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晶 张本效
[摘要]古村落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存的古村落多多少少都受到了破坏或是改变,而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也因为时代关系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同时古村落本身也面临着不断发展的压力。发展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古村落几乎全面濒危。古村落的保护已经迫在眉捷。通过宏村的案例,对如何进行古村落和历史文化的保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古村落;传统文化;保护
1.引言
古村落是有幸保存下来的古代村落,但并不是所有的古代村落都是今天所说的“古村落”。古村落的形成是由地理环境、文化观念、经济基础以及宗族礼制、社会习俗、民间艺术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产物,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劫难,更显弥足珍贵。俄国作家果戈理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传统古村落,无疑就是一群会说话的建筑。踱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街,置身于古厝的深宅大院,抑或滞足于庄严肃穆的宗族祠堂前,一处处历史感极强的现场,总会让现代人产生些许穿越感。那些古朴的建筑群,既渗透着个体生活史,也记载着风云际会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这种历百年、千年而不变的历史质感,是不可复制的,一旦毁坏,修缮技术再高明,也恢复不了那种历史感。”
2.宏村的概况
宏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黟县东北部约7公里处,北临黄山山麓,村落面积19.11公顷,整个村依山伴水而建,村后以青山为屏障,可挡北面来风,既无山洪暴发冲击之危机,又有仰视山色泉声之乐。始建于北宋,八九百年前的建村者便有先建水系后依水系而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它有了水一样的灵性,这也正是它比其他徽派建筑的村落更具魅力的原因。它更是具有传统聚落发展过程中时间累积性这一基本特点,是徽州古村落的典型代表。
2.宏村的历史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村落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文化象征的形象符号,在空间和时间的完美结合中,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人文观念。
2.1风水
自古以来,住宅风水都受到一定的重视。风水信仰从宋代开始已经在徽州地区广为流传,到明代达到高潮。至今还流传着一句俗语,“女人是扬州的美,风水是徽州的好”。徽州是被公认的风水宝地。宏村作为明清徽州民居建筑中保存最好、特色鲜明的村落,充分反映了风水与民居的密切关系。宏村整体的建设就是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它的朝向、地点、布局以及外观都是受风水这一思想都影响。宏村的水系设计是独具匠心的,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从而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
2.2礼制文化
在徽州,古祠堂是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宗族文明的表征,代表了中华礼制文化传承的历史。宏村的民居空间结构中最活跃的是典型的天井模式为主。每家每户都有天井,其平面空间布局典型模式是:以天井为核心,外围封闭,内部开敞,正房多敞向天井的三合院模式。相对于外部空间,它是一个独立的空间,明显突出了儒教文化,显现出了等级尊卑的观念。由此可见,等级制度在建筑形制和空间上得到极大的注重和追求。它除了体现文化内涵外,还有通风、采光等效果,大大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2.3人文历史
宏村是以汪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汪氏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科场上的成功得到了显著声望。现今可以看见的村子里最重要的建筑汪家总祠乐叙堂,那些高墙阔门的大宅是专供族中辈份最高,地位最显赫的人住的。祠堂是规模最宏大的建筑,是村落空间形态的核心,体现了宗族制度下的影响。也是因为汪氏家族在科场上的成功,带领了汪氏族人读书应考,而且还有经商的传统。其家族势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3.问题的提出
如今,由于宏村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带动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宏村由最初的农业产业转向旅游业,旅游業因此发展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当然,在旅游业的发展下,当地的经济迅速增长,居民的收入也因此增加,但是在走向旅游业的发展中,越走越偏,忽略了原本的文化资源,只注重了经济收入。
“文化空巢”在古村落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仅仅把建筑当作了传统文化的表现,而忽视了文化的真正内涵。例如人们会将古家具由文物贩子收购倒卖,古村落就只剩下一个徒具其表的空壳。或者对外墙的修复过程中参杂了太多现代化元素,或者在建设商业店铺开发时,使其变质,破坏了原有的风貌,失去了古村落的文化延续性。现代村民更是认为老建筑是一种土,他们追求现代化建筑,造成盲目得将旧房拆了再建,完全失去了传统文化内涵,仅仅是一些西式的建筑。
如今的宏村让人觉得商业气息太浓厚,古村落本身已经没有了当地居民原生态的生活,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原来的居民纷纷外迁,民居成为商铺和客栈,古村落变成了一种商业的布景,这虽然不能说与历史保护背道而驰,但也没有保护古村落的真正内涵。人们对传统文化对保护意识模糊,导致“千村一面”的现象,让历史古村落呈现出没文化的局面。
另外,盲目地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大量的游客涌入,古村落的旅游承受能力将不堪重负,对古村落的生态环境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在街道上甚至可以看见垃圾的堆放,游客多垃圾也就变得随处可见,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薄弱。比如大型停车场就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古朴的乡风民俗在追求经济效益下被破坏的体无完肤。
再者,古村落的维护缺乏资金的投入,换种方式,也可以说是政府的不重视,保护的意识还未达到一定的意识。在维护过程中往往是破坏了古村落的整体性。有限的资金投入对于保护古建筑古村落只是杯水车薪。
4.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古村落保护和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古村落又不完全等同于古文物,因为它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是动态的,所以保护古村落要以人为本,要在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上进行整体保护。不仅要在外观保护上取得一定的成绩,还要注重内在的文化内涵。
4.1加强文化的保护意识
