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殿儒
文人常说,文章要接地气,其实做人更应该接地气。大自然蕴育了人及万物,那么人和万物总会有一些地方是相通的。
某日,回老家和父亲一起锄田,其间有种带刺的杂草十分强盛,它小小的一棵,却能像伞一样朝周围生发出一大片秧子,且每条秧子上还会长出密密麻麻的刺果儿。一遇见这种杂草,父亲便扶锄弯腰蹲下身小心去拔。父亲说这种草叫蒺藜,光凭锄是锄不死它的,因为,你锄掉了它的根,它那伞一样张开的秧子上还有须,那些须,也是根,照样能活出旺盛来。所以遇见蒺藜草,就得细心地用手慢慢拔,一直把它们彻底拔净方才可以罢休。父亲说,蒺藜草不同于一般的草,它的那些刺果儿,个个都不是善良主儿,只要是你的手或衣服碰到它,它就会毫不客气地刺痛你的手,或刺破你的衣,沾着挂着不走。耕种田地,要是不小心沾上了蒺藜果儿,那你的田里就会生出好多蒺藜草来。蒺藜草是庄稼人的一大天敌,万万不可亲。人们常说,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说的就是这意思。
近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却发现,这蒺藜不但在农民的庄稼田里接了地气,而且还在人文领域接了地气。
《阅微草堂笔记》有则故事说:有个高官寿终后去冥府告状,说在位时提拔的门生故旧,个个都是“白眼狼”,毫无感恩之心。这位老兄边诉苦,边咬牙切齿地罗列名单,请求阎罗主持正义。阎罗等他把苦水倒完,说:“此辈奔竞排挤,机械万端,天道昭昭,终罹冥谪。然神殛之则可,公责之则不可。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公不闻乎?公所赏鉴,大抵附势之流,势去之后,乃责之以道义,是凿冰而求火也。公則左矣,何暇尤人?”
阎王爷说的话,细心琢磨起来倒是一语中的:您老在位的时候,赏识提拔的所谓“人才”,都是趋炎附势、工于心计之徒,像这样的势利小人,您退休了反倒指望他们变成君子,要求他们讲道义,未免有点儿奢侈了吧?种桃李的人会收获果实,种蒺藜的人当然只能得到一堆刺,与其一味责怪别人,不如反省反省自己。高官听了这番话,怃然长叹,大概是想明白了。明白就好。
然而,今天的这类“高官”却往往总是不明白,到死都还在怨很他人。记得有个记者别出心裁地统计了一下近年来落马的一些大贪官的法庭陈述,从中发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部分贪腐官员在落马后,罪行中都有与女人有染的一桩子事;二是,这些大贪腐多是在落马后记恨那些揭发了他们的“情人”,抑或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下级,骂他们丧尽良心。
这些落马贪官说的都是事实,但他们忘记了,人生的下场是自己书写的,而不是别人。“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这句话的道理一点也不深奥。可一些自嘘或他嘘“学富五车”的官员就是不明白,在任时不明白,退休下台后不明白,即令坐到监牢里深入反思亦难有几个想明白。看来,只能等有一天他们去见阎公时,有幸听聆阎王爷的教诲,就如同《阅微草堂笔记》故事里的那位高官那样,那时,想必他们能怃然长叹一声,想出一个明白。想明白了,但愿他们能有一分“悔不当初”之愧疚,倘能再世为人,再戴乌纱,一定要安分守己做官,一心为民兢兢业业奉献。这是唯一一条避免重蹈前世那些想不明白的烦恼的路。
“大道至简”。一些官员囿于想不明白的烦恼进而愤愤然怨懑不已,其实只缘于他们把自己看得太不简单了,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