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摘 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心理健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国家、社会未来的发展水平,同时儿童心理是否健全会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阶段的行为障碍突出的表现在“说谎”和“不能和儿童友好相处”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关注;幼儿;行为障碍;呵护;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1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现象,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说谎”——学前期儿童表现出的一种常见现象,困扰着许许多多的老师和家长。分析儿童说谎行为要从年龄和心理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即从意识和无意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无意识说谎
这种说谎类型主要指说谎者没有什么筹划,也没有什么目的,而是把某些幻想或错觉当成现实向人述说。如:我班里有一个小朋友说:“我妈妈是白雪公主”;“我爸爸开的桑塔纳车有10个轮子等等。”这类说谎是由于幼儿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关系,自己想象中的事实与真正的事实混淆在一起,把想象当作现实。另外还有一种“遗忘”,对经历过的事情张冠李戴,记忆不准确,造成说话不真实。如:儿童节那天,妈妈给小芳买了一条新裙子,几天之后,她跟别人说的时候,却说裙子是爸爸给她买的。
(二)有意识说谎
这种类型的说谎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编制的谎言,以掩盖事实真相而自我保护、满足愿望。有意说谎也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1、动机是积极的有意说谎。我们平时提到的“善意的谎言”,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成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他们会用说谎的方式取悦于父母或同伴。如:宝宝摔倒了,但为了让妈妈夸他勇敢,却说:“我一点都不痛”。
2、动机是消极的有意说谎。这是一种说谎行为,性质是十分恶劣的,对儿童以后的人生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如:宝宝为了让妈妈周末带他出去玩,故意夸大自己在幼儿园的良好表现,甚至为了突出自己而贬低别的小朋友。
透过对说谎现象的简单剖析,我们可以看到:说谎有内容和性质的区分,所以应区分对待说谎的孩子。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七岁以下儿童很难区分想象和现实的界限,经常将二者相混淆,幼儿常表现出言无其物,不着边际的现象,无意说谎是典型的例子,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老师只要帮助他分辨事实即可,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消除。但是,对待有意说谎的孩子就没那么容易,简单列举以下几种措施:
(1)创设民主和宽松的教育环境。儿童说谎,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家长的严格要求有关。如果教师责备过多,惩罚过多,儿童就会为躲避批评、惩罚而说谎。因此要防止幼儿说谎,在教育方法上要做到爱而不溺,教而有方。
(2)刨根问底,挖出事实真相。当着儿童的面,追究到底的决心。不过在追查事实真相之前,应单独与儿童谈话以便了解他说谎的动机和方式,内容选择的过程,并再次给儿童机会考虑说辞。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态度一定要明确,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怎么做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3)允许孩子申辩。有些家长喜欢俯首帖耳“听话”的孩子,家长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出现偏差,就会不分青红皂白的训斥,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悦诚服,还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为其说谎埋下种子。
二、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促进心理健康。
我们要鼓励和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因为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会交往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在班里经常听到孩子在议论,某某很讨厌,我不想和他玩……这都是行为有障碍的孩子,原因是没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如:在自由活动时,有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引起其他小朋友的骚动,投来拒斥的目光;有的孩子躲在一边不动声色;也有的孩子闲来无事,东瞧瞧,西望望,不知如何是好。
(一)关注被忽视的孩子。
上文中提到的躲在角落里不动声色的孩子,我们可能因为他不哭不闹,不影响其他孩子而不去理会他,任其自然,久而久之这些孩子成了被忽视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变的胆怯、内向、不合群、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对这样的孩子要有意识的提到他,制造机会让他与孩子们交往,慢慢的让他有几个玩伴,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们消除行为障碍。
(二)关注被拒斥的孩子。
哪个班里都有几个不被大家喜欢的孩子,分析这些孩子的特点,大多数是自私、任性、攻击性强的孩子。由于他们经常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甚至与小朋友打架,所以不被小朋友喜欢。孩子在家以“自我为中心”,到幼儿园里也很难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所以教师有责任与家长沟通一起關注这些孩子,使他们能融入到集体当中。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孩子的行为,用专业的理论研究孩子的心理,春风化雨般的化解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润物无声的帮助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观念,力求让孩子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