宏村在开发利用时,要注重“度”的掌握。不仅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开发商的认知,更是文化拥有者即当地村民的义务。现代社会与以前相比传播能力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掌握好舆论传播的方法,增强他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祖宗遗留下的文化是金钱所换不来的,要树立“自珍”的意识,防止出现自毁现象,要积极地引导居民和决策者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积极加入保护工作中来,将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同济大学教授、著名古建保护专家阮仪三表示我们需要民间的实际行动。在欧美国家还有亚洲的日本,在古建筑保护和城市规划上,民间的力量是相当大的,很多地方都超过政府保护的份额,因为房子在他们那里属于私产。文物保护的氛围上去了,自然会推动文物保护的发展。我认为文物保护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什么遗产最终都会消亡,但在保护的过程中,动员了公众的人文情怀和公民责任,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法律体系对其进行约束。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其行为进行监督,让居民逐渐在保护中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行为。另外,要强烈扼制开发商得过度开发,肆意得增加违背原本文化以外的商业活动。保证其原真性原则。
4.2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该做好宏村的规划,确保现今保存下来的东西不再被继续破坏。加强规划人员的整体水平,增加专业性人才进行规划保护修复工作,应该在规划中全面考虑到村落的传统文化,突出村落的传统特色。严厉打击私自在古村落居民区域内盖违章建筑的行为,同时为了消除安全隐患,整治古村落的各种障碍物。若有条件,最大限度的改善古村落的交通。同时在对古村落修复中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维修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村落传统的村落布局,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修复坑坑洼洼的道路, 完善供水建设工程, 缓解遗产地供水的矛盾,达到整体性原则。 阮仪山在演讲中提到了最近成龙购徽派民居送给新加坡一事。在他看来,将古建拆了,在别处组装重建的做法,固然保护了建筑的“真实性”——本来真实的面貌,却破坏了古建原有的环境。
4.3加强人居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解决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带来的一些列问题,需要控制景区的游客人数,维持古村落原有的传统人居环境。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对于游客乱扔垃圾行为要有相对政策来约束,比如对其进行罚款等手段控制环境的破坏。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一方面,村落应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另一方面,增加垃圾箱的数目并定时进行清理,彻底改变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状。另外,当地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染也要及时妥善的处理好,生活污水的排放要做到位,不能任由其蔓延,要加大力度加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保证其永续性原则。
4.4政府应该注视社会力量参与
我们看到古村落的旅游商业开发对于古村落生活的改善有切实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在不破坏古村落原有文化风貌作为开发。这样也可以调动村民的保护积极性。政府在明确自己的保护责任主体地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鼓励和号召社会力量进来,建立专门的保护资金筹集小组,将这笔额外的资金更好地投入到保护当中来。政府在保证社会参与时:一是需要在组织结构上加以完善,即依靠相应的组织结构,为实现政府职能提供有效平台,这种组织,一方面包括新建机构,或者重塑原有的政府机构,理顺各部门间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决策、指挥、管理、协调、监督、控制等的一系列职能;另一方面要广泛吸纳专业人才的加入,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专业性,因此,需要建立专业的咨询机构,需要学术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二是需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做好社會宣传和动员工作,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环境,将人民群众的文化还给人民,让中国的民间传统文化重新回到人民中去,继续在生活中汲取养料,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具有活态流变性的民间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地不断发展下去。
5.结语
从宏村的案例可以看出,保护好原有的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等,人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历史的产物,当然不能照搬全抄,比如风水理论,不可否认,其中有一定的迷信成分,但是它是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积累,我们应该通过完美结合,通过一定的格局让生态、历史、文化有机的结合,使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居住得赏心悦目。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植所在,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体。总之,古村落的文化保护是一项极具挑战性而又艰辛、紧迫、意义深远的工作,需要我们发挥所有力量,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要统一考虑,相互协调,避免“自然对立”和“除旧更新”。要特别珍惜形态经典、文化独特的古村落,还要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人与环境和谐,民族文化多样的特点。要根据每个村落的情况,从村落的文化、自然环境、民族风俗出发,对传统村落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多样性、合理性开发和永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姚钰.世界文化遗产宏村-解析宏村空间形态发展结构因素.东南文化,2005,187(5):48-50
[2]韩妤齐.宏村-古村落水系、建筑景观及其人文背景的考察与重构保护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6.6(1):55-58
[3]徐红罡.从“原真性”实践反思中国遗产保护-以宏村为例,2012,123(1):107-112
[4]陆林.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与营造.黄山学院学报,2005.10,7(5):5-8
[5]钱国祥.明清宏村汪氏家族与地方社会.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36(4):431-435
[6]祖健.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华东示范大学,2002,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