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臣领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一望无垠的原野里,金灿灿的麦穗如浪涛般起伏翻滚,绘一幅画卷,涂一地金色。一股浓浓的麦香随风飘荡,弥散在夏日的阡陌间,浸染在缱绻的绿荫里,让人陶醉,令人振奋。
儿时的记忆里,粘串便是那时最爱。所谓的粘串,是麦穗刚刚泛黄就开始割来加工吃的一种食品。立夏左右,麦穗泛黄、麦仁已经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到可以收割。此时,割下麦穗,升一堆柴火,將麦穗置于火苗上烧烤之后,将麦仁脱壳。再将脱壳的麦仁放到石磨上,推碾成细长的条状。而后收集到饭盆里,用蒜泥、盐巴,香油等佐料搅拌一下,便是天下最美的佳肴了。
那时,每到麦收之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割一些麦穗来做粘串。其实那时的大人们,在割下麦穗的时候,心中并没有渴望吃到粘串的期待和喜悦,他们的脸上流露的多是心痛和无奈。毕竟麦子还没有成熟,提前割下麦穗,多是因为青黄不接、饥饿难耐的缘故。
那时,生产队里都是按工分分粮。孩子多、大人少的家庭,工分自然也少,一年二三百斤的口粮,怎么节约也总是捉襟见肘。孩子们放学后多是被大人们喊去挖些野菜,和着不多的玉米、黄豆或红薯面,做一些菜面之类的食物充饥。即便如此省吃俭用,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不够吃。
麦收之前的一段时光,也正是农民们一年中生活最为艰难的日子。大多到了麦黄之时,许多人家已是仓罄粮绝的时候。为了活命,忍饥挨饿了许久的农民们,不得不忍痛提前将尚未成熟的麦子割下来,想办法做成可以果腹的食物充饥,以便全家老少可以度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土地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口粮再也不是农民们担心的问题,物质生活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极大改善。即使再到每年的麦子泛黄时节,农民们也不愁没有饭吃了。因此,也就没有人再去做粘串吃了。
尽管一切都已成往事,粘串也早已尘封在儿时的记忆里,但每到麦黄时节,我依然会想起粘串,想起那个贫穷落后、年年闹饥荒的时代。当我站在麦浪翻滚的农田间,看着沉甸甸的麦穗在夏风中起舞,吸吮着浓浓的麦香,一股赶上了好时光的幸福感,就会不自觉地袭上心头,嘴角边就会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眉宇间也舒展了许多。
(责任编辑 象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