果,或是现代材料与技术的叠加让设计作品既体现地域特色又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四、结语
从整体规划的角度,分析不同城区的文化特色,提取应用公交候车亭设计的地域文化符号,探讨地域文化体现的方法与思路,为常熟公交候车亭特色设计提供设计依据。
通过对常熟城市公交候车亭地域特色设计的探讨,提出了如何将地域特色语言与城市文化语言融入到公交候车亭的设计中的方法和思路,希望对我国城市公交候车亭的地域特色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具体总结如下:
1.深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搜集并提取地域文化资料;
2.对所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转换,转换为设计语言符号;
3.对地域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段金娟.地域文化元素在公共设施设计中的应用——以北京为例[J].装饰,2013,(07).
[2]陈其弟.苏州藏书楼[J].中国地方志.2010,(08).
[3]孟晓惠,王丹,何琦.城市公交候车亭设计中的地域文化传承研究——以常熟市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04).
[4]孟晓惠,季嘉龙,徐进.地域性文化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模式研究[J].科教文化,2012,(12).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