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善用文本价值

2015-06-11 05:53向爱平
语文建设 2015年5期
关键词:廉颇蔺相如价值

向爱平

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是非常关键的两个因素。那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教学的处理,会给教学效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我以《将相和》的文本解读和教学处理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将相和》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篇小学语文传统课文。我们先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对教师教学影响最大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本文解读和教学处理的建议。《教师教学用书》是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文本的,一是教材简说,二是词句解析。从教学的实际来看,又以教材简说对教师理解文本和处理教学的影响最大。教材简说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解读:一是整体介绍本文内容,包括出处、主要讲述的历史事件和主题;二是围绕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的活动轨迹,对本文的结构和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解读;三是具体评析本文两个人物

形象。[1]

在从三个方面对本文进行解读后,简要说明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教学处理的建议,即“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把握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综合上述分析,《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者将《将相和》一文解读的重点放在文本的内容、结构和人物形象上。因为有了这样的解读,所以,教学处理的建议也放在了引导学生对人物的认识以及对内容的理解上。在这样的引领下,教师教学时用2至3个课时把学生带到故事中去,体会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质。这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路子,而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在这样教。这样教,最大的成功是什么?就是学生读完课文后,理解了故事内容,记住了人物的“品质代号”,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有勇有谋、英勇善战、心胸狭窄、知错就改等。诚然,对历史故事之类文本的教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是必需的。问题在于,难道学生阅读本文后仅仅就是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此而已吗?学生还应不应该有其他方面的收获,比如语言运用、学习方法、人生思考等。从这个角度看,传统教学处理的“最大成功”,恰恰是当今学生语文学习发展需要的“最大悲哀”。

那么,对《将相和》一文还有没有其他的解读和教学处理方式?回答是肯定的。

特级教师刘仁增认为,教学《将相和》,如果仅仅满足于分析和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学生自己读几遍文章就会知道,何须教师传授呢?倘如此,课堂教学的价值何在?他认为,《将相和》的教学要透过人物的形象描写,去领略作者如何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怎样去领略刻画人物的高超艺术?一是典型事件的精心选择,二是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三是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四是“背面敷粉”的描写技巧,五是反衬写法的独到运用。[2]十分明显,刘老师是从写作角度来解读文本的。他的教学处理也自然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上。

我也曾经多次教过《将相和》一文。在经历了“抓住人物特点分析不放手”的教学痛苦后,我开始对本文进行新的解读和教学思考,以求有所突破。

对文本的解读,我主要从文本的价值入手。作为讲述历史故事的經典文章,它的价值肯定不止于故事的前因后果和两个人物形象。那么,这篇文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其一,本文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将相和》虽然是经过改写的现代文,但在写作艺术上基本传承了原作的文学创作风格。正如前文刘仁增老师所说的那样,全文典型事件的精心选择、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背面敷粉”的描写技巧、反衬写法的独到运用等,都表现出了高超的文学创作艺术。尤其是在对“将”“相”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中,紧紧抓住人物的特征,让人物的形象凸显于纸上,确实做到了栩栩如生。以此来看,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将相和》定位于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的组合,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散文来看待,要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

其二,本文所具有的语文学习训练价值。十分明显,教材选编《将相和》一文是来供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理解文本内容,认识人物特点,这只是本文语文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内容,但绝对不是全部内容。本文的语文学习训练价值还表现在语言学习上:一是语言积累的训练价值,文中有很多成语,除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还有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等;二是口头语言的训练价值,文中三个历史事件本身就是讲故事的好题材,而且自古以来就是流传于民间的脍炙人口的名故事,可以就事件讲三个小故事,也可以就人物讲整个大故事,口头语言的训练价值显而易见;三是书面语言的训练价值,文中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行动描写极具个性,正是一些生动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学习把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写得生动起来,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这就是书面语言的训练价值。

其三,本文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现代文。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原著不是仅为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物描写来表现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也是司马迁作《史记》的成功之处。《将相和》主要根据《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前半部分进行改写。当时,秦国正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兼并六国的战争,而此时秦正准备集中力量对付楚国。因为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在赵国起着十分重要的军事作用,赵国在六国当中居于强国,秦未敢轻易对赵国用兵。这种客观情况,使蔺相如的两次外交活动具有了胜利的可能条件。在这段历史中,我们不能轻易肯定蔺相如的作用,也不能轻易否定廉颇的地位。

其四,本文所具有的思想价值。首先,《将相和》的故事紧紧围绕“和”与“不和”展开,将相“不和”的原因是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于廉颇之上;将相“和”的原因是二人共同的爱国思想:将相不和,赵国危矣!这对我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很好的借鉴与启迪。其次,廉颇和蔺相如两个历史人物之间所发生的故事,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与其说蔺相如是智勇双全,不如说蔺相如是“智慧人生”;廉颇作为一员武将,在“勇”字上值得后人称道,而他后来客死他乡的结局,则让后人禁不住唏嘘。两个历史人物虽然共同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人生结局则完全不一样。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人生价值观,给今天的人们不无深刻的启迪。

教学处理要善于利用文本价值。在对《将相和》进行了上述解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有价值的语文学习,做出了如下教学处理。

学习目标:读懂课文,认识人物,明白历史,积累语言,感悟人生。

指导要点:

一、交流预习

围绕课后思考题,交流课前自读的情况。

二、引导深读

1.读懂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三个故事。

2.认识人物

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3.明白历史

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这个时期于中国有什么意义?

4.学习语言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得好?为什么?

5.读讲故事

(1)围绕“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历史事件来讲故事。

(2)围绕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来讲故事。

6.感悟人生

從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你学习到哪些做人的道理?

三、读书小结

1.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读完课文你还准备做什么?

这样处理教学,就完全把语文学习活动从人物特点的分析上解脱出来,从纠缠不休的内容理解中解放出来,拓展了学生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展开了一段开放而有效的语文学习之旅。

教学过程中,在“感悟人生”环节,有一个至今不能让我忘怀的片段: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一个优点值得我学习。

师:是什么优点呢?

生:蔺相如是一个做事很稳重的人。

(我立刻意识到,孩子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了,他的这一理解与众不同。)

师:为什么?

生:请同学们看“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这一句,通过这个“想”字,我发现蔺相如很值得我学习。在赵王请他去赵国时,他没有立刻答应就去,而是先想了一会儿,才答应去。这说明蔺相如做事不慌张,很稳重,遇事先思考。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

这篇课文我读过很多遍,教过很多次,但是,我从来没有关注过这个“想”字,更没有从这个“想”字中得到人生智慧。今天,这个学生告诉了我!为什么我先前的数次教学都没有遇到这样的“精彩”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我在解读文本和进行教学处理时,始终抓住人物特点不放手,而且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蔺相如就是“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人,廉颇就是“英勇善战”“知错就改”的人。在这种定式思维中,学生的思维灵性被抹杀掉了。

综合上述对《将相和》一文的三种解读和教学处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成功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失败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而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文本解读决定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显然,对怎样解读文本、怎样处理教学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用有价值的文本解读,换来有价值的教学处理;用有价值的教学处理,换来学生有价值的阅读。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91.

[2]刘仁增.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255~263.

猜你喜欢
廉颇蔺相如价值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负荆请罪
大粮积雪 谁解老将廉颇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负荆请罪
廉颇并非真英雄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