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萌
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于2014年12月份上映,它是集战争、爱情、灾难多元素于一体的影片。该影片虽有优点,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风格来评论该影片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太长
该影片播放时长为129分钟,但这并不是一部完整的《太平轮》,而仅仅是《太平轮》(上)。影片讲述的是从1945年到1949年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发生的故事。尽管演员名单里把金城武和宋慧乔排在最前面,但在《太平轮》(上)里没有真正的主角,也就没有主线。
129分钟的片长,用一句看似恶搞的话描述“估计有近50分鐘在叙述如何打鬼子和打自己人。”两集的故事情节完全可以压缩到一集,主角和精华的故事情节可以提炼,但吴宇森导演却并不鲜明地表现自己的暴力美学,似乎也“浪漫了一把”,把影片的故事铺垫拍了129分钟,这也吊足了观众胃口。
二、特效镜头众多
影片一开始就是战火纷飞的画面,车子炸毁,胳膊炸飞。士兵轻轻松松地上坡、下坡、奔跑、中弹。似乎是为了达到逼真、身临其境的效果,导演选择了手持跟拍,但又没法像演员一样跳上跳下,于是用机器进行操控,结果镜头是上上下下了,可是却平滑得奇怪。另外战争场面,吴导更注重细节的拍摄。影片中给黄晓明慢镜头的戏份偏多。而观众更愿意看到的是以客观视角,看常人能看到的战争场面。
影片中的几个镜头,更体现出了吴宇森导演的审美视角。金城武在遍地尸体的战场上仰面满脸仓皇;佟大为在幻想章子怡是自己妻子时,七八个战友紧密围在他的脑袋四周,更是体现了吴宇森的导演风格。但是这样一部“战争、爱情、剧情”片像是一部超长版创意广告。
三、演员问题
黄晓明和宋慧乔个人形象完美,过分凸显。在拍摄黄晓明时,导演给他的脸诸多特写:正面、侧面、仰头、低头。但是,纵观这几年黄晓明的片子,似乎表情大体相似。在电影《风声》和《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神情表演类似。所以观众似乎感觉不到他表演的军人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最后在被炸死前导演特意的朦胧大特写也说明了这一问题。宋慧乔的戏份表演出彩,精彩地塑造出了少女和少妇形象。虽然没有艳光四射的五官,但反倒使角色有了内涵。但是多次对她五官的特写,镜头缓慢地摇移,眼睛、鼻子、嘴巴、颧骨,显得太刻意。
四、人人都是文青
吴宇森此前在接受采访中曾说:“自己一直想拍文艺片不得,想了二十六年。”电影《太平轮》将文艺和爱情进行到底。比如文艺的将军、妓女、医生、富婆和士兵,还有个出现在金城武记忆里留着长发、会弹钢琴又会画画的文艺日本女孩。这部戏从头到尾,大致按该次序出场:黄晓明、金城武、章子怡、宋慧乔、佟大为、长泽雅美。每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文青。
黄晓明在战场中还有时间缓慢思索、神伤、思念妻子。正所谓,在战争题材的电影里,晓明演得都有现代感。此外,黄晓明的戏份拍得像偶像剧。尤其是最后一幕,阳光从天窗洒下来,在画面中央,黄晓明就正正中中地走到阳光下,沐浴在阳光下,死在阳光下。这种“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得不美”的拍摄手法显得刻意且做作。
章子怡则是另一个和角色现实不符的女文青。她扮演的于真是一个来自农村、目不识丁的女人,为了找兵哥哥来到上海。后来听说伤兵都送到台湾去,就想赚钱买船票。影片中,导演多次给她长镜头,以表现出她的营养不良和赤贫无奈。
至于金城武和宋慧乔,角色设定本身就是带点文艺气质的,会画画的军医,会弹琴跳舞的富家女。但配上台湾的茫茫芒草和澎湃海岸,远离大陆粗糙的现实,太过文艺了。影片中只有佟大为演的小兵角色塑造得到位,可圈可点,但是在对章子怡的幻想时,展现了诗人般的文艺。
该影片并没有凸显出吴宇森的暴力美学风格。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英雄本色》是吴宇森暴力美学电影初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989年的《喋血双雄》是吴宇森导演暴力美学风格的成熟期。这部影片完美地定义了暴力美学。此时,吴宇森导演的电影不仅仅再是血腥和暴力,开始对暴力诗化、唯美化,在视觉的效果上开始将暴力提升到美学的层次。1997年的《变脸》迎来了吴宇森暴力美学的高峰期。《风语者》《太平轮》这些后来的影片,似乎是吴宇森导演暴力美学的演变期。在这些电影里,吴宇森并未刻意追求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场面。吴宇森导演开始由自己擅长的动作片涉足到战争片,这也是吴宇森暴力美学的另一种延续方式。
再观影片《太平轮》(上),这部片子似乎将历史交给了爱情,战争场面虽有震撼的画面,但是代入感不足。对于这样一部在宣传上号称“大制作”的影片,却以儿女柔情叙述为主,显然不是聪明的处理,也将吴宇森导演的暴力美学风格着实淡化了不少。吴宇森导演的这部电影,固然有优点,但缺点着实不少。只望,佳片能再次到来。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