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一、吴氏大片的再次滑铁卢
吴宇森首次触碰到《太平轮》的故事是在同为《赤壁》制片人的张家振那里,可它的故事毕竟与《赤壁》不同。《太平轮》采用经典三段式戏剧结构,其情节推进和情感机制是连贯得水到渠成,沉船是人物命运交织和情感爆发的介质,是故事主体,但在上篇中并未出现这一戏剧高潮,观众势必会不满足,产生“船去哪儿了”的质疑。而笔者认为关于影片的一些恶评也正基于此。以登船前后作为分割上下部的做法的确显得不那么明智,故而导演如若能将《太平轮》精炼到一部,无论是戏剧的感染力还是画面的冲击力想必都是值得期待的。
二、叙事缺陷
(一)高密度颜值对叙事主题的影响
对吴宇森而言,创作中的软肋是爱情或女人。而当他高调宣称要拍女人,说爱情,谈浪漫,拍出《太平轮》(上)后,不但没有为自己很好地正名,反而这一不足被无限放大。
《太平轮》集结了六位一线当红明星,饰演三对恋人。如此高密度的颜值虽然迎合了商业大片的特质,尽管演员名单里金城武和宋慧乔排在最前面,但在上篇里我们似乎分不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进而也就梳理不出故事的主线。使得叙事线索凌乱,更何况中心词“太平轮”始终没能展示出它应有的戏份。爱情的展现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本末倒置。所以说其实拍爱情戏不是问题,拍动作戏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影片的叙事节奏够不够紧凑,而非无目的的内容充斥着一些看上去很漂亮,实则毫无营养的镜头将时间拉长。这些东西拍得再美,它的本质也依旧是绣花枕头。
(二)人物情节设置
影片的角色缺少核心目标、向心力,造作的台词过于书面化。佟大为的东北话竟然带出了天津腔儿,直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跳戏感。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明星是在表演角色。章子怡本身的华贵感与角色于真的农村背景严重冲突。黄晓明的表演,在战场中的缓慢思索、神伤、思念妻子的情节设置与现实背离;逃到壕沟一场戏中,对一同生还的佟大为说出还有一个东西没拿(结婚照),以及后来回到司令部,看着照片流泪的感伤自叹不免让观众哑然,不知这算不算是导演的一种浪漫情怀,遗憾的是这种情节设置超出了观众的审美接受领域。试想,在那一个战火连天的紧要关头,怎容得一位将军呆在战地抒发儿女情怀?宋慧乔的多次五官大特写使人捉摸不透其眼镜、鼻子、嘴巴、颧骨出现的镜头意义。
黄晓明与宋慧乔这对高端恋人的设置明显是在借鉴古典欧美浪漫爱情故事。让笔者记忆犹深的是周大胆推窗户的戏份,黄、宋初遇。起初是力道不够而没推开,换到别扇的时候,画面老套地出现了高大将军的手,窗户打开,下一个画面转而变为将军拿着鞋子给公主穿上。童话故事里经典元素的粘贴痕迹过于明显,重要的是欠缺情节的合理性。佟大为与章子怡则代表了中国古代民间悲情故事在旧中国的重新演绎,在面馆的一场戏中,于真拿出自己贴身的花手绢为大庆擦拭筷子以及倒盐其实都是非常出彩的细节,但导演似乎生怕观众忽视这一情节似的,用上慢镜头的特写,着实画蛇添足,这种刻意让一带而过的含蓄美被用力过猛的暗示彻底击毁。军医与雅子的爱恋针对的是日系纯爱片的爱好者。导演在爱情故事上类型化的处理,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不好的联想,那就是所谓的多国巨星联盟,并非是为了展现乱世浮生的众相,不过是迎合不同观众的审美口味,进一步打开多个市场,捞取票房的花招而已。
(三)电影不是高科技的集成
导演把相当长的时间留给了火爆的战争戏,剩余的文戏被一分为三,效果可想而知,这不禁会让观者摸不到头脑,看不透导演的动机。而所谓为吴氏暴力美学服务的实际上是一种浪漫的基调,是毫无意义的画面堆积,反而达不到视听上的享受效果,致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除此之外,笔者也认为上部完全没有必要拍成3D的模式,丝毫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技术含量,以至该片比当年的《赤壁》更加失败。
三、跨文化语境下历史的缺席
作为导演,吴宇森的首部爱情片,试图诠释的是一种优雅与高贵,如他所言,其中也融进了个人情怀,有着自己恋爱的影子,可是这种浪漫却放错了年代。那个年代是一个流离失所的战乱年代,即便是有所谓的爱情也是高尚之于浪漫更现实一点。就连导演本身在采访中也强调过“电影重要的是感情”,可是他却没有将感情与剧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加之受中西文化语境的不同及对剧中历史理解的缺失,最后肤浅了爱情。因此,当前摆在吴宇森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一个与香港、好莱坞市场完全不同的新兴电影市场的游戏规则,而非盲目地坚守自身的导演风格,迎合观众的口味。
但愿不久后,下半场的《太平轮》能让观众看到一个理想的吴宇森。
参考文献:
[1]解玺璋.说影[M].合肥: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3.
[2]王峘.电影中的心理寓言[M].北京:中國轻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