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县域支行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措施研究

2015-06-11 04:07韩朝阳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韩朝阳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将引致县域地区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的大量增加,并带来县域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县域金融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作为县域主流银行,农行必须把握市场先机,依托县域金融业务的领先地位和专业化经营优势,改进经营机制和业务流程,构建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新模式。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新型城镇化的市场机遇和风险点,分析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优势和困难,为县域支行更好地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思路与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行;县域支行;新型城镇化

一、县域支行在新型城镇化中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纳入建设“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与此同时,新一届政府更加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列入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当前,新一轮城镇化国家规划正在制定当中,各级政府都把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城镇化在推进国民经济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对金融的需求将逐步放大,对金融发展的带动作用也将逐步体现。可以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县域必将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蓝海”,而谁抓住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机遇,谁就将赢得战略先机。

城镇化的重点在县域,作为县域金融的主力军,农行必须把握机遇,研究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探寻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和配套措施,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优质金融服务的同时,巩固和提升县域金融主流银行地位。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机遇和风险点

新型城镇化实际上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元结构”发展问题的历史选择。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县域工业化和农民市民化趋势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政府直接投资或以财政担保融资的方式已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为金融机构的介入带来了新的机遇。

1、农业现代化

十八大提出农业现代化概念,并作为“新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化”是一个整体系统,相互协调,其中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相辅相成。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够有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2、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必然意味着人员、产业和资源的集中,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完善的生活服务功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也为县域农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供水、供电、路网、污水处理等市政工程和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这类工程一般有政府担保和政策倾斜,且收益较为确定。二是商品房开发、旧城改造、安置房和新农居点建设等住宅开发项目。对于县域农行来说,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信贷合作;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新市民”的购房金融需求。

3、县域工业化

人口的增加和地域面积的扩大是城镇化建设的结果,产业发展才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当前,产业立镇、产业兴镇的理念更加牢固,各地均依托本地优势和特色资源,主动承接城市产业功能转移,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而这也正是县域金融机构最大的机遇:一是城镇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和个私企业是城镇化的经济细胞,而它们对于资金需求也往往最为迫切。县域农行应拓展业务空间,将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需要的、富有成长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二是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集聚区,以及县域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等工业化重点发展和集中区域。

三、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优势与困难

(一)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优势

1、经营战略定位契合新型城镇化发展

农行自成立以来就长期承担并垄断着县域金融服务,雖然农业政策性业务和农信社先后从农行体系中剥离,但目前农行仍以打造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现代商业银行为战略定位,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唯一以面向“三农”为服务宗旨的银行。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农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显著的市场优势。而新型城镇化发展与农行发挥城乡联动优势、打造城乡一体化经营平台的差异化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农行在参与城镇化进程中更加容易获得认同。

2、网点数量和资源优势明显

在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农行拥有的网点和人员数量最多、经营机构最为下沉,至2012年末,农行拥有遍布全国城乡的2.3万余家分支机构,45万余名工作人员,其中,县域网点1.2万余家,员工21万余人。相对而言,拥有庞大服务网络和客户群体、在县域市场精耕细作的农行,在信息获取和人脉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更有利于城镇化业务的开展。

3、产品和项目经验丰富

基于地域分布、人才储备、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农行的业务类型也相对较为全面。尤其是在县域业务和支农服务方面,农行具有丰富的产品体系和业务经验,并成立有三农金融部,专门负责县域业务管理。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困难与不足

1、借款主体与融资准入问题

一是融资准入问题。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通常由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承办,主要通过投融资平台方式介入项目。近年来,银监会加强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明确表态原则上不再新增平台贷款,从而造成政府和银行均有意向但无法对接。二是项目资本金问题。政府融资平台资金一般较为缺乏,由于项目前期尚未产生经营性现金流或由于财政资金的滞后性,平台往往需要通过融资解决先期建设资金,但项目资本金达不到规定比例银行又无法提供融资。三是担保能力问题。由于城镇化项目土地性质为国有划拨或集体土地,借款主体一般无抵押资产,无法落实有效担保,项目建设“四证”不完备,各项因素均不利于农行对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

2、产品创新与对接问题

由于城镇化建设项目具有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回报时间晚等特点,农行目前的项目贷款无法与项目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虽然在县域金融和支农服务方面具有产品和业务优势,但农行尚未开发出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的特色产品和专项贷款,也没有制定支持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而农行的信贷产品创新基本由总行负责,基层行难以根据项目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3、流程机制与同业竞争问题

一是流程机制问题。与地方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农行在经营机制和业务流程控制上更加严格,基层行在业务办理上缺乏灵活性。同时,由于县域支行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致使基层行存在竞争不积极、营销不主动等问题,对市场机遇的把握能力较弱。二是银行同业竞争激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大银行均加速县域网点下沉。同时,近年来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对县域农行的市场份额形成了直接冲击。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至2012年末,全国已组建新型农场金融機构939家,其中村镇银行达876家。

四、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和建议

(一)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思路

虽然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各家银行争相分食的“蛋糕”,但在城镇化业务开展过程中,县域农行也要有的放矢,把握原则: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切忌盲目跟随地方政府的“指挥棒”。在贷款项目的选择上要重点支持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发展潜力、经营效益稳定的项目,坚决舍弃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二是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注重风险防控。将城镇化建设作为战略发展方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风控,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或较为集中的区域和项目必须高度关注,要牢固树立“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经营理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审慎选择,重点投入,积极稳妥规范地推进。

(二)县域农行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首先,提高重视程度,主动跟进营销;其次,制定专项信贷政策,做好产品和服务对接;再次,强化内部风控体系建设,推进外部风险分担;最后,优化资源配置和渠道建设,加快村镇银行布局。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进程将引致县域地区生产项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的大量增加,并带来县域消费群体的扩大、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县域金融业务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作为县域金融主流银行,农行必须抢抓先机,依托县域金融业务的领先地位和专业化经营优势,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全方位一揽子金融服务,构建具有专业化特色的城镇化金融服务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珀榕.中国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报告[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李苗.县域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

[4]鲍雯,田国良.城镇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宁波案例[J].货币银行,2010(7).

[5]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